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立醫院改革中,出現了醫療醫保聯動下的新型醫療聯合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醫療醫保聯動下的新型醫療聯合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讓人看到了中國新醫改前進的方向。
因為,在醫保按照投保人數總額預付制度驅動下成立的醫療集團,已經不再以病人為中心,不再以疾病治療預防為中心,而是以投保人的健康管理為中心。醫保局全年預付醫療集團總額1億元,你管理的投保人大病住院人數越少、醫療消費支出越少、誘導消費藥品越少、不必需的檢查處置越少,醫療集團的紅利、醫療集團職工的紅利、醫保局的紅利、投標人的紅利就越大。大家抱成一團,成為投保人健康利益和健康責任的共同體。醫務人員的注意力,不再是放在有多少病人需要檢查、多少病人需要做手術,而是關心區域內的醫療保險投保人各類疾病的患病率、住院率,以及亞健康人群各類危險因素出現的頻率等。
支付方式改革助力
醫療聯合體,是指一定地域內不同類型、層級的公立醫療機構組合起來,成立協作聯盟或組建醫療集團,成為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患者在醫聯體內,可以享受到基層醫療機構與區域醫療中心之間的雙向轉診、化驗檢驗結果互認、專家社區坐診、遠程會診等便捷的優質診療服務。推行醫聯體模式,是三醫聯動實施總額預付的必然結果。通過支付方式改革,才能夠使醫療資源聯動起來。
根據目前的探索,醫聯體分為兩種:鬆散型的技術協作聯盟和緊密型的醫療服務集團。其中,緊密型醫聯體,是集團內所有公立醫院的人、財、物統籌管理,在區域醫療中心和其他各層次醫院、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形成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利於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合理流動。過去,人們企圖靠行政命令的方式來做,往往是動力不足;現在要通過支付方式改革來做,使醫保、醫療、醫藥三醫上下真正聯動起來。
在緊密型的醫療聯合體中,要解決人事、編制、財政甚至資本金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如何分配紅色利益問題。需要立項專門研究,推動緊密型醫療聯合體克服構建、發展中的障礙。要努力繞開人事、編制、財政甚至資本金的問題,直接以人力資源價值為依據分配紅利。人力資源價值的評定要參考以往的職稱評定,尤其要按照區域醫療聯合體現狀重新設置評價標準。在評定人力資源價值時,既要照顧歷史,也要根據實際工作能力,考慮學歷學位和學術地位。
非擴張「勢力範圍」
近年來,醫聯體模式,尤其是公立醫院集團化的探索曾廣受質疑。醫聯體的主導者,一般是當地實力雄厚的三甲大醫院,例如上海瑞金醫院、華山醫院,南京鼓樓醫院。不少醫療界人士指出,大型公立醫院應堅持公益性,擔負起教學、科研和臨床診治疑難重症的責任,而不是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今年1月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原衛生部部長陳竺在報告中提出:要控制的是大型公立醫院單體規模擴張,鼓勵探索通過醫療服務聯合體等形式,即以醫聯體形式擴張。
對此,筆者補充一點意見,以醫聯體形式擴張是中國公立醫院在新時期擔負的公益性責任,不參加醫聯體擴張的公立醫院可以改制走高端營利性道路,退出公益性醫保定點醫院系統。
公立醫院集團將利用租賃、託管和併購等形式,建立與不同級政府間的經濟聯繫。各級政府可以通過租賃所屬國有資產,將所屬醫院委託醫聯體區域醫療健康服務中心管理。利用各級財政政府項目經費,以任務委託費形式支付給醫聯體。醫聯體是各類醫保定點服務單位,按照投保人數量預付健康醫療服務費用。建議醫保系統聘請家庭責任醫師,監督醫聯體各級轉診機構的服務質量和費用,發揮健康醫療服務守門人的責任。
「推行醫聯體模式,是三醫聯動實施總額預付的必然結果。通過支付方式改革,才能夠使醫療資源聯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