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為我國的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可以說他的思想恩惠了無數的後代子孫。在《論語》中孔子有這樣一句話:「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不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要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如果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得失,那麼自己就會因此陷入被動的局面無法自拔。
生活中人們經常被眼前的利益迷惑,導致自己無法做出長遠打算。其實歸咎起來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被小的利益驅使,二是因為自己本身就缺乏長遠的眼光。
被小利益驅使的人勢必只能看到眼前的得失。或許這個人在平時很聰明,但是卻只在乎既得的利益。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他失去的卻是更大的利益。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貪小便宜吃大虧。」在生活中這樣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大的成就。如果是自我缺乏長遠的眼光,那就得歸結於自身的認知層面上了。因為對於一個人來說,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認識外面是一個更加遼闊的世界,那麼他就會陷入思想狹隘的困境中。要知道天外有天。我們要學會去接受更加廣闊的世界,不能讓自己的思維和認知被自己眼前的現象所迷惑。這樣才能避免自己陷入一個短淺的思維模式中。
正是因為這兩個因素,導致很多人無法用長遠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遇到的事情。這樣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陷入被動狀態,做出一些損害長遠利益的決定,最終造成嚴重的惡果。自古以來,但凡能夠從長遠角度去看待問題的人,都會在自己人生的每個階段做到未雨綢繆。他們為自己留下充分的餘地,以便為自己創造一個良好的結局。而能夠做到這件事情的人往往都擁有三種人生大智慧:居安思危,不受人把柄,不被小利迷惑。
能夠做到居安思危的人,他們不會因為現在生活的享受而喪失危機意識。他們能夠在舒適的環境下提前預知可能會發生的災禍,並做好充足的應對準備。這樣的人就被稱為人生的智者。當自己的欲望逐漸得到滿足時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享受的心理會吞沒自己的鬥志和理性的思維,最終毀掉的還是自己。只有保持自己的危機意識,提前預知未來可能的危險情境,提前做好準備,把事情留出充分的餘地,這樣才能更加從容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就像過去沈萬三的聚寶盆一樣,當時修復長城的時候就將這個聚寶盆放在南門之下,這其實也是為了提前解決糾紛。
真正的智者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接受別人的好意的,因為這樣可能會讓有心人抓住自己的把柄,這也是提前預知危險的一種表現。天地變化無窮無盡,我們要提前預知可能會發生的變化,儘量保持自己的低調狀態。這樣才能讓自己避免陷入人生的被動之中。被小利迷惑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大部人的表現。人們經常會因為眼前的利益而迷失自己,這也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苦果的根源。如果只是將眼前的小利當作是長久的打算,那麼無論是對自己的事業還是對自己的人生來說,都是一場大的災難。一時的獲利勢必會葬送未來的一個良好結局。
人生就應該抱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態度,懂得在舒適的時候未雨綢繆,不失危機意識,讓自己擁有長遠的打算,才能將人生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樣的人生更容易擁有一個良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