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前翻翻。
(以下資料是堂主的好兄弟——火予窯主事人阿車提供)
1,落灰釉:素胚作品放在柴燒窯中,木柴燃燒的灰燼會落在作品上,當柴燒窯經過長時間的不斷燃燒,胎上的落灰越來越厚,當溫度達到1250度時,草木灰開始融化,形成斑駁陸離或豐富多彩或深沉老到的落灰釉。
2,流釉:在靠近火源位置的作品,由於落灰較多,所以會在迎火面形成很厚的釉水,當釉水太厚,就會開始流動,形成了漂亮的如瀑布般的流釉,一般而言,流釉形成會在迎火面的杯外和杯內。如下圖所示
3,翠底:杯內的流釉足夠多,積滿杯底,在進行氣氛還原時,只有還原時間長,才會把灰釉還原成漂亮的翡翠色,然而高還原,同時還意味著塌窯的風險極高,同時也減少了窯的使用壽命,還原時間長,也會導致作品變型率的上升。翡翠底還會伴隨著杯外流釉到窯板上,導致殘品率的提高,總之,翡翠底是精品中的精品標誌之一。如下圖所示。
4,金屬光澤:柴燒後期的還原氛圍過,除了會產生翡翠底,作品在高還原氛圍下,泥料中的金屬也會被還原到釉的表面,形成銀色或者是金色的光澤,需要說明的是,不是釉是金屬色,是釉上閃爍著金屬光澤,特別時茶湯倒入後,色澤更漂亮。如下圖所示。
5,火痕:在窯位的中間位置,如果機緣好,釉不淺不厚,會形成漂亮的火痕,五彩斑斕,可以看到火的痕跡,真可謂是火的藝術,火痕也是柴燒的精品標誌。如下圖所示,迎火面的火向兩邊飄去。
6,窯淚:柴燒窯的窯板底面在燒制過程中,釉也是越積越厚,偶爾就會滴落下釉水到杯子上,如果窯淚落的恰到好處,會形成特別有意思的藝術感官。如下圖所示。
未完待續,一家之言,僅供參考,若有異議,請勿拍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