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將月經親切的稱為「大姨媽」,「大姨媽」按周期(正常21-35天,平均28天)來串門,小住幾天(大約2-8天,平均4-6天),便走了。但是很多時候,」大姨媽」剛走沒幾天,「小姨媽」又來了......
「小姨媽」是?
兩次月經之間、排卵期前後的陰道流血為排卵期出血,被人們戲稱為「小姨媽」,量或多或少,但一般少於經量,顏色有粉紅、鮮紅或咖啡色,持續時長時短,一般2-3天。「小姨媽」不是每個人都有,也不是每個月都來,但卻給很多女性造成困擾。
排卵期出血
即在有規律的兩次月經中期,即排卵期,由於排卵所致的雌激素水平短暫下降,使部分女性的子宮內膜失去雌激素的支持,而出現子宮內膜脫落,引起有規律的陰道出血,稱為排卵期出血。
一般發生在規律的月經周期的第12-16天,一般歷時數小時或2-3天,不超過七天,量明顯少於正常月經出血量,可表現為點滴樣或白帶帶血絲,出血可自行停止,可伴有輕度的下腹部不適,或者腰部酸痛,也可無伴隨不適。也有個別人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在4-5個月經周期都出現排卵期出血。
排卵期出血可通過檢測基礎體溫的變化,到醫院檢測卵泡發育以及檢測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變化來幫助診斷。
月經中期少量出血都為排卵期出血,但並不是所有的月經中期出血都是排卵期出血,比如子宮黏膜下肌瘤、子宮內膜息肉,患者陰道出血常發生在月經期,導致經期的延長,淋漓不盡可伴腹痛,盆腔B超示子宮內膜有息肉樣變化或有黏膜下肌瘤,確診可通過宮腔鏡。
子宮頸病變也可出現少量陰道出血,但這種出血多發生在同房或者婦科檢查後,沒有伴隨月經周期發作的規律,宮頸TCT檢查可以鑑別。
還有一種情況是月經頻發,月經周期短,與排卵期出血不同的是無出血一次多一次少的情況,排卵檢測月經周期縮短,會出現排卵提前。因此,若發現有月經中期出血,也需要檢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出血的原因。
另外
若只是偶爾出現一兩次排卵期出血,這個一般對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影響,不需要特殊治療,不用緊張。
若排卵期出血頻繁,出血量多,影響到了日常生活,性生活與受孕等,則需要治療。
內容綜合網絡
功能科來稿
原標題:《關注 | 「大姨媽」剛走,「小姨媽」又來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