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一流」高校紛紛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2020-12-11 中國經濟網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對已經公布的30餘所高校的就業質量報告進行數據分析發現,畢業生到基層、西部地區就業的人數逐年增多;民企超過國企成為就業新高地,不少高校畢業生平均年薪超過10萬元;用人單位超九成對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感到滿意,絕大多數畢業生也對自己的就業去向表示滿意。

  截至發稿,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共統計了34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就業數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鄭州大學、新疆大學暫未公布,不在此次統計之列。

  京外就業成為大趨勢,基層就業人數增多

  一直以來,「北上廣」是高校畢業生心中的「白月光」,即使沒戶口,去一線城市闖一闖也是不少大學生的共識。然而記者梳理後發現,一流高校畢業生的京外就業率普遍超過50%。

  北京的8所一流高校中,共有6所公布了京外就業率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北大、清華這樣的頂尖學校在內,其京外就業率逼近甚至超過50%。其中,北京大學為60.53%,清華大學為59.8%,中國人民大學為54.09%,中國農業大學為54.6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最低,為48.02%。

  隨著大學生留京的難度越來越大,不少京內高校的在京就業率連年下降。截至2017年,清華大學京外就業率逐年提高並連續6年超過50%。北京理工大學2018屆本科生在京就業率47.55%,較去年下降5.55%;研究生在京就業比例為58.87%,較去年下降1.36%。

  京外高校的京外就業率更是普遍在90%以上。其中,北方高校京外就業率略低於90%,例如山東大學為89.91%、東北大學為82.4%、大連理工大學為86.09%、哈爾濱工業大學為83.76%。

  此外,近20所公布具體數據的高校京外就業率超過90%,例如浙江大學為95.58%,南京大學為94.99%,武漢大學為94.16%,廈門大學為96.1%。華南地區的高校京外就業率更是接近百分之百,華南理工大學本科畢業生京外就業率高達98.42%,東南大學為98.46%。

  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基層就業的政策紅利和發展空間優勢明顯,去基層就業也正成為越來越多名校畢業生的選擇。據統計,北京大學共有562名學生赴基層和西部就業,清華大學共有288名畢業生到基層公共部門就業。

  對於地理位置靠近西部的名校而言,畢業生的西部就業率更是可觀。西安交通大學的畢業生西部就業率為46.14%。蘭州大學西部就業率高達53.22%,身處祖國腹地的四川大學基層就業人數更是達到了2241人,西部就業率高達60.57%。

  事實上,2018年的一項針對大學生的調查也印證了這一趨勢。中國青年報社聯合問卷網對1976名在讀和已畢業的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2.3%的受訪大學生考慮到基層就業,75.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到基層就業對自身發展影響大。

  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學院2018屆本科畢業生高尚尚成為一名選調生,如今在西藏工作生活。他表示,之所以這樣選擇,經過了多方面考慮。「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緣,大學4年來的學生工作、社會實踐和志願活動其實也在某種層面上堅定了我的選擇。通過社會實踐深入基層後我意識到,基層的醫療、教育方面太需要提升了。我從大二開始了解各個省市的選調生政策,3年後才決心去西藏基層。」

  本科生多深造,民企成為就業新高地

  這一年,眾多一流高校都向社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從就業去向來看,本科生的主流去向為繼續深造,而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般都有較好的職業發展起點。在招聘單位的選擇上,民企逐漸成為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新高地。

  從報告來看,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大多選擇深造。在31所公布具體數據的高校中,比例較高的高校有:清華大學本科生深造率為78.3%,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本科生深造率為74.86%,復旦大學本科生深造率為69.22%,電子科技大學升學率為66.94%,中國農業大學本科畢業生深造率為57.78%等。

  在半年前清華大學201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該校公布該年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95.1%,籤約民營企業的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了國有企業,這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名校畢業生就一定要去「體制內的鐵飯碗」嗎?這些90後、95後的畢業生「用腳投票」告訴社會,答案是不一定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梳理發現,在這些公布的報告中,共有19所高校分別統計了畢業生的國企就業率和民企就業率,在這其中,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和天津大學的國企就業率超過了民企就業率,中國人民大學的國企就業率為27.67%,民企就業率為21.57%,天津大學國企就業率為31.34%,民企就業率為29.18%,其他高校的民企就業率均比國企就業率高。

  在這些高校中,有些高校的民企就業率甚至是國企就業率的兩倍。例如,雲南大學的國企就業率為22.79%,而民企就業率為46.48%;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國企就業率為22.33%,民企就業率為39.52%;山東大學的國企就業率為23.45%,國企就業率為39.14%。

  而在這中間,華為、京東、騰訊、阿里巴巴等大型民營企業成為名校畢業生最為青睞的工作選擇。例如,東南大學2018屆畢業生任職於世界500強企業人數最多的是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就業人數263人,武漢大學2018屆畢業生就業人數排名第一的也是華為,為211人。

  畢業於廈門大學的王東陽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相比國企,我更傾向於去民企就業,畢業後我在網易當一名編輯,坐標杭州。雖然我的專業是國際政治專業,但是我覺得畢業後不能局限於此。年輕人需要用更加開放地眼光面對世界,加上我對電子產業感興趣,所以我選擇了網易作為踏出學校的第一步。」

  年薪超10萬元,用人單位滿意度均超90%

  在眾多的數據中,「薪資水平」可以說是大學生和家長們最關心的一點。

  不久前,一份《第十六屆中國大學生最佳僱主調研綜合報告》顯示,國內大學生平均期望薪資8431元/月,也就是年薪100092元。其中,大學生期望薪資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北京、上海、南京,平均期望薪資分別為12992元/月、12070元/月、9771元/月。可以看出,年薪10萬元已經成為廣大大學生的現實期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根據報告梳理發現,不少名校畢業生的年薪都超過了10萬元。

  在這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721名被調查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15.31萬元;北京理工大學有超過兩成的本科生年薪在15萬元以上,近五成碩士畢業生年薪超過15萬元,七成以上博士生年薪超過15萬元;電子科技大學2018 屆本科生初始年薪平均為10.6萬元,其中年薪8萬元及以上的比例為67.63%。上海交通大學本科生平均月薪為10358.5元,研究生平均月薪為11580元。

  對於這一批新畢業的大學生,用人單位是否滿意呢?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統計了26所公開相關數據的一流高校發現,所有高校畢業生的用人單位滿意度均超過90%。例如,西安交通大學用人單位滿意度為100%,滿意度較高的高校還有山東大學為99.23%,中南大學為99.08%,南開大學為98.87%。

  畢業生們對於自己的「出路」滿意嗎?記者梳理發現,在29所公布相關數據的一流高校中,畢業生對於自己的就業情況滿意的人數佔比為七成到九成不等。在這其中,有5所高校就業滿意度不到80%,8所高校滿意度在80%到90%區間。其中,「就業能力滿意度」最高的學校是中國人民大學,為98.74%。

  而在這個就業季,學校成了大學生找工作的「神助攻」,不少同學通過校內途徑就可以找到滿意的工作。例如,天津大學53.34%的畢業生通過校內各種途徑找到了心儀工作;北京大學36.75%的同學通過校園渠道找到工作;浙江大學32.33%的學生通過學校發布的招聘信息找到工作,14.48%的學生通過學校組織的招聘會找到工作。

  不久前,「95後找工作不問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登上了熱搜,與80後、90後相比,95後的就業觀念更加開放多元,對於就業去向的考量,更有主見。

  畢業於湖南大學的康晨陽目前在天津一家國企工作,她表示,自己畢業沒有選擇在北京工作,主要是考慮北京房價太高等現實因素,她對於目前的工作十分滿意。

  談到自己找工作的過程,康晨陽認為學校給予自己的幫助很大。「大四找工作時也有些焦慮,不過老師讓學長學姐把經驗寫成文檔分享給我們,之後我發現學校有一個專門推送就業信息的網站,裡面工作種類很豐富信息也很全,並且輔導員也在年級群裡發各種各樣的招聘信息,我的工作就是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找到的」。

  不少大學生認為,名校畢業生的「光環」在求職時或許能作為一個敲門磚,但是在工作之後還是能力的較量。王東陽認為,不管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大家更重視的是畢業生的工作素養和心理素質。在各種單位的面試中,他發現考試主要集中在畢業生的職業技能和心理抗壓能力方面,不管是企業還是事業單位,主考官通常喜歡用壓力測試的方式來考量畢業生。

  對此,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張莉鑫建議,大學生應當理性地選擇職業方向。「一是放寬視野,多關注京外和傳統熱門行業之外的機會,特別是結合國家戰略發展重點領域,在時代發展中謀求借力和支持;二是理性選擇,從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出發進行定位和選擇,增強長期職業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相關焦點

  • 雙一流高校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
    「雙一流」高校紛紛公布首份「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在種種壓力之下,這份「成績單」頓顯格外亮眼。
  • 名校畢業生去哪兒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 名校畢業生去哪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名校畢業生去哪了?"雙一流"高校公布就業成績單 原標題: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
  • 名校畢業生都去哪了?快看看這些「雙一流」高校的情況
    最近,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相繼公布了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從去年下半年開始,「95後找工作不看工資」「95後秒辭」等話題就頻頻登上熱搜,「史上最難畢業季」等也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而自2017年9月「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之後,眾多高校剛剛出爐的2018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可謂是「雙一流」建設實施以來高校的第一份就業成績單。
  • C9高校就業報告盤點:2019年,中國頂尖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C9高校中已經有七所發布了2019年度畢業生就業報告,現在我們就來盤點一下,2019年,中國頂尖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 疫情之下,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實習生 陽 洋近日,不少「雙一流」高校陸續發布了2020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2020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達874萬人,在疫情的影響下,他們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也經歷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畢業季。
  • 畢業季:清華北大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去哪就業了?
    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A類36所,B類6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雙一流」高校處於全國高校金字塔頂端,也成為當代高學歷人才新的代名詞。
  • 多所雙一流高校公布畢業生平均薪酬:西北農林月收入六千五
    多所雙一流高校公布畢業生平均薪酬:西北農林月收入六千五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嶽懷讓 實習生 王彥琳 2021-01-04 13:22 來源:澎湃新聞
  • 2019年中國頂尖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C9高校情況統計
    近幾年,在教育部等主管部門的要求下,每年年底或第二年年初,各大中央部屬高校都會公布本年度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以總結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同時回應社會的關注。近日,近半數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已經在各高校就業網上發布了2019年度的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這些高校畢業生去向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校實際的就業情況。
  • 清華北大的學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名校畢業生就業大數據來襲!
    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複雜,許多畢業生在畢業之際都面臨著就業問題。去哪就業,是否升學,是否創業等選擇,都困擾著畢業生們。作為國內頂尖高校,清華北大等雙一流名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也倍受關注。 今天帶你看看清北等名校畢業生,畢業後都去哪兒了。
  • 重磅 | C9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出爐!2019年,中國頂尖名校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碩士畢業生和博士畢業生總體就業率均接近100%,相比往年變化不大。不過,值得關注的是,與2018年數據相比,今年北大的就業質量報告中,碩博畢業生的靈活就業比重都在增加。其中2019年碩士畢業生靈活就業比重達到42.44%(2018年公布的數據為38.43%),博士畢業生靈活就業比重為25.67%(2018年公布的數據為22.56%)。
  • ...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就業分析,3成選擇IT行業,碩士創業比例高
    為此,芥末堆統計了部分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就業質量報告數據,分析了本碩博不同階段的就業狀況、畢業生就業行業、創業等狀況。24所雙一流大學總就業率90%以上,研究生就業更積極在每所高校質量報告中,均包括不同學歷的就業率、國內升學和國外留學概況、就業單位性質、行業分布、地區分布等內容,且不同大學的報告關注的側重點有一定區別。
  • 35萬「一流大學「畢業生最後都去哪兒了?
    最近,各大雙一流高校都相繼公布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有39所均公布了各自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中國重點高校就業情況。  作為中國實力最強的重點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中國高校教育頂尖力量的代表。這些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去向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校實際的就業情況。
  • 人才去哪兒了?35萬「一流大學」畢業生就業去向出爐!最大贏家是…
    >最近,各大雙一流高校都相繼公布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有39所均公布了各自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截止到目前,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已經公布就業質量報告的39所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34.75萬,其中本科生達到18.84萬,碩士生達到13.16萬,博士生達到2.62萬。如果加上國防科技大學、中央民族大學、新疆大學等三所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7屆畢業生人數將超過35萬人。
  • 多少「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去了體制內?
    在今年的疫情背景下,有874萬應屆畢業生走出校園,走進又一個「史上最難就業季」,面對企業們的縮招、降薪,許多人不得不一再降低對於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收入預期。根據各大高校發布的《2019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青塔數據團隊統計梳理了近百所「雙一流」建設高校2019年畢業生的就業單位性質數據,從中或可一探究竟。
  • 校園 | 雙一流高校2017年本科生深造率都有多少?
    根據 2017年高校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公布的數據,本文對高校的總體就業率和本科畢業生深造率進行了統計,一起往下看~(青塔 ID:cingta-com)每年年底,按照教育部相關文件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編制和發布就業質量年度報告。
  • 東北「雙一流」高校畢業生都往「北上廣」,為外省做嫁衣裳
    各省都非常重視培養名校,就是為了通過這個渠道,為本地的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像清華和北大這樣的頂尖名校,成為北京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輸送基地。你是否好奇,除了本地就業,「一流高校」本科畢業生都去哪兒了?其實,大家的目光一直沒有離開「北上廣」。
  • 超35萬中國名校的畢業生都去哪兒了?為什麼大多數都去了華為?
    最近,各大雙一流高校都相繼公布2017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除3所外,其餘39所均公布了各自學校的就業質量報告。作為中國實力最強的重點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中國高校教育頂尖力量的代表,這些高校畢業生的畢業去向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校實際的就業情況。根據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公布的就業質量報告,青塔小編對其畢業生發展方向進行分析,從中我們可以一窺中國重點高校就業情況,希望為將要求職的畢業生們提供一些參考。
  • 年薪普遍超10萬,985名校2018屆畢業生都去哪兒了
    最近,各大知名高校相繼了公布2018屆畢業生的就業質量報告,其中42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僅剩不到10所暫未公布。作為中國實力最強的重點高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是中國高校教育頂尖力量的代表,這些高校畢業生去向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國高校實際的就業情況。
  • 北郊名校學子:與「雙一流」比,西安更需要「雙二流」高校
    西交大和西工大的畢業生近一半東南飛去了長三角和珠三角。每年畢業季,騰訊、阿里、華為來西安來搶人。華為、騰訊等總部都在深圳,有人戲稱西安是深圳的「人才儲備庫」。「雙一流」的高校為「雙二流」的話——換個角度講,這些「雙二流」學生留在西安的比例更大,他們實質上對西安貢獻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