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連江和石獅海域發現有毒赤潮:海水呈棕色,貝類儘量別吃

2020-12-12 澎湃新聞

福建連江和石獅海域發現有毒赤潮:海水呈棕色,貝類儘量別吃

2018-06-10 20: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所有人請注意!

據福建省赤潮災害監視監測網報告

福建連江和石獅海域

發現兩起有毒赤潮

目前,連江後灣至同心灣海域有毒米氏凱倫藻赤潮仍在持續,約為5~6平方公裡,赤潮水體呈棕色,塊狀分布。

石獅海域鏈狀裸甲藻赤潮面積明顯縮小。其中,東埔漁港附近海域水色未見明顯異常;祥芝漁港附近海域小範圍水體呈褐色。

赤潮高發期

沿海水質毒性強

為確保群眾飲食安全,有效預防貝類毒素,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醒廣大群眾:

各經營企業、餐飲單位、消費者在購買貝類等水產品時,應選擇去大型、正規的超市或市場購買,儘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沿海地區的消費者在赤潮毒素暴發高峰期不要採捕和購買食用野生的貝類。如發現誤食,出現中毒症狀,請儘快就醫。

另外,還需提醒消費者,在烹飪貝類時,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溫下會大大降低微生物汙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風險;避免食用貝類周邊內臟、生殖器及卵子等發黑的部位;儘量減少食用頻率,單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出現海鮮中毒症狀怎麼辦?

對於輕微的毒素、重金屬等,人體是可以自行排解。此外,多吃蔬菜水果等含維生素C較多,多吃有助於肝臟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湯等也可以保護胃腸道,因此在吃海鮮之前吃蔬果、喝點米湯,或可起到輕微的緩解之效。

一旦食用海鮮後出現中毒症狀,請儘快就醫以免貽誤病情。    

小 貼 士 

✔ 什麼是赤潮?

赤潮,國際上把它稱為「有害藻華」,它發生時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紅色景象,因此被許多人比喻成「紅色幽靈」。其實,它是水中的一些細菌、原生動物和浮遊植物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從而引起水體變色現象。

✔ 赤潮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1. 海域水體的富營養化

隨著沿海地區工農業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含有有機質和豐富營養鹽的工農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造成進岸海域的水體富營養化,汙染物不容易被稀釋擴散,因此這些地區是赤潮多發區。海水養殖密度高的區域由於自身汙染也往往存在水體的富營養化,形成赤潮的可能性較大。

2. 海域中存在赤潮生物種源

海洋中有330多種浮遊生物能形成赤潮,有毒的種類大約有80多種,目前在中國沿海海域的赤潮生物約有150種。

3. 適宜的水溫和鹽度

不同海區的不同類型赤潮爆發對溫鹽的要求各不相同,一般在表層水溫的突然增加和鹽度降低時,會促進赤潮的發生。在水體交換弱的封閉海灣,赤潮一般發生於雨過天晴之後。

4. 合適的海流作用和天氣形勢

一般在海潮流緩慢、水體交換弱、天氣形勢穩定、風力較小、溼度大、氣壓低、陽光充足時,易發生赤潮。海流、風有時能使赤潮生物聚集在一起,沿岸的上升流可以將含有大量營養鹽物質的下層水帶到表層,為赤潮的發生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如果風力適當,風向適宜的話,就會促進赤潮生物的聚集,從而易形成赤潮。

✔ 赤潮對海洋的危害是什麼?

海洋是一種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複雜生態系統。系統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都是處於相對穩定,動態平衡的。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幹擾和破壞。

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主要有:

1. 破壞漁場的餌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 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展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 若在育苗期發生赤潮,將對苗種繁殖產生嚴重危害。

4. 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5. 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原標題:《【提醒】有毒赤潮來襲,經常吃貝類海鮮的要注意了!》來源: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石獅東埔海域發現赤潮 市民請謹慎選購海鮮
    6月7日,石獅東埔漁港附近海域發現面積約為1平方公裡的有毒赤潮。目前,肉眼已看不見相關海域的赤潮,但相關部門尚未發布赤潮退去的消息。  根據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發布的《福建省赤潮災害信息》,本次在東埔漁港附近海域發現的有毒赤潮,面積約為1平方公裡,赤潮水體呈暗紅色條帶狀分布。事情發生後,石獅市已按預案要求啟動赤潮災害二級應急工作程序。
  • 福建多個海域發生赤潮!廈門的水產品還能吃嗎?監管部門這樣說
    近期,福建沿海區域進入赤潮易發期羅源灣、黃岐半島、平潭蘇澳湄洲島、惠安大港灣等部分海域相繼發現赤潮赤潮爆發導致平潭海上養殖的魚類大量死亡截至27日晚10時寧德、連江和平潭海域赤潮仍在持續莆田湄洲島赤潮海域水色已恢復正常據省漁業資源監測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赤潮影響海域除平潭、連江部分養殖網箱發生魚類死亡外,其他海域未發現養殖生物死亡情況。
  • 為什麼四五月份海虹等貝類要少吃?來聽專家怎麼說
    作為一種生活在海濱巖石上的雙殼類軟體動物,海虹外殼呈黑褐色,分布於我國山東、遼寧、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赤潮爆發,為什麼要少吃海虹等貝類?海虹中毒的內在原因赤潮是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微藻)暴發性增殖或集聚引起水色變化,危害漁業與生態環境的一種現象。
  • 菲律賓比科爾海域貝類檢出赤潮毒素,貝類海鮮被禁止食用
    12月5日,菲律賓比科爾地區漁業和水生資源局(BFAR)發出警告稱,在呂宋島東南部比科爾地區的索索貢省和馬斯巴特省的沿海地區,漁業和水生資源局工作人員在貝類中發現了赤潮毒素,因此要求禁止在這些地區採集、出售和食用貝類海鮮。
  • 織紋螺中毒續:赤潮時牡蠣、淡菜應謹慎食用
    魚蝦放心吃,淡菜、牡蠣少吃為妙  溫州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產業處副處長吳瓊瑜介紹,毒素海藻就生活在海水裡,一些魚、蝦等海洋生物也會攝食海藻,但一般體內不會富集毒素。一些魚類吃到到有毒的海藻就被毒死了,所以能到我們餐桌上的魚、蝦,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 貽貝好吃,卻可能有毒,這是怎麼回事?
    貽貝味美肉厚,直接煮熟享用原汁原味的鮮美貝肉,或是用酒和奶油共同烹煮享受法式吃法,都不失為料理貽貝的好辦法。不過貽貝雖好,卻可能有毒,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別急,聽小編細細道來。有了足絲這個「安全帶」,貽貝們就可以不懼風浪,安心地享受海水帶來的食物——各種藻類和有機物顆粒。足絲雖然不怎麼影響貽貝的食用性——吃的時候只要摘掉就可以了,卻給航運和港灣工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這種海鮮近期要少吃!多產地均發布預警
    食用海虹引起中毒的原因是由於海虹等貝類攝食有毒藻類在貝類體內蓄積毒素造成的。科普小知識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 HAB),又稱紅潮,國際上也稱其為「有害藻類」或「紅色幽靈」。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麻痺性貝類毒素是我國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見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
  • 縉雲兩個娃吃了這個竟上吐下瀉 趕緊告訴身邊人別吃
    醫生提醒,石斑魚雖鮮美,但為了確保食用安全,無論是吃海產還是養殖的石斑魚,儘量選擇吃小石斑魚,且食用時,魚頭、要將魚頭、魚血和內臟清除乾淨,下廚前記得將魚肉用清水浸泡半小時。如果吃石斑魚後胃腸道出現不適,用匙柄、筷子或手指等攪觸咽喉位置催吐,並迅速趕往醫院急救治療。不僅僅是石斑魚,貝類也同樣存在類似的情況。近日,央視就曝出,我國南方部分海域發生赤潮,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消費提示,建議消費者及餐飲單位儘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如發現誤食,出現中毒症狀,請儘快就醫。
  • 福建這片海域的海兔千萬別吃
    福建人近期千萬別碰這東西!福建這片海域的海兔,有人食用後住院!  「利織母」學名為「海兔」,屬淺海生活的貝類,殼已退化為肉殼,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殼皮一般呈白色。
  • 連江海域將建3萬畝「海上牧場」 可抗18級颱風
    記者昨日從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7月,連江東洛島以西海域將建3萬畝「海上牧場」,打造育苗、養殖、水產品加工、漁業銷售、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模塊式商業運營漁村,將羅源灣打造成福州海灣遊艇旅遊文化後花園(半小時生活圈)。  海上牧場(連江)養殖綜合示範基地項目共分為3期建設,預計7月份開始動工,工期為3年。
  • 舟山的貽貝還能不能吃?專家檢測完長出一口氣
    >共抽檢5個批次,其中3批次「毛娘」貝類毒素檢測呈陽性,立即將該3批次「毛娘」責令下架退市處理。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佟博士把組成赤潮的藻類比作「海洋裡的莊稼」,可千萬別小看它們,這可是貝類等海產品的天然豐富餌料,藻類越豐富多樣,貝類長得越肥美可愛。
  • 舟山的貽貝還能不能吃?專家:莫比哈薩……
    自消費警示發出後,連日來嵊泗縣共累計定量監測8個海域點位養殖貽貝和市場銷售野生貝類33個樣本,監測結果全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開展市場銷售野生貝類定性檢測25批次,檢測結果全部陰性。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佟博士把組成赤潮的藻類比作「海洋裡的莊稼」,可千萬別小看它們,這可是貝類等海產品的天然豐富餌料,藻類越豐富多樣,貝類長得越肥美可愛。
  • 《近岸海域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 近岸海域生物質量監測(徵求...
    例行監測的生物質量監測頻次為一般每年進行一次,採樣時間安排在 7~8 月或貝類成熟期。生物成熟期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年份的採樣時間應保持一致。採集甲殼類、魚類和藻類樣品根據監測目的確定採樣的頻次和時間,採樣一般在捕撈期;養殖魚蝦類監測一般在成熟期;不同年份的採樣時間應保持一致。開展有毒赤潮監視或應急監測時,根據赤潮發生、發展或監視的需要,確定和適當調整頻次和時間。
  • 福建人常吃
    愛吃海鮮的人近期千萬別碰這東西!這個地方檢測發現含有對人體貝毒素超標的貽貝!福建常見發生麻痺性貝毒中毒的貝類有織紋螺、貽貝和牡蠣。【麻痺性貝毒】據檢測,有的貝類體內不僅含麻痺性貝毒,還含有河豚毒素。麻痺性貝毒和河豚毒素中毒症狀相似,均產生麻痺中毒現象。
  • 中山大學教授殷克東:赤潮災害防治應重視
    2005年,中國長江口鄰近海域發生米氏凱倫藻赤潮,導致南麂島附近大量養殖魚類死亡,直接經濟損失超過&nbsp3000萬元;2012年,福建沿海發生大規模米氏凱倫藻赤潮,造成當地養殖鮑大量死亡,初步估算經濟損失超過&nbsp20億元;2015年冬季,廣西近岸海域發生棕囊藻赤潮,由於赤潮期間棕囊藻可以形成直徑達&nbsp2~3cm的囊狀群體,能夠堵塞過濾網具,對沿海地區核電設施冷源系統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
  • 這些常吃食物,裡面居然「有毒」?
    貝類食物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就多次發生貝類中毒事件,導致中毒的貝類有蚶、花蛤、香螺、織紋螺等常食用貝類。但是看到這裡先別慌,因為貝類本身是沒有毒的,是貝類的食物——藻類植物有毒。毒素會通過食物鏈進入,並蓄積在某些貝類體內;人吃了這些「有藻類毒素」的貝,如石房蛤、四角蛤蜊、文蛤、海兔等,就可能會中毒。而且,含有毒素的貝類和普通貝類,用肉眼難以分辨,而且冷凍、加熱都不能讓毒素完全失活。一定要到正規食品生產經營場所購買貝類,避免在赤潮預警期間自行打撈食用貝類。
  • 浙江象山港爆發大面積赤潮 專家稱可能向周邊擴散
    浙江象山港爆發大面積赤潮專家稱可能向周邊擴散 2002年6月10日02:02  人民網-華東新聞     本報寧波6月9日電 記者何偉報導:前天,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證實:象山港爆發大面積赤潮,有關部門正對該海域進行跟蹤監視監測
  • 廈門人不止赤潮貝類不能買,海鮮的這些部位千萬別吃!
    可惜一場赤潮來襲,給這場狂歡硬生生的澆了一瓢冷水。炒花蛤、烤生蠔、蒸青口.....,這些美味的小海鮮才是夜宵排檔的人氣王,可無奈赤潮來襲人人自危。其實,在我們日常食用海鮮的時候,可是海鮮不是每個部位都能吃的,要注意這些部位,千萬不能吃。一、螃蟹張牙舞爪的威武大將軍,它的美味自從被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發現之後,就抵擋不住吃貨的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