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年輕的一代裡沒有人不知道迪倫,至少也聽過Blowing In The Wind吧?無論你是從英語教材的錄音帶裡,還是從《阿甘正傳》中——我知道許多人對於迪倫的了解僅止於此,或者知道他是所謂「民謠搖滾」的奠基者,或許還會有人繪聲繪色地跟你描繪那個「猶大」的故事。
沒錯,在音樂世界裡,鮑勃·迪倫更像是一個文化象徵符號,而少數人會去花心思研究他的更多的作品,就好像羅大佑、崔健那樣。人們總是在追求新的東西,而不會主動去追求好的。即使大家都知道——都是新垃圾。
某位樂評人曾說:聽一百張所謂獨立唱片都不如聽一張Bob Dylan的經典唱片有價值。實際上現狀自然是大部分文藝青年寧可聽一百張indie也不肯聽一張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喔,或許他們會聽Together Through Life,因為這是09年發行的新專輯。
暢銷小說和新碟上架在這裡沒有區別。坦承自己在讀名著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情,實際上你已經是第20遍在讀《紅樓夢》(舊版 新版)了,而且你讀是在讀完甲戌校本後,又再讀庚辰本。真正優秀的作品是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可它們或許沒辦法作為專業主題沙龍之外的談資,你或許會顯得落伍、不夠潮,這可是年輕人最忌諱的事情。鮑勃·迪倫、萊昂納德·科恩、喬伊斯、費茲傑羅,他們都一樣。
我認真開始聽迪倫只是開始於前年年初。在厭倦了所謂獨立音樂之後,在過去的一年裡,我把時間都花在了他的30多張錄音室專輯、以及零零散散的Bootleg裡面,而直接結果是讓我完全脫節於身邊的朋友圈子。在迪倫的音樂世界裡面,你實在顯得太過渺小,而他則太過神秘。一開始我被他的招牌布魯斯口琴吸引,然後是他喋喋不休的迷人旋律,接著是他的那把破嗓,以及歌曲中強烈的感染力。到了最後,像我這樣大學裡連cet4都過不了的英語水平也開始去嘮嘮叨叨地跟著他唱:「Do you,Mister Jones?」而我根本不敢稱自己「懂」迪倫,尤其是前幾天有朋友跟我說他很喜歡2000年至2002年間那近百張Bootleg,覺得那時的迪倫狀態很好——羞愧的是我對此根本沒有概念。
在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中,迪倫是感性的,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神秘色彩;在袁越的《來自民間的叛逆》中,迪倫則是線性的,成為以點帶面的旗手。而對於我這一在迪倫世界裡的初探者來說,他讓我則情不自禁地聯想到了《尤利西斯》,和那些一連串竦峙的名字。
69歲的迪倫到底有什麼?
記得前年迪倫發行《Together Through Life》時,有媒體報導稱:Bob Dylan?這不是早在搖滾歷史博物館的名字嗎?怎麼還出來唱歌?真想給這樣的無知記者來兩耳光。
眾所周知,雖然迪倫在90年代的創作步伐放緩,但從1997年起,《Time Out of Mind》《Love And Theft》與《Modern Times》這三張錄音室專輯被公認是他全面復興的三部曲,另外還有那數之不盡的Bootleg呢。而迪倫自己也表示:「我總想在最高點的時候結束,我不想日薄西山,我不想成為沒人要的老東西,我想成為永遠不被人遺忘的人。我能多多少少的感到,現在情況還算不錯,我已經做了自己想做的事。」
中國在世界的東方崛起,其中蘊含的無限商機也被西方世界認可,那些過往只存在於打口帶裡面的搖滾英雄們仿佛在一夜之間都變得觸手可及,儘管他們在意識形態上或許還有待考驗,比如我一直不敢奢望的Red Hot Chili Peppers,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又擺弄出四條襪子來嚇唬人。無論如何,面對Suede、Eric Captain、Ramones、Nine Inch Nails、Bjork這些接踵而來的這些大牌們,人們總會忍不住想到「圈錢」兩字。嗯,北京奧運會「倫敦八分鐘」上的Jimmy Page不算,當時他出現在電視機屏幕上我真差點淚流滿面,但據說過幾個月他也要來鳥巢參加和平音樂會了。任何一個音樂人都有藝術生涯的高峰和低谷,這是事實;同樣的,國外音樂人藝術生涯普遍較長,這也是事實。而鮑勃·迪倫則是一位少有的在不同年齡段都能綻放光芒的藝術家。
從最初對Woody Guthrie南方民謠的刻意模仿,到一把口琴殺出血路,再到成為抗議歌手領袖,卻在最高峰時拂袖而去,然後是插上電吉他被人狂噓,接著是急流勇退回歸田園,不斷地詩化、哲理化,到如今的老布魯斯姿態,迪倫無愧於「變色龍」的稱號。民謠、民謠搖滾、鄉村、藍草、福音、藍調……迪倫,你有什麼沒玩過啊?
今年,迪倫70歲。2009年他給出了一張公路唱片,一張聖誕唱片,尤其是那張《Chrismas in the heart》,關於迪倫此時的狀態可見一斑。所以,迪倫的這次巡演絕非圈錢,他雖然年紀大了,但心裡是Forever Young的,在家裡呆得久了,必然得出去活動一下,再感受一下在路上。
總之,迪倫從未離開,光環也從未退散。
你準備好了嗎?
迪倫此次來華,集中了所有媒體關注的目光。用一個專業的術語來說,迪倫內地行幾乎成為了一個「競爭性報導」的題材,誰也不想在這一塊上輸給別家。
而對於樂迷來說,這是一次好好地重聽經典的機會。放下那些小清新小獨立吧,花上大把時間、上網搜集一摞子資料、看一堆注釋、觀摩幾齣傳記電影,在論壇與人交流,諸如此類。在此過程中,或許你的英文閱讀寫作水平、吉他技巧、口琴技巧等都有望大幅提高,不一而足。
當然少不了的還是銀子。考慮到迪倫的年齡,這次機會真可謂是千載難逢了,所以只要是手頭不至於太過拮据,都應該親自到場朝拜。
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