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有極少數的水中生物會主動攻擊潛水員,但如果潛水員不小心摸到,踩到或碰到他們。
多數的水中生物都會有本能性的防衛行為,而使潛水員受傷,水中生物傷害主要可分為三種。咬傷,割傷,擦傷,刺傷,以及蟄傷。
你要到不熟悉的海域潛水前,一定要先確認當地有哪些水中生物會造成傷害。
NO.1海膽,又名海刺蝟。
簡介海膽是在我們潛水的過程中最常見海洋生物,有好多的刺兒,有短刺兒和長刺兒的,對吧。但是這個東西可以吃,相對來說味道還是不錯的,我吃過短刺兒的,裡面加個蒸蛋蛋清兒,味道不不錯,當然還可以生吃,長刺兒的我沒吃過。這些海膽看上去要比無毒的海膽漂亮得多。例如,生長在南海珊瑚礁間的環刺海膽,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條紋,細刺為黃色。幼小的環刺海膽的刺上有白色、綠色的彩帶,閃閃發光,在細刺的尖端生長著一個倒鉤。它一旦刺進皮膚,毒汁就會注入人體,細刺也就斷在皮肉中,使皮膚局部紅腫疼痛,有的甚至出現心跳加快、全身痙攣等中毒症狀。若因海膽棘刺引起的傷害,棘刺可折斷在皮膚內,引起局部組織反應。若不及時清除,棘刺會潛入更深的組織,引起肉芽腫結節性病變,或楔入骨頭或神經,也可發生關節肌肉疼痛和皮炎。
處理方法所以應當立即清除傷口內的海膽刺,海膽刺進入皮膚處會變藍色,這有助於查找海膽刺的位置。有時用X線也可找到海膽刺。醋可以溶解掉大多數扎入淺表皮膚的刺:每日用醋浸泡傷口幾次,然後用浸醋的敷料蓋在患部即可。在極罕見的情況下,需作一小的切口取出海膽刺,但必須十分小心,因為刺很脆易斷。若刺潛入深部組織,則需手術取出。然後外塗消炎、止癢、止痛的藥水,以防繼發感染。出現中毒要及時進行搶救,迅速給予抗組胺藥或皮質類固醇。有結節性肉芽腫出現可用醋酸去炎松或潑尼松龍、曲安奈德A局部皮損內注射,每周1—2次可逐漸消退,必要時可採用手術切除。
NO.2 水母箱型水母箱型水母
簡介箱水母中最具代表性的叫澳大利亞箱形水母(海黃蜂,海胡蜂),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北沿海水域,經常漂浮在昆士蘭海岸的淺海水域。這種水母僅有大約16英寸長,有4個眼睛集中的地方,共有24隻眼睛。箱形水母的觸鬚上生長著數千個儲存毒液的刺細胞,不僅惡意的攻擊,就連貝殼或皮膚不經意的剮蹭都會刺激這些微小的毒刺。
僧帽水母簡介僧帽水母(Physalia physalis)為暖水種是一種管水母,在水面上漂浮的淡藍色透明囊狀浮囊體,前端尖、後端鈍圓,頂端聳起呈背峰狀,形狀頗似出家修行僧侶的帽子,故取名僧帽水母。因其囊狀部分酷似16世紀的葡萄牙戰艦,又被稱葡萄牙軍艦水母(Portuguese Man-of-War)。
處理方法被水母蜇傷怎麼及時自救?
如果水母的觸手依然掛在皮膚上,你可以試著將其弄下來,或者想辦法使其失去活性。
有條件的話,戴上手套來移除觸手,或者使用厚的衣服、鑷子、小木棍等,輕輕地將水母觸手從皮膚上分離。
接下來用海水衝洗蟄傷的部位,以抑制皮膚上未發射的刺細胞的活性。一定要記住用淡水則有相反的效果。
要抑制刺細胞的活性,用醋衝洗也是一個好方法。有條件的話,可以用醋或醋酸(推薦濃度為5%[3])衝洗傷口30秒以上,或者將蜇傷部位浸泡在醋中30分鐘。
醋的酸性可以中和刺細胞毒素中的某些蛋白質,抑制尚未彈出的刺細胞。當然,不同水母的毒素並不一樣,因此醋也不是每次都能奏效。比如被僧帽水母蜇到,醋就排不上用場了,甚至可能使傷勢惡化。這時候可以用小蘇打和海水(至少是鹽水,千萬不能用淡水——或者尿)配成混合物,然後塗抹在蜇傷部位。如果沒有小蘇打,用海水衝洗也可以,但效果沒有那麼好。
如果不幸被蜇到的地方是眼睛的話,就不能用醋了,而要用如人工淚液之類的鹽溶液徹底清洗眼睛。如果是口腔內被蜇到,可以將醋和水以1:3的比例配成溶液,然後多次漱口,但千萬別吞下去!
NO.3石頭魚簡介石頭魚是自然界中毒性很強的一種魚,它的「致命一刺」被描述為給予人類最疼的刺痛。石頭魚貌不驚人,身長只有30釐米左右,喜歡躲在海底或巖礁下,將自己偽裝成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如果有人不留意踩著了它,它就會毫不客氣地立刻反擊,向外發射出致命劇毒,它的脊背上那12至14根像針一樣銳利的背刺會輕而易舉地穿透鞋底刺入腳掌,使人很快中毒並一直處於劇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處理方法如果是扎傷或者刺傷了,用鑷子或其他工具挑去毒刺或毒針,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要用手去碰觸傷口。將受傷部位浸泡在熱水(43-49℃)中30-90分鐘。如果受傷部位在四肢,將受傷的部位維持在心臟以下。
NO.4獅子魚簡介獅子魚,看似溫順,但扇形排列的棘刺卻也具有令人吃驚的毒性。雖然它不會給人類造成致命傷,但被棘刺刺中也會引發頭痛、嘔吐和呼吸困難,決不是一個好惹的傢伙。獅子魚不說,還是石魚的近親。只不過,一個天,一個地。
一個極端醜一個極端美,但是都有毒。真是物極必反啊。
處理方法如果是扎傷或者刺傷了,用鑷子或其他工具挑去毒刺或毒針,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要用手去碰觸傷口。將受傷部位浸泡在熱水(43-49℃)中30-90分鐘。如果受傷部位在四肢,將受傷的部位維持在心臟以下。
NO.5刺鰩簡介刺鰩屬於軟骨魚類,它們的身體扁平,尾巴細長,有些種類的刺鰩的尾巴上長著一條或幾條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
刺鰩俗稱黃貂魚,它的招牌動作是狀如翅膀的胸鰭波浪般在海裡擺動,尾部軟骨組織細長如鞭帶有毒刺
刺鰩的尾巴末端長有一根大約20釐米長的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構成毒刺的物質與構成鯊魚鱗片的物質相同。在感覺到威脅時,鋸齒狀毒刺便會變硬,像一把鋒利的牛排刀。毒刺會釋放毒液,給捕食者造成致命傷。
處理方法如果是扎傷或者刺傷了,用鑷子或其他工具挑去毒刺或毒針,然後用清水清洗傷口,不要用手去碰觸傷口。將受傷部位浸泡在熱水(43-49℃)中30-90分鐘。如果受傷部位在四肢,將受傷的部位維持在心臟以下。
NO.6雞心螺簡介雞心螺(Cone Snail)又叫「芋螺」,主要生長於熱帶海域,一般多生活在暖海,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芋螺科,是在沿海珊瑚礁、沙灘上生活的美麗的螺類。雞心螺外殼前方尖瘦而後端粗大,形狀像雞的心臟或芋頭。其種類很多,有不同的色彩和花紋,是一種含有劇毒的海洋生物,因為它的尖端部分隱藏著一個很小的開口,裡面有毒牙,可以從這裡射出毒液,足以使受傷者一命嗚呼。
處理方法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以前,可採用壓力固定的做法,來減緩水中生物受傷害的毒性擴散。這個方法適用於海蛇咬傷,雞心螺刺傷,箱形水母蟄傷,以及藍環章魚咬傷。但不要用這個方法來處理石頭魚,刺鰩,或其他魚刺傷害。用紗布繃帶在傷口上施壓,先包裹被咬被刺的傷口,然後在包裹傷口的上下部位,關節部位也綁住。如果手邊有夾板的話,可以使用夾板固定,力道和包紮扭傷時的力道相仿,不要綁太緊,受傷的部位要儘可能維持不動,因為活動會加速毒性的擴散和吸收。
NO.7藍環章魚簡介藍環章魚(學名:Hapalochlaen maculosa)是一種很小的章魚品種,臂跨不超過15釐米。可以飼餵小魚、蟹、蝦及甲殼類動物,會用很強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痺獵物。在海洋中,藍環章魚屬於劇毒生物之一,被這種小章魚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這種章魚不會主動攻擊人類,除非它們受到很大的威脅.
處理方法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以前,可採用壓力固定的做法,來減緩水中生物受傷害的毒性擴散。這個方法適用於海蛇咬傷,雞心螺刺傷,箱形水母蟄傷,以及藍環章魚咬傷。但不要用這個方法來處理石頭魚,刺鰩,或其他魚刺傷害。用紗布繃帶在傷口上施壓,先包裹被咬被刺的傷口,然後在包裹傷口的上下部位,關節部位也綁住。如果手邊有夾板的話,可以使用夾板固定,力道和包紮扭傷時的力道相仿,不要綁太緊,受傷的部位要儘可能維持不動,因為活動會加速毒性的擴散和吸收。
NO.8海蛇簡介海蛇也是非常常見的有毒生物,毒液屬於最強的動物毒,相當於眼鏡蛇毒液毒性的兩倍。海蛇咬人無疼痛感,其毒性發作又有一段潛伏期,被海蛇咬傷後30分鐘甚至3小時內都沒有明顯中毒症狀,然而這很危險,容易使人麻痺大意。
處理方法在等待急救人員到達以前,可採用壓力固定的做法,來減緩水中生物受傷害的毒性擴散。這個方法適用於海蛇咬傷,雞心螺刺傷,箱形水母蟄傷,以及藍環章魚咬傷。但不要用這個方法來處理石頭魚,刺鰩,或其他魚刺傷害。用紗布繃帶在傷口上施壓,先包裹被咬被刺的傷口,然後在包裹傷口的上下部位,關節部位也綁住。如果手邊有夾板的話,可以使用夾板固定,力道和包紮扭傷時的力道相仿,不要綁太緊,受傷的部位要儘可能維持不動,因為活動會加速毒性的擴散和吸收。
NO.9火珊瑚簡介火珊瑚特徵體長火珊瑚長的其貌不揚,珊瑚體由一些直立的版葉或分枝構成,這些版葉和分枝的表面都很平滑,肉眼幾乎看不出任何水螅蟲的痕跡,它們的水螅蟲很小,而且近似透明的,像一層纖細的毛髮。生態習性分枝形的千孔珊瑚通常分布在淺海,是很重要的造礁珊瑚,千孔珊瑚含有毒性強烈的刺絲胞,又稱為兩叉千孔珊瑚或刺珊瑚。它們的形態並不突出,色彩平淡,卻是很重要的造礁珊瑚。
處理方法用海水衝洗,然後用醋或酒精擦拭患處以減輕疼痛,最後用鑷子拔出或剔出殘留物,使用抗組胺劑之類的藥物塗抹患處可減輕發癢及灼燒感,亦可使用止疼藥物。
NO.10鋼毛蟲簡介鋼毛蟲(剛毛蟲):屬於環節動物,或分節蠕蟲,有一個充滿液體及對稱的身體。屬於科屬中的多毛類,有數對槳狀的附屬物,上面長著微小的類似毛刷的結構。其中有一個品種,叫做火刺蟲(fireworm),剛毛裡面充滿了毒液,當刺中皮膚的時候,也容易脫落。剛毛蟲通常有很強的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觸角和感官觸鬚。可以生活在各種水環境,像深海,靠近岸邊的淺灘和巖礁。
處理方法用海水衝洗,然後用醋或酒精擦拭患處以減輕疼痛,最後用鑷子拔出或剔出殘留物,使用抗組胺劑之類的藥物塗抹患處可減輕發癢及灼燒感,亦可使用止疼藥物。
NO.11螳螂蝦簡介螳螂蝦是生活在潮間最兇猛的獵食者之一,曾有科學家下海捕捉時戴著手套也被其弄傷了手指,血流不止。帶回實驗室放在量筒裡,量筒也被其擊的粉碎,兇猛可見一斑。
螳螂蝦非常善於打埋伏。強烈的攻擊可將敵人(指的是海洋生物)置於死地,披著鈣化裝甲的龍蝦、立著腳尖悄然路過的螃蟹也常成為螳螂蝦的攻擊對象。螳螂蝦兩個錘節的猛烈打擊可以毀壞蟹的神經系統並使它當場斃命。用它頭下帶倒刺的臂飛快地刺向食物,這一點頗像螳螂。
有的人喜歡在魚缸裡養殖混養,結果其他生物都被螳螂蝦搞死了。可見它的厲害。當它攻擊獵物時可以在10萬分之一秒內將錘彈射出去,彈射的衝擊力度最高竟能達到60kg,瞬間由摩擦產生的高溫甚至能讓周圍的水冒出電火花。螳螂蝦在動物攻擊速度排行榜上排名第二,僅次於兵蟻的大顎。
處理方法那麼在潛水的過程中被螳螂蝦錘到了怎麼辦,想都別想,肯定流血,再加疼痛,上岸之後,按壓止血,用水衝洗傷口,進行簡單包紮,然後送醫治療。對了,如果對螳螂蝦非常痛恨,哈哈,買點皮皮蝦自己煮了吃吧。對,吃掉它。。
NO.12 扳機魚簡介扳機魚(Balistidae 種)是鱗魨科約四十種淺水海產魚類之統稱,大多分布在在熱帶海域。它們身材扁平,好像在海裡遊來遊去的薄煎餅。體長不超過60釐米,長著鋒利的大背鰭。吃扳機魚時要注意區分,因為有許多種類的肉是有毒的。
扳機魚,也叫扳機魨、炮彈魚。是一種魨類,是鱗魨科約40種淺水海產魚類的統稱,廣布於熱帶海洋。
小心這傢伙連腳蹼都給可以你咬破了,遇見它的時候躲著點.
鯊魚的可怕源於傳聞,扳機魚卻是實實在在的預防方法,如果碰到扳機魚,就要躲的遠遠的,不要因為好奇去瞅一眼,為了預防它攻擊你,隨時拿著叮叮棒來做防衛,所以說買個叮叮棒還是有必要滴。
NO.13 魔鬼海星簡介也叫棘冠海星(學名:Acanthaster planci):個體大,從體盤輻射的腕對稱,成體輻徑250至350毫米,最大超過700毫米。腕8-21個,一般13-15個。反口面骨板間隔很寬,各板有一個長棘,棘下部有柄,棘上端十分尖銳。腕外端棘特別發達,長可達45-50毫米 。篩板6-8個 。 生活在淺海等有珊瑚礁的水域。棲息於印度洋-西太平洋區熱帶珊瑚礁環境,主要食物是珊瑚,偶有時會以貝類或其他海參為食。棘冠海星的毒棘有毒胞,為神經毒素。棘冠海星是從浮遊生物開始,然後依序為:初齡幼體→二齡幼體→三齡幼體→(沉海底)→終齡幼體→成體。成齡的棘冠海星幾乎沒有天敵,除了大法螺之外。
我這邊有一個案例,他當時被扎的時候是膝蓋以上的位置,大腿的前面大面積紮上,非常痛,上岸之後,他就開始把毒液連帶血液擠出來,然後回到家吃飯的時候,出現了頭暈,之後是嘔吐,嘔吐完之後,想喝水,喝完水之後又開始拉肚子,水是涼白開。到了第二天被扎的部位不是很痛了,但是變僵硬了。足足兩個月才開始恢復正常。但是他沒有去醫院。他算幸運的。
預防方法被刺後應用毛巾浸泡熱水後敷於受傷的地方和趕快就醫
警告:
雖然海洋很魅力,海洋生物很美麗,但是千萬千萬不要去觸碰,一丁點都不要去碰,留下美好的照片就可以了。
如果真的受傷了怎麼辦,馬上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