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2020-08-06 大七環

大七環特約作者:博妍一笑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才者,國之重器。

人才作用的發揮關乎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和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城市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紅利是一座城市的未來所在。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決定了城市能否持續健康發展。

今天我們透過2019年「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區域流向,看中國人才爭奪戰背後的城市博弈。


好大學,是大城市勝利的起點


雙一流大學建設,即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建設世界一流學科,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後的又一國家戰略。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雙一流」高校處於全國高校金字塔頂端,也成為當代高學歷人才新的代名詞。

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公布就業質量報告的41所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達到36.4萬人,其中,35所A類高校(不含國防科大)畢業生總規模31.3萬。

2019年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從高校數量和畢業生規模的區域分布來看,可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是北京和上海兩大直轄市,高校數量和畢業生規模遙遙領先,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分別為5.2萬和3.1萬。第二梯隊是東部和中部的強省會城市,如武漢、成都、南京和廣州等,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均超過1.5萬人。第三梯隊為其他省會城市和部分計劃單列市,如濟南、青島、昆明等。

2019年35所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數量分布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事實上,一直以來,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始終面臨「僧多粥少」的局面,區域分布極不均衡,越是權力金字塔頂端的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就越多,城市發展起點也更高!

35所A類高校中,排名前八位的北京、上海、武漢、成都、廣州、天津、南京和西安,高校數量達到24所,畢業生規模20萬,佔據了全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資源的絕大部分。對於這類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言,數量眾多的一流大學為其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而本地雄厚的經濟實力又將教育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使其成為區域競爭中的強者。

2019年35所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畢業生規模分布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然而,另一方面,河北、江西等許多省份仍是一片空白!對於這些經濟後發地區而言,優質教育資源少,人才基數小,再加上本地產業支撐不足,經濟實力不夠,使得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在全國競爭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正逐步陷入高學歷人才外流的惡性循環。

未來這一趨勢也很難打破,「馬太效應」必將愈發突出,形成「強者更多,多者更強」的發展閉環。


爭奪之下,誰是贏家?


哪些企業更受「雙一流」畢業生青睞?

企業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一流人才成就一流企業,名企也成為名校畢業生就業的新高地。這裡選取了2019年北大、清華、復旦和浙大四所國內頂尖綜合類大學畢業生就業企業的排名情況,金融、科技和網際網路領域備受青睞。華為,是名副其實的頂尖人才收割機,也是四所高校的「最大僱主」;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巨頭,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金公司等頭部金融機構也是畢業生的普遍選擇。此外,上汽集團、中國電科、國家電網等行業內的領軍企業也成為就業首選。

2019年「雙一流」高校就業企業排名情況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僱主在哪裡,人才就去哪裡。頭部企業集聚的地方也必然是高層次人才集中的地方2019年41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選擇就業的畢業生規模達到22.8萬,其中,2/5的畢業生流向廣東、北京和上海,數量達到9.1萬,成為2019年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就業流入最多的地區,基本延續了「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趨勢。

事實上,畢業生「用腳」對於一座城市的「投票」,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

廣東是「雙一流」人才競爭的最大贏家。2019年在廣東工作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3.43萬,佔全國比重的15.1%。其中,廣州本地貢獻了30%;與此同時,作為一直以來廣東流入人口的重要來源地,湖北、湖南、四川也成為僅次於廣州本地的人才供給地,武漢、長沙和成都分別為廣州貢獻了11%、10%和5%。此外,北京、長春「南下」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佔比分別達到7%和5%,成為北方地區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來源地。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廣東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北京是北方高學歷人才的核心集聚地。2019年在北京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2.93萬,佔全國比重的12.9%。但也需要看到,相較於廣東,北京的人才吸引的腹地範圍仍然高度集中於北方地區。其中,北京本地貢獻了51%,排名靠前的天津、長春、瀋陽、大連、濟南、哈爾濱、西安總體貢獻了26%。與此同時,儘管北京為廣州貢獻了7%的高學歷人才,但廣州「北上」的畢業生卻只佔到1%。由此看來,北京對於南方地區的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仍然有限。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北京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上海是長江經濟帶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2019年流入上海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2.75萬,佔全國比重的12.1%。其中,上海本地貢獻了49%;北京「南下」的畢業生佔比僅次於上海本地,達到7%。此外,武漢、南京、重慶、杭州、長沙、成都、合肥等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為上海貢獻了22%的高層次人才。上海,作為長江經濟帶發展「龍頭」的同時,也是高學歷人才吸引力最強的地區。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上海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流入來源分布圖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才流動的馬太效應,是個人追求自身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也是市場配置資源下的自發性的,追求效率的體現。經濟發達地區由於經濟上的先發性,成為全國擁有行業級頭部企業最多的城市,能夠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更高的薪資待遇,更優質的硬體環境和服務配套,進而吸引更多人才。


拿什麼留住你,我的畢業生?


畢業季,「家門口的人」能留下多少,是對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更大考驗。區域間一場留不住與帶不走的角逐正式上演!

根據各地代表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的本地就業率,我們將其分為五個梯隊。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上海畢業生「足不出滬」,廣東畢業生「不辭長作嶺南人」。上海和廣東超70%畢業生選擇留在本地,人才截留效果顯著。上海是全國經濟、金融和科技中心,僅滬深板塊上市公司就多達229家。廣東更是全國第一經濟大省,2018年來廣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分別為297家和280家。大批知名大型企業的入駐,為本地名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更高的發展平臺,更好的職業機會,再加上對於當地的熟悉度更高,促使畢業生願意選擇留在本地就業。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帝都」留得下青春,容不下肉身。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是全國總部經濟的集聚地,也是全國薪資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中國500強企業中,北京就佔了100家,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平臺促使過半畢業生仍選擇留在北京工作。但需要警惕的是,北京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2013年,北京大學選擇在京就業比例為62%,2019年已經降到44%;清華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本地留存從2013年的54%下降到2019年的44%。試想,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城市未來何在,潛力何在?

新經濟崛起,浙江漸成「心頭好」。近年來,浙江正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輪產業升級浪潮,不斷加速本地產業升級,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始終保持前列。因此,儘管面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激烈競爭,但浙江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本地留存率仍能夠穩定在六成。另外,相較於競爭壓力巨大的北上廣深,以杭州為代表的新一線城市網際網路經濟強勢崛起,更小的落戶壓力,更多的就業機會,再加上優越的城市環境,促使杭州正逐步成為越來越多應屆畢業生的「新寵」。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區域競爭激烈,江蘇「肥水流到外人田」。江蘇和浙江一直以來都是別人眼中的「兄弟省份」,同屬長三角城市群,地理相鄰,文化相近,經濟發展均位列前茅。然而,在高層次人才吸引方面,卻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作為新一線的龍頭,杭州的崛起進一步推動了浙江高層次人才的本地留存比例,然而,蘇州和南京,作為江蘇的明星城市,仍是以傳統工業經濟為主,能夠提供的高端就業崗位仍然有限,仍無法滿足江蘇省內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高端人才流向「外人田」在所難免。從2019年數據來看,江蘇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近兩成流向浙江和上海,本地留存比例尚不足一半。

「好客山東」,留不住的終是客。山東之所以留不住人才,根本原因在於產業結構。對高學歷人才來講,最受青睞的仍是金融、科技和網際網路等行業。但濟南和青島作為山東經濟發展的「雙龍頭」,本質上仍是兩個工業城市,這種以製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使其在全國城市人才競爭中處於劣勢。以山東大學為例,2019年選擇就業的畢業生中,35%流向京津、江浙滬和大灣區,本地僅留存47%。本地留下的畢業生中,31%去了機關和事業單位,25%去了國企,僅有43%去了非公企業。加快經濟結構轉型,發展足夠吸引畢業生的產業或許才是山東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徑。

成渝崛起,「川才川用」趨勢上升。近年來,其省會成都不論是經濟增速,還是媒體輿論都表現出色,本地畢業生也普遍看好未來區域發展潛力。以四川大學為例,2014年川大應屆畢業生中,有48%選擇在本地就業,到2019年這一比例已經穩步提升到51%,選擇在成都就業的比重更是從2014年的24.8%,提升到2019年的41.2%,翻了近一番。作為中西部的明星城市,成都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未來人才吸引力也將持續提升。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天津繼續褪色,北京虹吸仍在加劇。從早期的北天津、南上海,再到後來的京津滬,再到現在的北上廣深。天津,這一老牌直轄市,頭頂上的光環似乎在逐漸褪去。作為北方典型「經濟結構老化」城市,天津的經濟發展面臨較大瓶頸,2018年、2019年連續兩年,GDP增速更是全國倒數第一。經濟的持續低迷使得天津難以阻擋人才流出的步伐,以南開大學為例,應屆畢業生留津工作比例從2013年的52%降低至2019年的32%。但另一方面,流向北京畢業生比例卻在持續增加,仍以南開為例,應屆畢業生流向北京的比例從2013年的一成上升為2019年的兩成。天津要真正留住人才,對抗人才「虹吸」,唯有不斷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

人才持續東南飛,中西部急需「止血」。中西部一直以外都是我國人口流出的主要集中地,高層次人才更是如此。中部地區來看,以兩湖地區為例,2019年武漢大學和中南大學的應屆畢業生中,有40%和35%的畢業生選擇去長三角和珠三角就業,僅三成選擇留在本地。地處西北的陝西和甘肅也呈現同樣趨勢,以西安交大為例,2019年應屆畢業生中,選擇東南飛(京津、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比例達到41%,本地留存38%。由此看來,中西部地區應首先「止血」,然後「輸血」引才,最後實現「造血」,培養自己的人才。

愛拼才會贏,福建人愛「南徵北戰」。提到福建,大家腦子裡會出現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安踏、361°、特步、七匹狼、鴻星爾克等等,完美詮釋了福建人「愛拼才會贏」的真實內涵。然而,高學歷人才外流卻始終是福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潛在阻力。以廈門大學為例,2019年廈大應屆畢業生中,33%選擇留在本地,22%北上流向長三角,21%南下流向珠三角。對於地處兩大城市群中的福建而言,如何留住高層次人才,是其未來能否順利打開新經濟發展發展局面的重要一環。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皖人治國,何人治皖。古往今來,論人傑地靈,安徽可謂是不輸江浙,近代以來就有李鴻章,胡適之,陳獨秀等一大批傑出人才,解放以來,政界、軍界和商界的安徽人更是數不勝數。然而,人才輩出的安徽卻留不住人才。作為全國勞動力流出大省,安徽實際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少了754萬。高層次人才流出更為顯著,被稱為「科技英才搖籃」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9年應屆畢業生中,42%流向了江浙滬,僅23%選擇留在安徽本地。長此以往,培養再多人才也是為他人做嫁衣。

本地留存不足三成,黑土地難留「金種子」。當前,伴隨東北經濟的長期萎靡,本地人才外流問題突出。2019年,東北僅有的三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哈工大,吉大和大連理工的應屆畢業生中,東南飛(京津、長三角和大灣區)的比重分別達到61%、42%和46%。本地留存均不到三成,其中,哈工大更是不足兩成。人才外流對於東北振興,實現區域轉型發展顯然是非常不利的,如何培育更好地土壤,留住本地「金種子」是東北吸引人才的第一步。

環境好,則人才聚,環境不好,則人才散。如何「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發展的關鍵命題。送錢?送房?送戶口?這些真的能長久留住人才嗎?「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裡的「道」顯然不能只是短期物質刺激這麼簡單,良好的人才生態,公平的發展環境才能真正使其產生歸屬感,才能引得來、留得住、挖不走,從而不斷釋放人才發展紅利。

參考文獻:

留不住的2019屆畢業生,山東省為何「難留人」?搜狐網.

為什麼是安徽.正和島.王志綱

最新:中國A股上市公司地域榜!看看地域差距有多大.大象IPO.

「送房子」「送戶口」「送錢」,到底什麼最能吸引人才?人民日報評論.

相關焦點

  • 名校畢業生去哪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去哪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原標題: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 雙一流高校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
    「雙一流」高校紛紛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 「雙一流」高校紛紛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了?快看看這些「雙一流」高校的情況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
  • 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就業大數據來襲!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複雜,許多畢業生在畢業之際都面臨著就業問題。去哪就業,是否升學,是否創業等選擇,都困擾著畢業生們。作為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北大等雙一流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倍受關注。 今天帶你看看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
  • 雙一流大學畢業生「薪資」前3名,清華北大紛紛落榜,令人咋舌
    雙一流大學畢業生「薪資」前3名,清華北大紛紛落榜,令人咋舌從現實角度來考慮,上大學主要是為了以後有好的發展,越是重點大學,在畢業後的機會也就越多,雙一流大學作為最新重點大學的標準,畢業生的情況一直很受人們關注,近日網上更是流傳出關於雙一流大學
  • 2019年雙一流高校選調生人數出爐,北大清華不是第一,蘭大耀眼
    近些年來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無論是普通群眾還是高校高學歷人才,都會把所有目光投向公務員這個職業。畢竟現在大學生最好的選擇就是有編制的工作。對於很多學歷不高的同學來說,考公務員也許是他們實現逆襲的唯一方法。器包含五險一金,也有免費的餐補,每個月工資也是中等水平,這樣的工作對於很多人來說真的不好找。
  • 北郊名校學子:與「雙一流」比,西安更需要「雙二流」高校
    西交大和西工大的畢業生近一半東南飛去了長三角和珠三角。每年畢業季,騰訊、阿里、華為來西安來搶人。華為、騰訊等總部都在深圳,有人戲稱西安是深圳的「人才儲備庫」。「雙一流」的高校為「雙二流」的話——換個角度講,這些「雙二流」學生留在西安的比例更大,他們實質上對西安貢獻更大。
  • 清華、北大、浙大、南大、哈工大、交大…大學畢業生去哪上班了?
    截止到今日,近半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已經在各高校就業網上發布了2018年度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今天蹦豆君就對清北、浙大等7所C9聯盟高校的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來看看2018年中國頂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整體情況,看看他們都去了哪些公司?
  • 全國排名140的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全國第三?僅次於清華北大!
    現在的大學生數量特別多滿大街都是,許多人上大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的確,現在的工作太不好找,每到畢業季,人才市場就是人滿為患,月薪5000以上的工作都開始要求211文憑,7000以上開始要求985大學的文憑,我們不得不感慨,大學生剛畢業的起薪太低了!
  • 衝擊「雙一流」高校,太原理工擬聘任10名清華北大博士,學生叫好
    自從新一輪「雙一流」大學正在評估中,這所211大學為了衝擊「雙一流」高校,大力引進人才,又聘任10名清華北大博士,學生開心支持。 全國共有137所「雙一流」大學,其中又分為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學科建設,一流大學有42所,36所是雙一流大學A類,比如清華北大、「華東五校」、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6所是雙一流B類,有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和雲南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大學有95所,基本上是211大學,除之外有河南大學、寧波大學、成都理工大學等等。
  • 清華北大畢業生只有40%留在北京?985院校畢業生去哪了?
    1.985學校的畢業生,畢業後去哪了?各地都有或多或少的985高校,多的十幾二十所,少的三四所甚至沒有。這些學生,畢業後,去哪了?筆者找到了近期各大院校公布的2018年度就業報告,看看各地的985學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後,留在當地的,有多大比例?
  • 清華北大本科畢業生去哪了?能找到什麼工作?工資有多高?
    我們每年都能聽到周圍高中有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但有些人卻發現身邊很少發現清北畢業的同事,很少聽說他們畢業後的事跡?那麼,每年那麼多清北畢業生去哪了?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一、清北本科畢業生去哪了?
  • 求職的十字路口上,北上廣還是「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最愛嗎
    是留在那座生活了幾年的城市,還是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開啟職業生涯?這可能是畢業生們在擇業上面臨的第一道選擇題。此時,不妨來看看學長學姐們是如何選的。浙江新聞客戶端整理了36所「雙一流」高校(A類)2019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站在求職的十字路口,我們試圖找到一個老問題的答案:北上廣是否依然是「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們最愛去的城市?
  • 2020年雙一流高校「滿意度」排行,清華排第一,北京大學跌出前五
    引起了各高校畢業生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注,除了第一名的「清華大學」,其餘大學的排名爭議很大,尤其是北京大學,竟跌出了前五。 2020年雙一流高校「滿意度」排行,清華排第一,北京大學跌出前五 這份榜單來源於「陽光高考信息平臺」,眾所周知陽光高考是教育部
  • 莘縣出臺「人才十條」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來莘就業創業
    人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創業創造哪一項都離不開人才。近日,莘縣出臺《莘縣引進「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釋放人才效能的實施意見(試行)》,《意見》從「百名優才」、「即時招聘」、「事企溝通」、「優才補貼」、「樂居莘縣」、「歸雁興莘」、「莘州英才」、「『雲招』就成」、「優才金卡」、「綠色通道」等十個方面吸引「雙一流」高校畢業生來莘就業創業,最大限度激發人才活力、釋放人才效能。
  • 畢業生薪資最高的雙一流大學前三名,第一出人意料,卻不得不服
    上大學除了接受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方便以後獲得好的工作和薪資,雖然現在本科學歷不像以前那麼值錢,但重點大學的畢業證還是很吃香的,比如現在正熱門的雙一流大學,目前全國共有137所雙一流高校,畢業於這些大學的學生,在就業和薪資方面,要超過普通大學不少。
  • 東北「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都往「北上廣」,為外省做嫁衣裳
    「大學畢業去哪」,是不少學生四年都在糾結的終極命題。像清華和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成為北京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輸送基地。你是否好奇,除了本地就業,「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其實,大家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北上廣」。
  • 大學生就業滿意度的綜合排名,10%的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A類標準
    如果應屆畢業生在就業之時,選擇的路徑是「先就業」,那麼就業崗位與自身的預期標準,通常存在明顯落差,也就無從談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滿意程度了。但是,一些優秀畢業生群體,比如清華,北大, 復旦,上海交大,浙大等高校的優秀畢業生,通常能夠在畢業之時,取得多個offer,並獲得選擇工作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