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宇宙之力,於眼前一瞬
「一時」這個詞在佛教裡經常出現。為什麼佛經不說「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分某地」呢?我們現在的新聞報導,不都是先把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什麼事說一下嗎?
這是大有深意的。佛經上的每一個字眼、每一個用詞,都是非常講究的,都是有大智慧的。「一時」這個詞,就把我們眾生對時間的妄想執著給打破了,告訴我們時間是虛妄的,本身也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怎麼說時間是虛妄的呢?人對時間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去車站接人,這個人二十年沒見了,特別想見,然後車晚點了,就感覺等的時間特別慢,就拉長了。有些特別快樂的時光,總是特別快,所以叫「快樂」,你就沉浸在裡邊,覺得「怎麼這麼快啊!還沒反應過來呢,就過去了!」這都跟人的心念有關係。
在同樣的客觀單位時間內,你起的念頭越多,感覺越慢。等人的時候,「還沒來,還沒來,還沒來……」這麼多的「還沒來」就把時間拉長了。購物的時候,開心得不得了,整個心都沉浸在裡邊,沒有那麼多別的念頭起來。人沉浸在一件事情裡,比如畫師在畫畫的時候,畫得特別投入,就感覺不到時間。
我就遇到過一個北京的畫家,他給我講過一件事。他是畫敦煌壁畫的,白天進去畫,他感覺才畫了十幾分鐘,但是天已經黑了。天雖然黑了,晚上八九點了,也沒開燈,也沒有手電筒,但是還跟白天一模一樣,他看得清清楚楚,因為他太投入了,投入到沒有時間空間的感覺了。後來他突然意識到,一看表,八點了,立馬就看不見了,立馬就黑了。這是他親口給我講的。所以,在他的感受來說,就不是一天,他就感覺十分鐘。
其實,時間、空間是一種束縛,把所有眾生束縛在六道輪迴裡。時間、空間,一個是橫坐標軸,一個是縱坐標軸,你在什麼時間,在哪個位置,你就循著業力走,然後又移到下一個空間、下一個時間,完全被束縛了。
比如我們做了一件特別後悔的事,「哎呀,要是能回到昨天多好啊!」不行,你被束縛了;或者說「未來早一天來吧!」它不來。你想回到以前,想到未來,都不行,時間把你束縛了。空間也束縛你,你想去這兒,想去那兒,出國得辦護照,去太遠的地方得坐車。總之,有種種的束縛。
所以,人就像時間河流裡的一粒沙子一樣,毫無自主權。連孔子都說過一句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其實這話有點無奈,聖人都很無奈,時間不停地流逝。大家記不記得朱自清寫的《匆匆》?你想抓住時間,但是抓不住。有了時間,有了空間,有了長寬高,有了帶有質量的東西,有了速度,於是就有了我們這個業力紛紛的世界,所有東西都來了。
其實中國古人也知道時間的虛妄性,《水經注》裡就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叫王質的人,他有一次去山上打柴,拿著斧頭。他看到幾個童子在下棋,看著看著就看入神了。那個童子還給了他一個棗核,讓他含著,他含著就不餓。然後童子說:「我今天這盤棋還沒下完,時間不早了,可以回去了。」結果王質一回神,一看斧頭都爛了。這是一個典故,叫「爛柯」。所以,中國古人也知道時間的虛妄。
所以,這個「一時」特別有深意,它讓人從時間、空間中擺脫出來,剎那就是永恆,永恆就是剎那,不是二,不是三。所以,佛經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一時」,我們就別想了。是「一時」,不是「兩時」,不是「三時」,所謂「知一萬事畢」,一切都是從「一」來的,「一真法界」「一心不亂」……什麼都回到「一」。
我們經常說「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一般人都是說說,活在當下是不容易的。每個人都活在過去、未來之中,或者想「昨天那個事做得對啊、不對啊」,或者想「我明天要幹啥,後年要幹啥,未來怎麼樣……」,然後每一個剎那、每一個當下都這麼想,所以每一個當下都活在過去跟未來之中,都沒有活在當下。如果一個人是活在當下的,他的整個精神狀態、精神氣質都會為之一變,都會不一樣,他的智慧能力會大大地激發。
李元松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傾宇宙之力,於眼前一瞬」,把全宇宙的力量用在當下。所以,如果是證悟者的話,其實他每天都活在當下之中。
像古代的這些公案,弟子問師父:「什麼是道啊?」「吃飯、穿衣、睡覺。」「啊?這就是道啊?」「對啊!」你在穿衣的時候想什麼呢?你在吃飯的時候想什麼呢?你在睡覺的時候想什麼呢?你能不能在吃飯的時候就想吃飯的事?睡覺的時候就想睡覺的事?穿衣的時候就想穿衣的事?你不能吧?所以你不是悟道的人,你是凡夫。
真正的悟道者,穿衣也是傾宇宙之力在穿衣,吃飯也是傾宇宙之力在吃飯,講話也是傾宇宙之力在講話,我們行嗎?一般人都不行的,百慮焦心,想東想西,天上地下。因為我們習慣了,習慣胡思亂想。善導大師早都給我們貼標籤了,我們就是「亂想凡夫」。
來源:網絡
2019年1月講於善導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