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人們經常需要面對各種壓力和挑戰,成功也好,失敗也好,沉浸在對未來的渴望或過去的糾結之中,經常讓人們總是感覺幸福距離自己遙遠。
活在當下,讓生命更加多彩?
活在當下,越來越被人們所追求和接受。活在當下,享受當下的美好時光,接受當下的一切,能夠讓人們更加獲得內心的祥和與寧靜。活在當下,夕陽變得更加美麗,月色變得更加動人,心情變得更加寧靜,生活變得更加愜意。享受當下,不錯過享受生命的每一寸時光,人生才能更加多彩。即便面對無奈的現實,也更加以一種接納的心態去面對,接待生活的不美滿,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讓心歸於寧靜。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古人講「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不考慮遠處的風險和問題,人生的苦難和問題是否會因為自己的看不見就不會發生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生總是需要未雨綢繆。只顧活在當下,是否會讓人們看不到未來的挑戰與問題,無法長遠規劃自己的人生?
魚與熊掌可否兼得?既享受當下的幸福,又能未雨綢繆?
答案當然是有可能兼得。那就需要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活在當下。活在當下,並非字面的直觀理解那麼簡單。活在當下,不是讓人們只顧眼前的享樂,不顧及未來的風險和問題。人的思想和心理,是一種「流」,過去和現在不是孤立的,而是連續的。活在當下,是讓我們找到自己的真實本性,避免心理和思想的「隨波逐流」,而阻止我們找到真實本性的最大障礙,其實是與心智的認同造成的強迫性思考,無法停止思考是個可怕的折磨,但我們無法意識到這一點。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其實過多的思慮,有時候反而不能讓我更加接近真相。活在當下,是讓我們開啟自己內心本有的那個能量場。傾聽到內心的智慧。
善用兩部分神經系統,「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
神經和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的大腦存在兩部分基本獨立、分開的神經系統、其中一半時刻處於運行狀態,悄無聲息地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這個系統的運行往往是「自下而上」的,經常是直覺性的,其運行往往不為意識所察覺,以至於我們經常無視其存在。而另一部分「自上而下」的那神經系統,擅長思考、分析、判斷,經常關聯我們意識到的發生在大腦皮層的意識活動,這部分通常需要努力、需要自主和自我控制。活在當下,停止思考,可以讓我們「自下而上」的那部分更加有效激活。
活在當下,不是讓我們放棄未來,活在當下,不是一個「自我」的狀態,而是一種「無我」的狀態,它帶領你超越你原先認識的自己,讓我們通過停止對「自我」對未來的糾結與思考,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激活自己本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