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唱片是很耗時間的,但是你要知道,你不是為了出唱片而出唱片。你出唱片是因為你希望人們聽到你想要演唱的歌。我有太多歌了。你知道,就算花上一周甚至一個月的時間都唱不完。每次開演唱會要選出一些曲目都很困難,要保證老歌,還要給新歌騰出地方。」鮑勃·迪倫說。儘管如此,在將滿68歲時,這位不知疲倦的詩人和民謠老將,還是交出了新作品,繼續給他自己增添選歌的煩惱。
新專輯《一起經歷生活》(TogetherThroughLife)證明他生命力是如此驚人。就像他在專輯中新歌《生活不易》(LifeIsHard)中唱的那樣,「我不知道什麼是錯或者對/我只知道我需要力量去戰鬥/去與外面的世界戰鬥的力量……」
本月24日,鮑勃·迪倫就將迎來自己的68周歲生日。2006年發行《摩登時代》時,大家都以為那會是這位老將的收官之作。可是今年4月28日,迪倫推出了新專輯《一起經歷生活》(TogetherThroughLife),這一天距離他上一次奪得英國專輯榜冠軍已經過去了38年又5個月。雖然各地媒體對於這張專輯的好壞各執一詞,但這並不妨礙鮑勃·迪倫憑藉新專輯再度登頂英國專輯榜,成為英國專輯榜最高齡的冠軍。
發行公司哥倫比亞唱片預言,這張專輯在美國發行首周賣出10萬張不成問題。美國公告牌也預測,這張新專輯將稱霸本周公告牌的專輯榜,成為迪倫的第五張公告牌冠軍專輯。
1964年,《放任自流的鮑勃·迪倫》登上了英國專輯榜榜首,這是鮑勃·迪倫第一次登頂英國專輯榜。此後,鮑勃·迪倫又六度問鼎,上一次是1970年發行的專輯《NewMorning》。這張新專輯是鮑勃·迪倫的第53張專輯以及第33張錄音室專輯。在七度成為英國專輯榜冠軍的同時,鮑勃·迪倫也創下兩次問鼎跨度最大的紀錄,之前的紀錄是湯姆·瓊斯以1999年的專輯《Reload》創下的33年。
英國音樂連鎖零售商店HMV的發言人詹納羅·卡斯塔爾多表示:「毫無疑問,鮑勃·迪倫是我們最偉大的文化符號。就像50年前一樣,他的聲音和音樂在今天依然是那麼有力。雖然他的專輯長銷不衰,但這幾個月來他的唱片的銷售又有進一步的提高,這證明迪倫依舊維繫著時代精神,新一代的年輕人依舊視他為偶像和不老的音樂傳奇。」
迪倫為新專輯下的定義是「浪漫」,當然,它也許是血與陰影、暴力與憤怒之間的羅曼史。據悉,新專輯的靈感來自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達昂執導、蕾妮·齊薇格和弗瑞斯特·惠特克主演的公路片《我自己的情歌》,該片講述一位坐輪椅的女歌手和她的好朋友一同去黑人藍調音樂的發祥地美國孟菲斯朝聖的經歷。鮑勃·迪倫在為影片創作了歌曲《生活不易》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創作了一張專輯,而專輯製作人依舊是化名「傑克·弗羅斯特」的迪倫本人。
搭檔「感恩而死」詞作者創作新音樂劇最新一期《滾石》雜誌也將封面位置留給了鮑勃·迪倫,邀請美國歷史學家道格拉斯·布林克利追隨迪倫的足跡,從巴黎到阿姆斯特丹,與這位在美國文化史上與貓王、惠特曼、查克·貝利,以及卡爾·桑伯格齊名的符號式人物同行。接受採訪時,迪倫說新專輯對他還有別樣的意義,被冠以當代美國最傑出「詩人」名號的迪倫,在這張專輯中卻將「話語權」交給了一個好朋友——「感恩而死」(TheGreatfulDead)樂隊的詞作者羅伯特·亨特。在新專輯的11首歌中,有10首歌由迪倫和亨特聯手完成。「亨特是(我的)老朋友了。」迪倫說,「我們估計可以一起寫上100首歌,如果我們覺得有必要或者有理由這麼做。他對寫詞很有一套,而我也是。我們倆寫歌,都跟今天所謂的歌曲創作模式很不一樣。」
而現在鮑勃·迪倫正與詞作者羅伯特·亨特搭檔,忙於創作一部新的音樂劇。迪倫透露:「我們各自創作一部分風格截然不同的歌曲,然後再比較看看哪些對於音樂劇更合適。我們也為非百老匯的劇作寫了一些歌。」
迪倫過去與亨特也曾合作過。在1988年的專輯《DownInTheGroove》中,《Silvio》和《TheUgliestGirlInTheWorld》兩首歌都是兩人合作的產物。
除了新專輯之外,鮑勃·迪倫最近還為HBO大熱的講述南方吸血鬼的劇集《真愛如血》的第二季錄製了主題歌《BeyondHereLiesNothing》,《真愛如血》上一季以傑斯·埃弗雷特的《BadThings》作為主題歌,結果收到奇效。而鮑勃·迪倫的南方民謠風格與該劇頹敗、詭異的氛圍十分貼近。
鮑勃·迪倫語錄 談倫納德·科恩「我了解倫納德·科恩(加拿大民謠詩人)在做什麼。我不需要去看他的演出。我偶爾會去看戲劇,還會去交響音樂會,因為我需要聽的是對我來說很新鮮的東西或者新思路,最好還能從某種角度影響我……但是我絕不會特意去看誰。」
談數字時代「看著現在這麼多年輕人整天帶著iPod、塞著耳機、用手機聽歌,把自己包裹在各種媒介產品和電腦遊戲中,我感覺好奇怪,還有點沮喪。這些電子產品剝奪了他們的身份和自我意識。看他們與現實生活離得這麼遠,我真是很遺憾。當然,他們有選擇這條路的自由,如果這跟自由有關的話。但是獲得這種自由的代價實在很大,年輕人在決定將整個人生花在這些設備前,真的應該考慮清楚。」
談鮑勃·迪倫研究熱潮「他們(那些為鮑勃·迪倫立傳、出書,甚至專業從事迪倫作品研究的人)都是門外漢。"門內漢"都知道我們是幹什麼、怎麼成功的。當然,你可以為之寫上厚厚的研究著作,我自己也能就這個課題開課,講解如何演奏我的歌,教對此感興趣的年輕人如何玩這種音樂。但你要知道,這是流行音樂。流行音樂對"門內漢"可沒什麼吸引力。流行音樂人不是生來就該做流行音樂的,這不是他們的使命。有關莎士比亞生平和作品研究的著作不勝枚舉吧?可你願意讀的有多少?你應該寧願去看一場莎劇,而不是去讀他的批評文章吧?反正我是這樣!」
談歐巴馬「你怎麼知道他就是個好人?比起政客,我更願意去了解歷史人物,比如成吉思汗、愷撒,或許還有華盛頓、林肯這些人。但我對現在參選或者執政的傢伙們不怎麼了解。當政客可比當領袖複雜多了。所以我研究領袖,而非政客。」
談女人「如果是為了女人,那麼不要學畫畫也不要彈吉他。如果是為了女人,不如去當律師或者醫生。也許當私家偵探也不錯。但其實不管你從事什麼事業,如果是為了女人,那動機都是錯誤的。」
(責任編輯: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