廣州母乳庫的冰箱裡裝滿了愛心母乳
秘魯婦女排隊等待捐贈母乳 東方IC
很多早產兒、手術後的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嬰兒、化療後的患兒、重症患兒沒有母乳就無法維持基本的營養
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成立,廣州媽媽踴躍「捐奶」
近日,內地首家「母乳庫」在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低調」成立。截至14日,母乳庫登記在冊的志願者媽媽已經達到60多位,還不斷有來自北京、深圳、武漢等地的媽媽打電話來諮詢。母乳庫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愛心媽媽們接力「餵養」下,一個因腸瘻而病危的10個月男嬰已經比一周前重了1.2斤。
母乳庫目前是全公益性的,母乳供有需要的患兒免費使用,如自己家庭無法提供母乳的早產兒、手術後的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嬰兒、化療後的患兒、重症患兒等。
與獻血這一公益行為較為普及不同,在國內,捐獻母乳還是個新鮮事。記者來到了位於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珠江新城院區的母乳庫,市民張小姐剛剛捐獻完母乳,她一臉興奮地告訴記者,因為她的奶「保質保量」,在醫生的鼓勵下,她決定第二天還要來捐!
另一位抱著寶寶來捐奶的媽媽更「勇敢」,原來她是瞞著家人偷偷來的,「老公和家婆都不同意,但我覺得沒關係,我的寶寶夠吃,還有餘,我就來了。」
在記者採訪的一個上午時間,就有6位媽媽來捐奶,奶量接近700毫升。對於那個腸瘻的男嬰來說,這樣的奶量差不多夠他吃一天。其他的母乳,母乳庫將做怎樣的處理呢?
記者在現場看到,媽媽們的奶通過專業的吸奶器吸出來以後,護士長蓉姐會在每個瓶子上貼上標籤,註明捐獻者的姓名、擠奶時間、奶量、消毒時間、入庫時間等。之後奶瓶就會被放入巴氏恆溫循環水浴系統消毒半小時,然後放進冰箱冷藏。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從冰箱把母乳取出來解凍,緩慢加熱到接近人體的37℃,再餵給寶寶吃。
對於設立母乳庫的初衷,母乳庫的負責人、廣州市婦兒醫療中心臨床營養科主任劉喜紅說,最初是想藉此推廣母乳餵養,同時在客觀上,醫院也確實存在對母乳的這種需求,「在我們院區,光新生兒住院就有300多人,還有血液腫瘤科、外科,患兒的數量很多,母乳很多時候都是這些患兒的最佳營養來源,可以幫助他們更快地恢復健康。」
她告訴記者,醫院最近收治了一個患白血病的孩子,接受化療後孩子的白細胞數量降到幾乎為零,血液科的醫生認為這種情況下必須禁食。但劉喜紅認為,只有一樣東西是這個病童可以吃的,那就是初乳。母乳庫備好了初乳,但這個孩子已經10歲了,不肯接受這種食物。
對於這樣的「挫折」劉喜紅早有心理準備,她告訴記者,早在母乳庫籌備階段,他們就曾對幾百位懷孕媽媽和剛分娩的媽媽做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願意捐奶的媽媽只有25%,而願意接受捐贈奶給孩子食用的更低,只有18%。儘管兩個數值都偏低,但醫院還是願意作出大膽嘗試。
13日,母乳庫首次派出了「流動母乳車」到市區現場「採乳」,還提供上門服務。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特批,所有來捐乳的媽媽如果沒有相關病原學的檢測報告,可以在本院抽血進行檢測,所有費用全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