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的釅口熱茶得「出色」,到了哏兒都茶葉尖兒才能叫高末兒

2020-12-25 10點一頁書

出色,這裡讀作chu(一聲)shai(三聲)。

隆冬降溫,天津人最熨帖的生活是泡完熱澡,被自己20塊錢的「理療師」、5塊錢的造型師、15塊錢的美甲師服務過後,從池子往休息間溜達著,用省到極致的天津話吆喝夥計一句「沏壺末兒」,堂倌兒便將「高末兒」衝好,殷勤地送到躺箱旁。

這碗熱茶,再配上青蘿蔔,就是一座神仙小洞府了。

天津人不光是泡大澡時喝高末兒。待客要沏一壺,閒坐要沏一壺,家裡有老人也要沏一壺溫著。

屋裡煨著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半大孩子用的是綠豆豌,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粗糙耐用——打破了不值幾文錢,腦勺子上也不至於挨巴掌。

如今泡澡很多人自帶茶水。

茶不需要太貴,茉莉花茶,或者高末兒最好。

高末兒,即碎茶葉,也稱「高碎」,傳統認知理解為「高級茶葉的碎末兒」,進而聯繫到一些低收入者和有口味偏好的人常喝,因此「高末兒茶」自帶平民屬性。

這種茶只在京津地區盛行,江南並無「高末兒」:一來南方氣候溼潤,產生大量碎末兒的機率相對較低,二來產茶區的人沒有像北方人那樣視茶金貴,而是將茶葉視為北方人眼中的大豆、高粱一樣廉價。所以南方人將「高末兒」視為棄物,無人飲用,只有北方口味偏好者才飲「高末兒茶」。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頗有意思。

據口述史傳:康熙年間,有一高姓茶商販茶於京津兩地。由於北方氣候乾燥,茶葉水分極易流失,因此,各種茶葉在販運過程中「葉尖」容易折斷脫落,羅篩時產生大量碎末兒。高姓茶商吝而惜物,巧妙經營,便將碎茶末兒收集起來,低價賣給低收入者,時人稱為「高家茶末兒」。時人便將「高家茶末兒」省說成「高末兒」或「高碎」。

而且高末兒有一個特點是頂級茶葉也不曾有的——出色。

出色這個詞,據史考,宋元時已有,用以形容出類拔萃、才能傑出的人,老天津話稱「出shǎi」。這個詞的語源是由沏茶時茶湯出色的快慢與濃淡而形成的特有詞語。

而高末兒因碎茶末兒是由多種茶葉混合而成,所以無需久泡,出色極快,辨其味道很難確定是哪一種茶葉,而且茶末兒且「茶尖」乃茶之精華,這種出色的茶葉種類,就成了愛喝釅口的天津人的最愛。

如今,煤球爐變成了電熱壺,平房換成了高層,高末兒換成了百變的飲料。可眾所周知,綠茶風雅,紅茶養身,天津衛的高末兒掐尖兒而出色,味道實在解渴迅速,有那麼一點像江湖兒女的快意。

相關焦點

  • 快來天津最「哏兒」的曲藝茶館聽段子!
    說學逗唱,樣樣精通,我大哏兒都的天津人是聽著相聲曲藝長大的。天津得到「哏兒都」的稱謂,究其原因,也是因為天津特有的那種「哏」,還把骨子裡的「哏兒」凝練成一門老少皆宜的藝術,天津人的「哏兒」給每個外地人留下抹不掉的印象,天津人風趣、好玩!「哏兒」是天津人共同的標籤。
  • 天津話太厲害了,天津人都逃不掉「三個字」!
    專屬天津人的三個字,小編打賭你都在說! 一個「哏兒」就反映出天津人「樂天知命」的性格特徵。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碼頭文化遺風,生存競爭激烈。想在天津養家活命,不是樁容易的事。要化解生活的壓力,只能自己找樂兒。
  • 天津話,「哏兒都」日常生活的精神造物
    古文化街的天津展覽館有這樣一句話:「幽默,是對這座城市最高的讚譽」,在這座每日充滿「說學逗唱」的城市裡,幽默可謂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所以也被全國人民親切地稱呼為「哏兒都
  • 走進「哏兒都」天津,了解「老三絕」民俗文化藝術
    相聲中講究「捧哏」與「逗哏」,加上天津人說話中帶有「倍兒哏」等字眼,所以用「哏兒都」定位天津比較貼切。此外,天津是我國北方的曲藝之鄉,各類表演藝術齊全,著名的民俗文化藝術有泥人張、楊柳青年畫、魏記風箏被譽為「天津老三絕」。此外,還有蛋殼雕、剪紙、葫蘆烙畫、糖畫等民間文化造型藝術形式以及相聲、快板、大鼓等民間語言藝術形式。
  • 那些說出來讓人誤解的天津話,絕壁只有天津人看得懂!
    土生土長的天津人肯定知道,天津話中有許多詞語跟它的字面意思都不太一樣,這讓很多外地人非常抓狂,
  • 天津人的春天,都是茶缸子裡!
    當時她還下令不允許其他人跟她一樣的去佩戴茉莉花,只能是她下令賞賜的那些嬪妃才能用。慈禧太后喝花茶很講究,她會讓人在衝泡之前,再用新鮮的茉莉花窨制一次,會更加的提香。早年的天津人去茶館,都是自帶水杯和茶葉的。茶館的桌子上基本都會有熱水壺,老天津人來到茶館,第一件事通常都是沏一壺香氣撲鼻的「高碎花茶」,接下來就坐享段子吧!圖片來自@陳珂Cotton改革開放茶館行業復甦以來天津第一家具有傳統民俗特徵和舉辦民間演出性質的茶館——名流茶館,始建於1991年。
  • 天津話為嘛這麼「哏兒」?-虎嗅網
    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他為燕王,讓他帶領大批老弱殘兵到北京、天津一帶戍邊。當時募兵的標準是「弱冠不挑,而立不去,天命之年隨軍去」,意思是說,隨燕王掃北的人,二三十歲的人都不許去,只許五十歲左右的人去。無疑,這些人都是有家小的,就是說,燕王確實從固鎮一帶地區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屬開赴北方。
  • 天津人真的太太太「豆」了!
    豆腐還與「都福」同音,取意新的一年福氣多多,年夜飯吃上一盤八珍豆腐,全家都有福氣哦~在哏兒都找一家正宗的津菜館是件很容易的事兒。每次和家人朋友吃飯都要點一道八珍豆腐,量大、味鮮,無論吃多少次都不會膩。大家聊聊工作,談談生活,這便是一種相聚的情懷。
  • 沒有天津人說不出的段子,超市自帶bgm天津話不能滿足了,最新rap版...
    「毀掉一切小清新」加上這個無敵的大喇叭能喊出了老豆腐的味道前些天有天津網友在北京又聽到了這一熟悉的聲音都賣到北京去了走向世界了哏兒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全靠他了這些都不能滿足超市要求了最新的rap版本又出來了昨天,網友爆料來聽一聽吧
  • 央視春晚繞不開的2段天津話,4個天津人!
    我們臺上有「包袱」臺下能「刨活」哏都人之所以「哏兒」口音要佔頭功當別人知道你是個天津人現場瞬間從掌聲變成了爆笑,那一嘴標準的天津話,直接戳中了觀眾的笑點,小編到現在都記得全家人在沙發上前仰後合的樣子。「噶嘛吶!噶嘛吶!你拓展空間,砸我們家牆噶嘛吶!」「你們說,嫩麼辦吧?嫩麼辦!」
  • 天津的「路名兒」也很「哏兒」~
    說起天津,大家並不陌生,很多人都曾去過。這裡不光有天津之眼摩天輪、義大利風情街、津門故裡古文化街、五大道、瓷房子等耳熟能詳的知名景點,還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當地特色小吃。就像說相聲一樣,很多天津人說話都帶有「哏兒」的元素,聽起來總是那麼不一樣,比如不說「招人喜歡」而說「太愛人啦」、不說「沒什麼」而說「那有嘛」,讓人一聽就有不禁捧腹的感覺。而這座城市,讓人感覺特別的還遠不止這些。
  • 為魅力哏兒都慶生 全國21家省級IPTV同賀天津建衛築城616周年
    《魅力哏兒都大美看天津--獻禮天津建衛築城616周年》專題頁面為了弘揚傳統文化,講好天津故事,紀念建衛築城616周年,天津IPTV特別策劃推出《魅力哏兒都大美看天津--獻禮天津建衛築城616周年》專題頁面,整合優質的
  • 來,掰個尖兒
    一袋袋50公斤量級的麵粉整整齊齊地堆疊在地上,嬰兒遊泳池大小的和面盆子沾滿了白色,看上去讓人聯想到水泥缸。鋼製的工作桌上規規矩矩地排列著圓形麵團的矩陣。跟讓人眼花繚亂的前面的店堂比起來,這裡是多麼的枯燥無趣!「你得明白,在製作麵包的地方,一切都是以麵包為出發點的,所以其他多餘的東西,一概沒有。」年輕的麵包師傅微笑著說道,對我揮揮他沾滿了麵粉的胖手。
  • 每日新報:天津人搶「供尖兒」 為祈求先人祝福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主任常建華教授表示,清明祭祖可追溯到唐朝,而把節氣變成節日則是宋代之後。古人在祭祀先人時講究「墓祭」、「家祭」、「祠祭」,清明要進行「墓祭」。「其實在唐朝,墓祭不太符合當時的禮法,但符合老百姓的感情意願,貞觀後這種『合情不合禮』的方式逐漸被官方認同。」
  • 哪個天津人,不是聽著相聲長大的
    光緒初年,一個叫裕二福的滿族人來到天津,在天津的北開市場撂地「畫鍋」,說起了相聲,這是相聲最早來到天津。 「畫鍋」是當時的說法,是指早期相聲藝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畫個大圓圈,就地現場表演,取靠它吃飯的意思。
  • 《天津方言詞典》就是這麼哏兒
    是「撥拉蓋兒」還是「玻璃蓋兒」    昨日本報《<天津方言詞典>入藏市檔案館檔案資料庫》見報後,挺「哏」的天津話立即喚起了眾多天津人的記憶和興趣,並引發討論。讀者中有老天津人提出,比如「在詞典中膝蓋的天津方言叫法是『撥拉蓋兒』,但我們叫bō li gàir,自小是恁麼(nèn me)叫的。」
  • 天津人吃的不是火鍋叫涮羊肉,地道銅鍋,看看老天津衛都點了哪些
    天津人吃的不是火鍋叫涮羊肉,地道銅鍋,看看老天津衛都點了哪些這天一冷,就想吃個火鍋啊暖暖身子,例如今天下了那麼大的雨,不吃頓熱乎怎麼行。在咱們天津,吃的那可不叫火鍋,它叫涮羊肉。我們天津人都點哪些菜呢?並不是說菜單就這幾樣,老闆也肯定是與時俱進的,但是老天津人愛吃的也就這幾樣。例如今天的手切羊肉,羊肉片跟它可沒法比較。這手切的羊肉涮出來是稍微厚的片,更有嚼頭,也更鮮嫩,我總覺得麻辣鍋底的火鍋吃的就是一個辣,完全吃不到肉味兒。不得不說我們的料碗。
  • 你永遠「窮」不過一個天津人
    那就是差在天津人的「較真兒」上了。@圖片來源:介似天津衛就像全國火鍋有很多種,老北京涮羊肉的口味是獨一種的,四川火鍋的口味也是獨一種的。是,它們都叫火鍋,但不是一個東西。那些添了別的料的,也可以叫煎餅,可以叫麵皮卷一切,但是絕對不是煎餅果子。
  • 天津人吃撈麵,到底有多麻煩?天津人:再麻煩也想吃!
    溫度越來越高了,胃口也越來越差,很多人感覺吃不下東西,在天津無論春夏秋冬都能吃下一大碗的,那一定是撈麵,天津人愛吃撈麵超乎你的想像,隨便一個由頭,來親戚,過生日,生孩子,伏天,都是吃撈麵的藉口,甚至有時候一連吃上好幾天,沒有人覺得吃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