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離開上海、離開中國大陸?我們肯定不同意!這位74歲臺商為何...

2020-12-17 騰訊網

「讓企業離開上海、離開大陸,我們怎麼會同意?」臺企廣達(中國)製造總部董事長黃健堂聽了直搖頭。作為全球筆記本電腦與雲端伺服器生產商,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企業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3.3%達到610億人民幣,全年總產值預計將超過去年。

作為在上海工作生活20餘年的臺胞,74歲的臺商黃健堂親歷企業建廠、成長、壯大的全過程。在他看來,中央與上海推出的一系列充滿含金量與含情量的惠臺政策,讓他對紮根上海充滿信心,「我們會繼續在這裡增加投資,引進高附加值生產線。」

惠臺政策體現上海特色

數據顯示,臺灣排名前1000企業中,95%在大陸投資,而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上海臺協)會長張簡珍介紹,作為大陸臺胞居住最密集地區,上海臺商累計有1.4萬多家,累計合同臺資400多億美元。儘管遭遇疫情,目前本市生產型臺資企業已全面復工。

2018年2月中央推出惠臺31條政策。同年6月1日,大陸首個省級層面惠臺政策措施——上海市《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惠臺55條)發布實施。辦法首次明確將促進臺資企業參與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將從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扶持、研發投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臺資企業同等待遇;將支持臺資企業及臺灣同胞在本市從事科技、文創等產業研發活動。

「這些政策體現『上海+』特色,展現上海願與臺胞共享城市發展成果。」臺商旺旺集團中國旺基金會總經理趙宏利說。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 4萬餘個,吸引合同臺資400多億美元。臺企累計在滬設立地區型、投資型和研髮型總部72個,金融機構43家。

在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看來,上海惠臺政策始終以「應該做、可以做、能夠做」為指導思想,針對臺胞「最期待、最擔心」問題提出解決發方案。「惠臺55條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上海將提供更優質服務,引導更多臺商臺企來此發展,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上海臺北實現雙城共贏

採訪中,臺胞不約而同提到上海臺北雙城論壇,這讓他們生活更便捷,進一步堅定他們紮根上海的決心。

「臺北松山機場飛上海虹橋機場,實在太方便了。」黃健堂說,早上從臺北家中出發,中午就可以到松江工廠。雙城能邁入「一日生活圈」,就是雙城論壇的成果。受疫情影響,今年論壇首次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通過大屏幕,臺北、上海兩市市長先後致辭,業界人士進行熱烈交流,在「一家親」氛圍下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雙城論壇起步於2000年。自2010年後以兩市政府名義主辦,兩市政府籤署36項合作協議,涉及區政、教育、藝術、老齡照護、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這一傳遞善意、造福市民的機制化平臺,已成為海峽兩岸城市交流的典範。

上海臺協常務副會長胡興中還記得,2010年他隨上海團前往臺北,上海官員對臺北生活垃圾分類回收、1999臺北市民熱線、28分鐘快速補辦身份證件等事務興趣濃厚,「當年這些臺北之長,如今也已成為上海的城市競爭力。」

不僅如此,上海居委會主任與臺北裡長互相參訪,分享基層工作經驗;臺北運動員來上海參加「移訓」,接受當地教練指導;兩地市民能去對方城市跑馬拉松、兩地藝術團可以參加對方城市的藝術節……兩市交流日益頻繁,參與主體和形式日趨多元,臺胞不禁感概:「在上海,越來越有家的味道。」

「在上海看到商機與希望」

上海臺協會長張簡珍很贊同雙城論壇上提到的「開展防疫交流與經濟合作」,她準備帶領臺企加碼投資長三角地區,「從上海到三省一市,市場擴容了,長三角一體化讓臺企的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張簡珍坦言,疫情讓許多臺商很沮喪,但她在上海看到商機與希望,她期待更多臺灣人能到大陸發展實現理想。黃健堂說,廣達上海公司目前有250多位臺籍幹部,他們的家人都跟到上海生活,公司派車為他們去辦理臺灣居民居住證。

在胡興中看來,上海的欣欣向榮,本身就是在給島內青年紮根大陸提供信心。上海臺企每年準備3000到4000個崗位職缺,希望更多的臺灣年輕人來上海發展就業。

本月25日,第五屆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將如約而至,創客們將在金山展示創意與才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圓夢創造機會,一起分享祖國發展的紅利。」金山科創園副總經理高志剛說。

「這些年來,我見證了上海為臺灣同胞開拓發展舞臺。」胡興中說,真心希望臺灣朋友能放下「小確幸」、走出「小世界」,跨過淺淺的海峽許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

相關焦點

  • 臺商在臺媒講述大陸見聞「上海1年發展,給臺灣100年都難追上...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喬炳新】 「上海1年的發展」,「別說5年了,給(臺灣)100年可能都很難(追上)」一位在大陸十三年的臺商在和臺灣節目《觀點》主持人連線時,不禁發出了這一感慨。聽得主持人表情一臉複雜......
  • 臺商為何看好大陸市場
    近期中國貿易促進會浙江分會和中國臺商網在深圳聯合舉辦了「2002投資中國系列研討會」,來自50多個城市的100多名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期間,與會人員針對臺商投資大陸的又一次熱潮,就如何為臺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展開了討論。主辦單位以深圳為例,不但介紹了深圳的投資環境,而且帶領與會人員參觀了在深圳投資的臺資企業。請看記者來自深圳的報導。
  • 臺商在大陸第三所臺商子女學校今秋可望上海開學
    中新網5月26日電 大陸第三所臺商子女學校——上海臺胞子女學校,今年秋天可望開學,該校計劃先招收400至500名幼兒園和小學學生。  據臺灣媒體報導,上海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葉惠德25日表示,上海臺胞子女學校近期已獲上海教委批文頒發「辦學許可證」,同意該校今秋開學。
  • 大陸臺商尋求供應鏈多樣化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月11日報導,由於貿易關係緊張和成本上升,臺灣製造商離開中國(記者卡特琳·希勒發自臺北)。
  • 吳桂森:蔡當局對大陸臺商相當不友善
    據香港中評社1月30日報導,臺中市工業總會理事長吳桂森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春節加班機是大陸臺胞最迫切需要,臺當局怎能利用臺商需求作為威脅大陸的籌碼;其次,回鄉過春節是每一個中國人最重要的日子,蔡當局要「去中華文化」,也不能不讓人民回臺灣過新年。
  • 臺商大舉回臺,為何臺灣企業卻在大陸賺更多?
    美中貿易戰打了2 年,臺商紛紛回流臺灣地區設廠,但從數據看,臺灣企業2020 年出口大陸金額,以及從大陸取得的投資收益卻雙雙創下新高。為何兩者數字互相悖離?數據顯示,大陸大陸持續在狂吞臺灣供應鏈產能。2020 年臺灣出口傳來好消息,全年出口總金額為3,452.8 億美元,打破紀錄為歷年最高。
  • 臺商在大陸
    像平時我們喝的上島咖啡、天福茶葉,吃的統一、康師傅方便麵,戴的寶島眼鏡,穿的達芙妮女鞋,享用的都是臺商在大陸生產的產品。臺商投資大陸30年,影響著大陸同胞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1983年第一家臺資企業廈門三德興公司(當時是以港資身份註冊)算起,臺商活躍在大陸的經濟舞臺已經三十多年了。時至今日,臺商在大陸的經營如何?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如何?將來的前景如何?
  • 臺商稱「上海1年發展給臺灣100年都難追上」,聽得臺灣主持人一臉複雜
    「上海1年的發展」,「別說5年了,給(臺灣)100年可能都很難(追上)」一位在大陸十三年的臺商在和臺灣節目《觀點》主持人連線時,不禁發出了這一感慨。聽得主持人表情一臉複雜……9月28日,在臺灣節目《觀點》上,主持人陳揮文隨機連線了一位聽眾:一位自稱來大陸13年、定居江蘇崑山的臺商。
  • 蔡英文喊話臺商回流投資!在大陸的臺商會聽她的召喚嗎?
    而對於臺商是否有可能回流,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表示, 臺灣產業發展已深深鑲嵌在以大陸為核心的生產網絡裡面,不可能隨著所謂中美貿易摩擦升溫就立刻移轉,有些臺灣廠商可能會轉移離開大陸,但原因是他們本身沒辦法進行技術升級或產業轉型本來就要外移
  • 根植大陸 臺商冀「深耕再深耕」|大陸|臺商|黃健堂|廣達集團|張...
    新華社上海8月25日電(記者潘清)2000年,受臺灣廣達集團創始人林百裡委託,54歲的黃健堂從深圳「登陸」,一路北上尋找合適的投資地。最終,他選擇在上海落腳,開始了與這座城市長達20年的緣分。彼時正是雨季,位於松江區的那片荒地泥濘不堪,有幾處甚至成了沼澤。
  • 臺商在大陸創業:在這裡成為了身價億萬的商人
    而這樣的專業術語卻成為了一些臺商早期投資大陸的經營理念。意思變成了嘗試到大陸投資的同時,也做好立即抽身離開的準備。元祖企業的創始人張秀琬女士直言不諱的說,早期她的經營理念就是打帶跑。   採訪:不瞞你說,早期的臺商,包括我個人在內,都有一點打帶跑。
  • 中國信託金控進軍大陸 自許"臺商最佳金融夥伴"
    中國信託金控旗下子公司中國信託商業銀行上海分行於近日隆重開幕,中國信託金控大陸事業總執行長羅聯福於新聞發布會致詞指出,中國信託的大家長辜濓松董事長向來重視中國大陸市場,上海分行的開幕,不但完成他事業上的心願,也代表中國信託正式進軍大陸金融市場,就像雁群以V字型方式飛翔,比孤雁單飛增加71%的飛行速度,中國信託將與臺商客戶一起在大陸市場攜手並進,專注於業務共同快速成長
  •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
    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為何在1948年最後階段離開大陸是去是留?成了一個難以抉擇的問題,在1948年時局已經是可以說基本確定的最後階段,原清華北大兩校長,胡適和梅貽琦卻選擇離開大陸,去了寶島臺灣,這又是為何?這兩位可是當時著名的而且有權威性質的文學大佬,他們代表的是部分的知識分子,這選擇是對還是錯?他們究竟又有什麼難言之隱?胡適我們都熟悉,那個帶著眼鏡,文質彬彬,儒雅氣質,怕老婆的男人,他為何要離開大陸?
  • 商而優則學 臺商大陸變身EMBA名嘴身價漲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大陸EMBA、DBA等各類成人教育蓬勃發展,最缺的就是具有實務經驗的師資;學經歷優秀的臺商,在退休後轉戰大陸學術界蔚為風潮,並已出現多位所長級教授;由於鐘點費豐厚,一般名師都有3000到5000元人民幣(下同)的行情,教學加演講,年收入破千萬新臺幣並不難。
  • 臺灣最大工業總會一把扯下蔡英文遮羞布:近9成臺企不願離開大陸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的根本,世界上有且只有一個中國,任何試圖想要分裂中國的行為註定失敗。目前島內一些人士仍然心存「幻想」,試圖把臺灣地區從中國割裂出去。臺灣地區是美國「對抗」中國的一張牌,民進黨當局不能正確分析當前的形勢,對美國方面還存有幻想。
  • 個案分析:臺商到大陸辦企業如何註冊登記
    導視:同樣是承包經營高爾夫球場,為何前後兩次情況回異?前後兩次投資,主人翁今日有何感慨?請看今天的《臺胞法律服務百問》節目《臺商到大陸辦企業如何註冊登記》。第二個問題,應該是高爾夫球場委託臺商承包經營,這是一個承包經營合同或者說委託經營合同。按照我們的法律規定,合作企業它是可以委託合作雙方的甲方或者乙方管理,也可以委託第三方管理。這裡實際上委託了臺商這一方管理,就籤了承包經營合同。按照我們的規定臺商來管理合作企業,他必須要在大陸進行批准和註冊。但是在這裡來看,這一步也沒有做到位。所以說最後就導致了承包經營合同無效。
  • 百萬大陸臺商有主意:誰選擇和平就跟誰走
    百萬紮根在大陸的臺商,在今年春季主動打破了十多年來形成的「埋頭做事,不問政治」的慣例。  這兩天,上海臺商鄧文聰一直忙於聯繫上海各航空公司訂票點,為即將返鄉參加「320」臺灣「總統」大選投票的臺商們預定機票。  鄧的收穫顯然不錯。「到今天為止,我們已預訂了12000多張到香港、澳門的機票。」
  • 這些在滬臺商充滿信心
    雖然遭遇疫情,但今年以來臺商臺企在大陸的投資不減反增。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臺灣方面核准對大陸投(增)資金額31.7億美元,同比增加52.49%。其中,6月份赴大陸投資金額4.97億美元,同比大增186%,而上海作為臺商雲集之地,更是臺企在大陸投資的重點區域。圖說:在滬臺企喬山健身器材(上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 大陸臺商: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不可能支持她
    海外網2月26日電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016年5月20日上臺以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導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受到嚴重衝擊。對此,福建漳州臺商協會會長廖萬隆受訪時表示,只要蔡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大陸臺商就不可能支持她。
  • 大陸首家臺商獨資醫院落戶上海
    大陸首家臺商獨資醫院落戶上海 2012年06月27日 08:00 來源:中新社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