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也曾是個沉迷CF成績倒數的調皮蛋

2021-02-08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最近因為這條朋友圈火了。

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有網友羨慕他的年輕有為,有網友說人生規劃得精準……更有網友覺得天才和機遇都不可複製。

但侯濤剛告訴我們,對於工作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外界只能看到結果的「甜」,看不到過程中的「苦」:

他原本已準備MIT做博士後研究,後因為疫情、外部環境等原因戛然而止,於是只好開始一邊寫論文一邊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趕上了好時候:

近年來,國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嘗試破除「四唯」等人才評價體系,更加重視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究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

談到找工作的結果,侯濤剛認為要感謝自己對於機器人這個興趣愛好的不懈堅持和學校提供的良好平臺環境。

大一獲大獎,由此與機器人結緣

對侯濤剛影響最大的一個項目,可能就是大一時參加的馮如杯了。這個一般大二大三才參加的比賽,他剛入學時就參加並勇奪一等獎,還獲得了保研資格

當時,這在北航應該還是第一個

比賽項目叫做《全功能障礙物信息探測越障勘探車》。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簡單的傳感器配合便能對前方障礙物進行識別,還能根據不同類型的障礙物採取對應的越障動作,比如自身攀高、下降、跨越……實在不行,咱避讓也成。

此外,這個勘探車還具有「仿生學姿態恢復」功能。如果一不小心「翻車」了,它還能模擬烏龜自動恢復原來姿態。

上下樓梯,都不在話下~

決定參加之後,他就開啟了自學模式,大半年時間他從機器人入門到能獨立製成一個能上下樓梯、跨越溝壑的機器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寒假時一個人獨立在家裡完成的,隨後在學校裡又跟著新加入的小夥伴一起完善。

談及寒假在家裡製作的時光,他毫不誇張的說,自己一天都沒有休息。

最終,這個勘探車被學校永久保留,並放置新主樓展覽,而他也就此與機器人結下不解之緣。

在接下來的8年時光中,作為主負責人,他共完成了7個機器人項目。

其中大四時做的「醫療服務機器人」項目算是第一個落地轉化的項目——一個面向老人的智慧陪護機器人萌萌

它具有視頻通話和語音交互,攝像頭隨動轉向,凝視功能,行走和避障功能,自動充電功能;遠程問診等功能,當時就已經有了300臺小批量的量產。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侯濤剛了解了如何將一個科創產品落地轉化,如何按照模具開發,標準化設計形成一個市場化產品。

本科四年,他回顧說,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機器人項目。

但這種狀態,並沒有一直持續。

到了博士階段,他經歷了所有博士都會經歷的迷茫……

「年輕博士」,如何面對科研壓力

在量子位之前的文章中,「博士學位是否有那麼重要嗎?」「博士五年未發文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都曾看到每一個博生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的選擇題——「是否要堅持下去?」

侯濤剛也不例外。

在剛入選高博班 (由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高等理工學院聯合培養)時,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繼續研究偏實踐的機器人項目,還是轉向前沿領域——跨介質飛行器。

一開始,他選擇了喜歡的機器人項目。他曾試圖在機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點去做,但真正實踐起來很難。他也了解到,做這個方向的就很難畢業。

所以在博士一年級結束時,他還沒有取得一點成果。當時很多人就問他,「你看別人都發了幾篇論文了,你怎麼啥都沒有」。

當時心裡就曾閃過念頭,自己本科做了那麼多工程項目,研究生選擇讀博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最後經過多方考慮,以及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支持,他選擇轉向「跨介質飛行器」這一前沿領域。

跨介質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集成「空中飛行」和「水下潛水隱身」兩種能力的航行器。

這個領域不僅涉及到機器人設計工作,還涉及到很多流體力學相關內容,對他來講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接下來就是逼迫自己從工程應用思維向理論研究思維轉換,學習如果撰寫科研論文,如何總結關鍵科學問題。經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終科研成果相繼發表。

侯濤剛表示,這是每一個博士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能夠告訴自己堅持下去,能夠有毅力、有決心的把這條路走下去,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作為一個16歲進入北航、然後就獲得馮如杯一等獎的人,一路免不了成為眾人焦點。

「誒,你是不是天才啊?」

「你發了多少篇論文了呀?」……

22歲,別人本科畢業的年紀,侯濤剛即將博士三年級入學。

這種異於常人的「加速度」,讓知乎上突然有一篇關於他的問題——「如何評價馬上畢業的北航22歲博士研究生?」

很快,侯濤剛自己也關注到了,他回憶說,當時有同學轉給我這個問答還是挺緊張的,因為不知道大家會怎麼評價。

當時自己本身也沒達到畢業要求,但他覺得不管怎樣,大家的評論也是對自己的一個鞭策和鼓勵。

那時候,侯濤剛對自己說,「那我一定要儘快畢業了,大家期待那麼高,萬一沒有儘快畢業,豈不是到時候就丟臉了嗎?」

在博士的最後兩年,侯濤剛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點回寢室很正常,通宵的時候也很多,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吃飯的去幹自己的項目和課題。

侯濤剛說:其實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時間比別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於攀登」,侯濤剛回想起去年在評五四獎章時說到的一句話。

「天道酬勤」意味著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勇於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

而這樣的精神,侯濤剛說也是受到了他導師——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響。

王老師雖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強度要遠遠大於年輕人。

不論是在出差的高鐵上,還是在夜裡12點,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著吃飯和走在路上的時間和學生相約討論研究進展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付出,也帶來應有的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整個學生生涯共發表9篇一作文章,申請專利11項,部分成果獲得了IEEE SPECTRUM,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導。

他的研究及創業團隊獲得了首都挑戰杯創業比賽金獎,首都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等。

再回顧知乎那個問題,侯濤剛現在這樣說:

這樣看來,我確實還是沒有完成(22歲博士畢業),答辯的時候我23歲,現在正式畢業剛過完24歲生日。

興趣始於少年:小時候玩四驅車的頭頭

雖說與機器人結緣是從大一的馮如杯開始,但這樣的動手能力和興趣愛好,是從小開始的。

侯濤剛回憶,自己從小就特別喜歡玩玩具,什麼遙控車,小飛機,尤其是四驅車

當時,侯濤剛不知怎麼搗鼓就get了修四驅車的技能。

小夥伴們有要修的都找他修,再加上爸媽又給他買了專用跑道,大家也都想去他家玩,一來二去,他就儼然成為了四驅車的頭頭

到中學時,他開始各種改裝組裝玩具了,就拿挖掘機來說,一般挖掘機都是手動的,他就在每個關節上加上電機,再加上一些繩索牽引結構子類的,就製成了一個「遙控挖掘機」。

做這些事情,還離不開父親的支持。父親在建材廠上班,當自己沒有工具時,父親就會幫他在廠裡加工一些東西,改裝一些結構。

侯濤剛還說,自己做這些完全都是因為興趣,家那邊根本接觸不到那些機器人比賽,沒有這個條件。

之後,他還經歷了一段小插曲。

他開始玩「穿越火線」,甚至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態,成績一下子從班裡前一兩名到了倒數第幾名

侯濤剛回憶道:

那時候爸媽就啥都不讓我玩了,包括做的那些遙控玩具。

於是在高二時他又奮發圖強了一下,成績又從全部倒數第幾名到全班前幾名。

然後爸媽就不太限制了。果然,天下爸媽都一個樣。

但當時學習也開始比較緊張了,玩的就也沒有以前多了,主要精力也就放在了學習上。

從小時候對四驅車感興趣,到初高中時候自己去動手創造一些東西,再考上北航參加馮如杯,後來創建北航機器人協會(社團),侯濤剛認為這一切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侯濤剛也不避諱,自己現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功勞。

他認為,如果說自己有什麼不同於同齡人的能力,那最明顯的就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比如:學日語。

學習秘籍:快速學習的能力

他曾在大四時實現一個創舉——半年速成日語

當時,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學工學院理工學群「工業機器人」課題組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交流。

最終,在半年學習之後,他實現了用日語完成答辯。

這種速度談得上速成,他從兩個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強輸入,每天自學2-3小時。

當時去日本時連50音圖都不會,為了便於跟日本學者交流,便決定自學那本黃皮書《新標準日本語》
從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時間,實驗室活幹完了,就一直學、背和聽。

二是創造氛圍——耳濡目染的日語環境,以及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語交流,比如,去想吃什麼、去哪裡玩、今天天氣怎麼樣……在第4個月時,基本上就能聽懂實驗室裡的討論了。

最後一個月決定用日語答辯後就開始惡補日語,日常交流時也幾乎不用英語了。

當時答辯順利完成,身邊的幾個日本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這只是他的快速學習能力,在日語方面的「應用」。

這種能力,並沒有隨著工作落定而中止。

現在,侯濤剛已經在北京交通大學入職,對於自己之後的打算,他談到,除了繼續進行前沿技術研究之外,也有幾個機器人創業落地的項目開展。

而當我們問他給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建議時,侯濤剛也給出了4個方面:

1、作為全新的開始,要有一定的觀念,不要一進校就想著玩、打遊戲。不過,談戀愛當然不影響哈。

2、要找準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去鍛鍊自己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3、要有決心和毅力,花時間去付出很重要。

4、積極尋求跟其他小夥伴合作,這樣更加高效。

最後,分享侯濤剛強調的一句話做結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有聰明才智,只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去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要放棄,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特色內容激勵計劃籤約帳號【量子位】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2020中國人工智慧年度評選」正式啟幕!將從公司、人物、產品、社區四大維度共7個獎項尋找優秀的AI企業,歡迎大家掃碼報名參與。 榜單將於12月揭曉,也期待與百萬從業者們,共同見證這些優秀企業的榮譽!

一鍵三連「分享」、「點讚」和「在看」

科技前沿進展日日相見~



相關焦點

  • ...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也曾是個沉迷CF成績倒數的調皮蛋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最近因為這條朋友圈火了。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也曾沉迷CF成績倒數
    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有網友羨慕他的年輕有為,有網友說人生規劃得精準……更有網友覺得天才和機遇都不可複製。但侯濤剛告訴我們,對於工作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 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也曾是個沉迷CF成績倒數的...
    楊淨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最近因為這條朋友圈火了。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侯濤剛畢業就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侯濤剛畢業後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博士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網友: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1996年出生,剛剛24歲的侯濤剛,不僅已經拿下博士畢業證,還一畢業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同日,侯濤剛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自己確實已於8月博士畢業,9月入職北京交通大學擔任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他用三個詞總結經驗
    不考慮跳級、復讀情況,一般本科畢業在22歲左右,順利的話25歲碩士畢業,29歲博士畢業。博士畢業生很多都傾向於進入高校就職,畢竟工資待遇不差,環境好、人際交往不複雜,而現在要想進入高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那些較好的學校。 即便是進入高校,先從講師當起,混上副教授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到三十大幾才當上副教授,然而今天要說的是一位牛人,年紀輕輕不僅受聘211院校,而且還是副教授職位,他就是2020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博士畢業生候濤剛。
  • 24歲博士剛畢業的他,受聘211大學副教授!曾經卻是個沉迷遊戲的調皮蛋
    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有網友羨慕他的年輕有為,有網友說人生規劃得精準……更有網友覺得天才和機遇都不可複製。但侯濤剛告訴我們,對於工作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網友:導師比你年輕
    本文綜合自量子位、澎湃新聞、微言航語、北晚新視覺、超級數學建模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
  • 24歲,博士畢業,受聘北交大副教授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博士受聘211高校副教授,你的導師比你還年輕!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微博、知乎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消息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北航博士畢業即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主攻智慧機器人研究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24歲的211高校副教授侯濤剛最近火了。新京報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確認,1996年生的侯濤剛今年剛從該院博士畢業就被聘為北京交通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今天(10月13日)上午,侯濤剛表示將潛心工作,做出成績後再回應公眾關切。
  • 他16歲考入北航,24歲成為211大學副教授,他曾沉迷遊戲成績倒數
    近日一則24歲大學畢業生擔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的消息走紅網絡,這則消息的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他1996年出生,是北航2012級機械學院本科生,2016級直博生。在北航讀博期間,侯濤剛獲得北航研究生十佳(博士)榮譽稱號。
  • 24歲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90後開掛背後是自律和堅持
    近日,一則題為「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的消息迅速在各大媒體等網絡平臺受到關注。 主人公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1996年出生的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 24歲,博士一畢業即受聘副教授
    1996年出生,剛剛24歲的侯濤剛,不僅已經拿下博士畢業證,還一畢業就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10月11日,澎湃新聞記者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等理工學院博士生班方面獲悉,校友侯濤剛已受聘擔任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同日,侯濤剛本人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自己確實已於8月博士畢業,9月入職北京交通大學擔任副教授。
  • 博士畢業才20來歲,受聘985/211名校教授:人生一路開掛,他們...
    然而,卻有這麼一些人,年紀輕輕即受聘為211/985高校的正教授或副教授:24歲侯濤剛、24歲鬱培文、26歲侯逸凡......他們的「橫空出世」,好比一股龍捲風,迅速引起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在「青椒」(高校青年教師的別稱)開掛的人生背後,究竟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剛畢業就當教授,24歲博士引熱議,若你看過他履歷就知他當得起
    01 24歲博士剛畢業被聘211副教授引爭議24歲的北航博士成為了211高校副教授,這則新聞最近非常火爆,甚至衝上了熱搜,引起了很多熱議。新聞中的主人公侯濤剛在朋友圈寫道:「既然出不去了,就安心在國內工作吧。百年交大,新起點,新平臺,繼續努力加油!」
  • 剛畢業就成211教授,這個24歲博士擔得起?你的年齡並不代表能力
    0196後博士引熱議,一畢業就成211副教授,擔得起嗎?「你的導師比你還年輕是什麼樣的感受?」近日,一條24歲北航博士剛畢業就被聘為211副教授的新聞引爆網絡,起因是因為新聞主人公侯濤剛在朋友圈的一個曬文:「既然現在出不去了,那就留在國內工作吧!8年的北航生涯終究要離別,百年的交大,新起點,新平臺,要繼續努力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