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企業離開上海、離開大陸,我們怎麼會同意?」臺企廣達(中國)製造總部董事長黃健堂聽了直搖頭。作為全球筆記本電腦與雲端伺服器生產商,儘管受新冠疫情影響,企業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3.3%達到610億人民幣,全年總產值預計將超過去年。
作為在上海工作生活20餘年的臺胞,74歲的臺商黃健堂親歷企業建廠、成長、壯大的全過程。在他看來,中央與上海推出的一系列充滿含金量與含情量的惠臺政策,讓他對紮根上海充滿信心,「我們會繼續在這裡增加投資,引進高附加值生產線。」
惠臺政策體現上海特色
數據顯示,臺灣排名前1000企業中,95%在大陸投資,而上海市臺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上海臺協)會長張簡珍介紹,作為大陸臺胞居住最密集地區,上海臺商累計有1.4萬多家,累計合同臺資400多億美元。儘管遭遇疫情,目前本市生產型臺資企業已全面復工。
2018年2月中央推出惠臺31條政策。同年6月1日,大陸首個省級層面惠臺政策措施——上海市《關於促進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惠臺55條)發布實施。辦法首次明確將促進臺資企業參與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將從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扶持、研發投入、智慧財產權保護等方面給予臺資企業同等待遇;將支持臺資企業及臺灣同胞在本市從事科技、文創等產業研發活動。
「這些政策體現『上海+』特色,展現上海願與臺胞共享城市發展成果。」臺商旺旺集團中國旺基金會總經理趙宏利說。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計批准臺商投資項目1. 4萬餘個,吸引合同臺資400多億美元。臺企累計在滬設立地區型、投資型和研髮型總部72個,金融機構43家。
在上海社科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看來,上海惠臺政策始終以「應該做、可以做、能夠做」為指導思想,針對臺胞「最期待、最擔心」問題提出解決發方案。「惠臺55條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上海將提供更優質服務,引導更多臺商臺企來此發展,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發展。」
上海臺北實現雙城共贏
採訪中,臺胞不約而同提到上海臺北雙城論壇,這讓他們生活更便捷,進一步堅定他們紮根上海的決心。
「臺北松山機場飛上海虹橋機場,實在太方便了。」黃健堂說,早上從臺北家中出發,中午就可以到松江工廠。雙城能邁入「一日生活圈」,就是雙城論壇的成果。受疫情影響,今年論壇首次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通過大屏幕,臺北、上海兩市市長先後致辭,業界人士進行熱烈交流,在「一家親」氛圍下取長補短,實現共贏。
雙城論壇起步於2000年。自2010年後以兩市政府名義主辦,兩市政府籤署36項合作協議,涉及區政、教育、藝術、老齡照護、智慧城市等眾多領域。這一傳遞善意、造福市民的機制化平臺,已成為海峽兩岸城市交流的典範。
上海臺協常務副會長胡興中還記得,2010年他隨上海團前往臺北,上海官員對臺北生活垃圾分類回收、1999臺北市民熱線、28分鐘快速補辦身份證件等事務興趣濃厚,「當年這些臺北之長,如今也已成為上海的城市競爭力。」
不僅如此,上海居委會主任與臺北裡長互相參訪,分享基層工作經驗;臺北運動員來上海參加「移訓」,接受當地教練指導;兩地市民能去對方城市跑馬拉松、兩地藝術團可以參加對方城市的藝術節……兩市交流日益頻繁,參與主體和形式日趨多元,臺胞不禁感概:「在上海,越來越有家的味道。」
「在上海看到商機與希望」
上海臺協會長張簡珍很贊同雙城論壇上提到的「開展防疫交流與經濟合作」,她準備帶領臺企加碼投資長三角地區,「從上海到三省一市,市場擴容了,長三角一體化讓臺企的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張簡珍坦言,疫情讓許多臺商很沮喪,但她在上海看到商機與希望,她期待更多臺灣人能到大陸發展實現理想。黃健堂說,廣達上海公司目前有250多位臺籍幹部,他們的家人都跟到上海生活,公司派車為他們去辦理臺灣居民居住證。
在胡興中看來,上海的欣欣向榮,本身就是在給島內青年紮根大陸提供信心。上海臺企每年準備3000到4000個崗位職缺,希望更多的臺灣年輕人來上海發展就業。
本月25日,第五屆上海(金山)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大賽將如約而至,創客們將在金山展示創意與才華。「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為臺灣青年來大陸圓夢創造機會,一起分享祖國發展的紅利。」金山科創園副總經理高志剛說。
「這些年來,我見證了上海為臺灣同胞開拓發展舞臺。」胡興中說,真心希望臺灣朋友能放下「小確幸」、走出「小世界」,跨過淺淺的海峽許自己一個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