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元首弗裡茨 埃裡希 馮 曼施坦因的人生

2020-12-14 楓林山

1887年 11月24日 出生於德國柏林。

1913年 進入柏林軍事學院。

1914年-1918年 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39年 9月,擔任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並參加了波蘭戰役。

1940年 2月,出任德軍第38軍軍長,並制定入侵法國的計劃。

1941年 6月,擔任德軍第56裝甲軍軍長入侵蘇聯。

1942年 7月,攻佔塞瓦斯託波爾要塞,並晉升為戰場元帥。

1942年 8月,指揮進攻列寧格勒。

1942年 11月,擔任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指揮營救被圍在史達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

1943年 2-3月,指揮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發動哈爾科夫反擊;7月,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

1944年 3月,被希特勒解職。

1945年 5月,被英軍逮捕。

1973年 6月11日,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

1887到1940

1887年11月24日,埃裡希.馮.列溫斯基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是西普魯士的一名貴族,炮兵將軍,埃裡希.馮.列溫斯基是他第10個孩子。不久,埃裡希.馮.列溫斯基被過繼到姨父家,改稱為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於1906年開始其軍事生涯,他先是擔任近衛軍步兵第3團見習軍官,一年後,正式晉升為少尉。1913年,曼施坦因被選送到柏林軍事學院學習。1914年,升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衛步兵第3團,不久又擔任近衛第2後備團的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曼施坦因在西線和俄國前線參戰。在前線的時候他負了傷,不久被送至集團軍參謀部擔任參謀,隨後參加了德軍對波蘭北部的進攻。之後又回到西線擔任過騎兵作戰科長和步兵師作戰科長。1915年的時候,曼施坦因被晉升為上尉。

1918年戰爭結束後,曼施坦因擔任德國一個致力於重新組建軍隊的委員會中的參謀,1920年擔任過連指揮官。1927年,曼施坦因升為少校軍銜。1929年,他改為在德國國防部參謀本部第一廳工作。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軍人世家的女兒結婚,他的長子於1922年出生。20年代後期,曼施坦因訪問了一些歐洲國家的裝甲部隊,從中得到了很多經驗和信息。1932年,曼施坦因升為中校,1933年升為上校,同時,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逐漸掌握了德國的政局,並開始擴軍備戰。1935年,曼施坦因被轉到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工作。1936年10月,他又被晉升為少將,出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部第一軍需部長,不久又升任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開始直接接觸德國軍界的高層決策機構。 1938年4月,曼施坦因擔任李格尼茲的第18步兵師的主管。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晉升為中將。1939年,曼施坦因開始擔任倫斯特將軍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準備入侵波蘭。1939年9月,德國發動了對波蘭的突然襲擊。在曼施坦因的策劃下,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連續圍殲波軍主力。很快德軍包圍了波蘭首都華沙,曼施坦因又建議德軍使用炮兵和空軍轟炸以及斷水斷糧進攻華沙以逼迫波蘭投降,9月28日,波軍全線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死傷僅有3萬餘人。

波蘭戰役後,曼施坦因為德軍制訂了入侵法國的計劃,這便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計劃」。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軍第38軍軍長。曼施坦因的計劃充分展示了閃電戰的思想以及其個人獨特的創造力。按照他的想法,德軍將集中使用裝甲部隊穿越阿登森林,然後迅速佔領馬斯河的橋頭堡,並向東進攻迂迴馬其諾防線將法軍切斷在北部。一開始,曼施坦因的計劃沒有被德軍最高指揮部採納,不過這個計劃卻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2月7日,這個計劃被接受了。法國戰役中德軍裝甲洪流滾滾席捲而下,聯軍全線崩潰,英軍部隊匆匆從敦克爾克撤回英國,很快法國便淪陷了。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將軍,因其計劃導致法國戰役的勝利被授予騎士勳章。

1941到1944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軍新組建的第56裝甲軍軍長,準備入侵蘇聯。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蘇德戰爭爆發,曼施坦因的軍向蘇聯境內縱深了320公裡,攻佔了多納河上的橋梁,幾乎衝進了列寧格勒。9月12/13日,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南線(克裡米亞)德軍第11集團軍司令(隸屬於倫斯特指揮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他的集團軍成功的向南推進進入克裡米亞,俘虜蘇軍士兵43萬。到11月16日,完全佔領了除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外整個克裡米亞。冬季的時候,曼施坦因頂住了蘇軍的反擊,並繼續向南推進。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隊佔領了塞瓦斯託波爾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晉升為德軍戰場元帥。7月後期,第11集團軍被轉到北線加入北方集團軍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負責指揮德軍進攻列寧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組建的德軍頓河集團軍群(包括霍斯的第4裝甲集團軍,保羅斯的第6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其中整個第6集團軍和部分第4裝甲集團軍的兵力已經被包圍在史達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務就是去援救這些被困的部隊。曼施坦因於12月12日發動進攻,到12月24日,德軍離史達林格勒僅有50公裡。但是由於蘇軍強大的反擊兵力以及周密的計劃,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被無情的阻擋住了,並被迫後撤200公裡。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為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包括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並在隨後的哈爾科夫反擊戰役中重新佔領哈爾科夫以及別爾哥羅德,這也是德軍在二戰中最為成功的一次反擊戰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樹葉騎士勳章。曼施坦因根據自己的經驗,為德軍即將發動的夏季攻勢計劃了一個方案,不過並沒有被接受。1943年7月至8月進行的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稱為「堡壘行動」),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在一開始的時候成功的切入蘇軍的縱深近40公裡,最後第4裝甲集團軍再也無力向北推進了。其間,南線爆發了最大規模的坦克戰,豪瑟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在普羅霍羅夫卡遭遇蘇軍羅特米斯託夫中將指揮的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德軍損失嚴重。庫爾斯克戰役之後,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在蘇軍犀利的反擊下節節後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隊撤過了第聶伯河,不過追擊的蘇軍也遭到重創。從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暫時將戰線穩定下來,1944年1月後期,蘇軍更加猛烈的進攻迫使德軍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違抗希特勒的命令讓第11和第42軍(大約6個師56000多人)從「切爾卡瑟口袋」突圍。最後,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實下令德軍部隊撤出「切爾卡瑟口袋」。

1944到1973

1944年3月30日,在關於東線作戰問題上和希特勒屢次爭執的曼施坦因被解職。同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樹葉寶劍騎士勳章。解職後,曼施坦因回家養病。儘管他沒有參與刺殺希特勒的「7.20」事件,不過曼施坦因還是感覺到了威脅,1945年1月,他將家人疏散到各處。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軍逮捕,被送到戰俘營關押,後來又被轉到紐倫堡。1946年秋天,他被轉到英國的德國高級軍官關押所,並於1948年夏天回到德國。1949年8月戰爭罪犯審判期間,曼施坦因被判入獄18年,不過在1952年因為健康狀況即被釋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擔任聯邦德國一個組織的顧問,同戰時德國的西方敵人一起對付蘇聯的威脅。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於西德巴伐利亞州,享年86歲。

生平經歷

1887年11月24日 埃裡希·曼施坦因出生於德國柏林炮兵將軍愛德華·李文斯基家

庭,取名為埃裡希·李文斯基。不久,過繼給姨父曼施坦因步

兵上將而改姓曼施坦因。

1890年2月20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帝國議會選舉中獲勝,標誌著俾斯麥統治時代

的完結。

1898年3月28日 德國帝國議會多數通過第一個戰艦法。

1900年 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入學讀書後,進入少年候補軍官團學習。此時,帝

國主義階段第一批周期性危機開始。德國參加「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6年 曼施坦因畢業于格羅斯利希費爾德高級軍官學校。分配到德國近衛軍步兵

第3團任見習官,一年後升為少尉。

1908年6月14日 德國關於海軍軍艦法的第二個附則大大促進了大戰艦的建造。

7月 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黨起義。巴爾幹危機爆發。

1913年 曼施坦因被選送軍事學院學習。

6月29日 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

8月10日,各交戰國籤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結束。

1914年6月28日 奧匈帝國波士尼亞首府塞拉耶佛發生塞爾維亞青年刺殺奧地利大

公弗蘭茨·斐迪南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曼施坦因在第2

近衛預備團任中尉副官,後晉升為上尉,轉戰於比利時、東普魯

士和波蘭南部。

7月23日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提出最後通牒。

8月1日 德國向俄國宣戰。

8月3日 德國向法國宣戰。德國軍隊入侵比利時,進攻比利時列日要塞。

8月4日 德國社會民主黨議員同意戰爭撥款。同日英國向德國宣戰。

8月24日 德國軍隊入侵法國。

9月6-9日 德國軍隊發動對法軍的馬恩河戰役遭失敗,標誌德軍「施裡芬計劃」

的破產。

11月間 曼施坦因在前線因作戰負重傷。

1915年5月 曼施坦因分別在加爾維茲將軍和比羅將軍的軍團部中充任幕僚。

夏季 曼施坦因參加了德軍于波蘭北部對俄軍的攻勢。

9月 德、奧、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建立四國同盟。

秋季 曼施坦因隨部隊參加了在塞爾維亞境內的戰鬥。

1916年2月21日 德軍第5集團軍開始炮轟法國的凡爾登,拉開了凡爾登戰役的序

幕。曼施坦因參加了凡爾登戰役。隨後,又參加了索姆河、艾斯

尼等會戰。

8月26日 義大利對德國宣戰。

8月29日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任命興登堡為德軍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為後勤總監。

12月30日 協約國拒絕了德國的和談建議。

1917年2月1日 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戰。

4月6日 美國向德國宣戰。

秋季 曼施坦因調往駐柯爾蘭第4騎兵師任作戰科科長。

1917年11月7日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

1918年3月21日 德軍在西線發動了春季攻勢。

5月 曼施坦因調往西線,任德軍第213步兵師作戰科科長,參加萊門斯攻勢。

7月14日 協約國轉入對同盟國的反攻。

11月3-10日 德國國內革命開始,推翻了霍亨索倫王朝。威廉二世遜位逃往荷蘭。

11月11日 德國與協約國停戰協定正式籤字。德意志帝國在戰爭中失敗。

1919年2月6日 德國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宣布成立魏瑪共和國。

6月28日 《凡爾賽和約》籤字。

1923年8月12日 古諾政府垮臺,施特萊斯曼繼任德國總理。

11月8-9日 希特勒發動了慕尼黑啤酒館法西斯暴動,失敗後,逃往芬蘭。

1925年2月27日 希特勒重建納粹黨。

4月26日 興登堡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第二位總統。

1926年9月10日 德國加入國際聯盟。

1929年9月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在這場持續四年的危機中,德國經濟遭

受到了嚴重的衝擊。

1930年3月30日 興登堡任命天主教中央黨右翼領袖海因裡希·布呂寧為總理,組

織了一個由中央黨和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的聯合政府。

6月4日 德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作出了《關於反法西斯鬥爭的決議》。

1931年-1932年間 曼施坦因兩次訪問蘇聯,與蘇軍高級將領會晤,並參觀了在烏

克蘭和高加索舉行的軍事演習。

1931年10月11日 在胡根堡,希特勒和沙赫特的組織下,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納粹

黨、鋼盔團、泛德意志協會、容克地主組織農業聯盟和俾斯麥

青年團的代表在哈爾茨堡集會,組成反對共和國的「哈爾茨堡

陣線」,企圖建立法西斯政權。

1932年5月29日 興登堡會見布呂寧,猝然要求他辭職。

6月1日 興登堡任命馮·巴本為總理。

7月31日 德國國會選舉揭曉。納粹黨成為國會中第一大黨。

8月30日 中央黨和納粹黨聯合選舉戈林為國會議長。

11月11日 經沙赫特策劃,由沙赫特、巴本、凱普勒、希姆萊等人草擬了一份經20

名壟斷資本家和大地主籤名的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

12月2日 興登堡決定由施萊歇爾組閣。

1933年1月30日 興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巴本任副總理兼任普魯士邦

總理,組織內閣。

2月27日 柏林發生國會大廈縱火事件。

3月5日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下德國進行了國會選舉。

3月23日 國會通過了希特勒提出的《消除人民和國家痛苦法》,即授權法。

1934年 曼施坦因升任柏林第三軍區司令部參謀長。

8月1日 國會通過《國家元首法》。

8月2日 興登堡去世。希特勒按照《國家元首法》由自己擔任了國家元首,自詡為

「元首和總理」。國防部長和國防軍向希特勒個人宣誓效忠。

1935年7月 曼施坦因升任德國陸軍參謀本部主管作戰的第一廳廳長。

1936年10月 曼施坦因晉升少將並分別擔任了陸軍參謀本部第1軍需部長和首席副

參謀總長。

1938年4月 曼施坦因被調離陸軍參謀本部,改任第18師師長,並參加對蘇臺德地

區的佔領。

3月12日 德軍開進奧地利。

9月29日 英、法、德、意四國首腦籤署「慕尼黑協定」。

1939年3月15日 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夏季 希特勒為準備進攻波蘭,成立了由第8、第10、第14軍團所編成的南方集團

軍。曼施坦因晉升為中將,並擔任該集團軍參謀長。

8月23日 蘇聯與德國籤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9月1日 德國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作為德軍南方集團軍參謀長的曼施

坦因參與策劃指揮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

9月3日 英、法向德國宣戰。

9月18日 曼施坦因組織指揮了布楚拉河會戰。

9月28日 由曼施坦因參與指揮的德軍南方集的軍攻佔華沙。

10月24日 曼施坦因奉調西線戰場,組織指揮新成立的A集團軍,擔任集團軍總部

參謀長。他草擬了西線戰役作戰計劃,提出集中使用裝甲部隊,以A集

團軍為主力,迅速通過馬奇諾防線所在的阿登地區,直插西北方向的海

峽沿岸,切斷在比利時和荷蘭作戰的法軍主力,同增援的B集團軍聚殲

法軍。德國陸軍總部以該計劃太冒險為理由拒絕採納。

1940年1月27日 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調往波美拉尼亞擔任新組建的德軍第38軍軍長。

4月9日 德軍開始進攻丹麥、挪威。

5月10日 德軍進攻盧森堡、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同日,曼施坦因指揮的第38軍

劃歸B集團軍指揮。

5月16日 第38軍改由A集團軍指揮。

6月5日 曼施坦因因作戰有功,晉升為步兵將軍。

6月9日 曼施坦因率部到達塞納河畔。

6月14日 法國首都巴黎被德軍佔領。

7月25日 曼施坦因獲騎士十字勳章。

9月27日 德、意、日三國籤訂軍事同盟條約。

1941年2月底 曼施坦因調任正在組建的德軍北方集團軍第56裝甲軍軍長。

6月22日 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爆發。曼施坦因率部深入蘇聯境內

的依爾門湖西南方的索爾齊,並救出被蘇軍包圍的德軍第16軍團。

9月16日 曼施坦因接任南方集團軍第11軍團司令職務。

1942年2月1日 曼施坦因晉升上將。

7月1日 曼施坦因因指揮克裡米亞戰役作戰有功,而受到希特勒的電報嘉獎並晉升

為元帥。

7月 曼施坦因應羅馬尼亞國家元首安東尼斯庫的邀請前往羅馬尼亞訪問,並在普

雷迪亞爾接受了羅馬尼亞的最高榮譽勳章--「米哈伊爾勇士勳章」。

8月12日 曼施坦因回到克裡米亞,擔任在列寧格勒地區作戰的德軍總指揮。

11月20日 曼施坦因調任位於史達林格勒兩翼的「頓河」集團軍總司令,參加斯大

林格勒戰役。企圖為在史達林格勒地區被蘇軍合圍的第6集團軍解圍,

未遂。

1943年1月初 歷時半年之久的史達林格勒會戰以德軍失敗而宣告結束,戰爭的主

動權轉到蘇軍手中。這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2月 曼施坦因調任指揮南方集團軍群。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撤退時大肆實行

「焦土」政策。

3月14日 曼施坦因因指揮卡爾可夫會戰作戰有功,被授予櫟樹葉騎士十字勳章。

夏季 曼施坦因率部參加德軍在東線戰場的「衛城」作戰。

7月 盟軍在義大利半島南端的西西里島登陸。

11月28日 蘇、美、英三國首腦在德黑蘭會晤。

1944年3月30日 因前線指揮作戰失利,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薩爾茨堡,被授

予雙劍株樹葉勳章,同時免去了職務,編入預備軍。

6月6日 盟軍在諾曼第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

1945年2月4日 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在雅爾達12日舉行。

4月30日 蘇軍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殺。

5月7日 鄧尼茨代表德國政府籤署了德國無條件投降書。歐洲戰爭至此結束。戰後,

曼施坦因被英國軍隊俘虜。

1949年 曼施坦因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徒刑,監禁在韋爾監獄。

1953年 曼施坦因獲赦釋放出獄。

1955年 曼施坦因出版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1973年6月11日 曼施坦因在慕尼黑去世。

相關焦點

  • 歷史人物:德國三大名將之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隆美爾和古德裡安被後人並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1887-1940  1887年11月24日,埃裡希.馮.列溫斯基出生於德國柏林,他的父親是西普魯士的一名貴族,炮兵將軍,埃裡希.馮.列溫斯基是他第10個孩子。不久,埃裡希.馮.列溫斯基被過繼到姨父家,改稱為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於1906年開始其軍事生涯,他先是擔任近衛軍步兵第3團見習軍官,一年後,正式晉升為少尉。
  • 德國名將曼施坦因戎馬一生的辛酸血淚史
    隨後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級顧問,協助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並成為其名譽參謀長。 青少年時代曼施坦因出生於柏林,剛出生時,全名叫做弗裡茨·埃裡希·馮·萊文斯基。是普魯士貴族、炮兵上將、愛德華·馮·李文斯基(1829-1906),和海倫·馮·希普林(1847-1910)的第十個孩子。
  • 二戰中,德軍有很多貴族出身的高級將領,他們是否效忠於元首?
    一提到二戰中的德國貴族名將和重要人物、德國政治家,可以列舉很多,如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大家也許都注意到了,他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馮",而"馮"就是他們高貴的標籤,貴族的象徵,就像滿清的愛新覺羅一樣。
  • 希特勒心中永遠的痛,貴族出身的德國軍隊將領,卻總與他貌合神離
    一提到二戰中的德國貴族名將和重要人物、德國政治家,可以列舉很多,如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大家也許都注意到了,他們的名字中都有一個"馮",而"馮"就是他們高貴的標籤,貴族的象徵,就像滿清的愛新覺羅一樣。
  • 二戰前夜:德國興辦地下軍校,曼施坦因到蘇聯學藝
    曼施坦因的軍事才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就已經形成了,鑑於他在德軍中的代表性以及身後留下的文字資料相對較多,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的成長過程是二戰的重要背景和組成部分。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出生於1887年,本名馮·萊文斯基。因為他的姨夫老馮·曼施坦因沒有兒子,於是馮·曼施坦因按照普魯士貴族的古老傳統,就被過繼給了自己的姨夫。
  • 這位德國將軍為何能夠贏得自己敵人對他的尊敬?
    呂海峰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既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災難,也是一些軍事名家輩出的時代,特別是發起這次戰爭的罪魁禍首——「德國」,更是名將輩出。比如,隆美爾、曼施坦因、古德裡安等人。而這些人就連美國盟軍也都對他們的軍事才能敬佩不已。
  • 二戰時期德國三大名將之首——曼施坦因
    我們在前面兩篇已經了解過「閃電戰之父」古德裡安和「沙漠之狐」隆美爾,今天我們來看看三人之首的曼施坦因。曼施坦因(1887-1973),德德國軍事家、戰略家,被後人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三大名將之首(另為隆美爾、古德裡安)。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銜
    二戰中的德國軍銜共有7等26級,其中最高軍銜為帝國元帥,只有赫爾曼·威廉·戈林一人獲得。他是德國納粹黨的重要頭目,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一位黨政軍領袖,在納粹黨內有相當巨大的影響力,他擔任過德國空軍總司令、蓋世太保首長、「四年計劃」負責人、國會議長、衝鋒隊總指揮、經濟部長、普魯士邦總理等跨及黨政軍三部門的諸多重要職務,並曾被元首希特勒指定為接班人。
  • 德國的貴族青年如何變成抵抗納粹的軍人
    他的孿生兄弟康拉德在出世後僅一天就不幸夭折,這對克勞斯的人生觀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他還在斯圖加特的埃伯哈德-路德維希人文高中(德國的傳統高中,學生必修拉丁文和希臘文)讀書時,已經前往圖賓格大學修讀法律的貝特霍爾德介紹他參加了青年運動的一個重要組織「德意志新探路者同盟」(BDN),這激發了克勞斯對充滿挑戰和紀律性的軍旅生活的嚮往。
  •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二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三位將領: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以及「沙漠之狐」隆美爾。想必熟悉外國戰爭史的看官,對此三人都不陌生。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有不少對這三位德國將領的調侃。
  • 二戰,德國著名元帥照片,圖七是「沙漠之狐」隆美爾
    【空軍元帥:赫爾曼威廉戈林(Hermann Gring,1893年1月12日—1946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空軍元帥,也是二戰時德國的二號人物,希特勒的接班人。二戰後作為戰犯在紐倫堡審判中,被判處絞刑。令人意外的是在行刑前,戈林在獄中服藥自殺,逃過了處罰。
  • 為啥德國將領、名人的名字裡都會帶「馮」?
    咱們不難發現德國一些著名人物的名字裡都會帶個馮「von",比如奧託·馮·俾斯曼、埃裡希·馮·曼施坦因、保羅·馮·興登堡、漢斯·馮·塞克特等等。而且估摸不少人都發現這幫名字裡帶馮的往往都是貴族出生,然後問題來了,這個馮是啥意思?
  • 二戰期間三大軍事天才,隆美爾第一,曼施坦因墊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可稱為反法西斯戰爭,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首的法西斯同盟對世界展開的侵略性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傷害不可估計。二戰時的戰爭面前可謂之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前後61個國家參與戰爭,全球近20億人口捲入戰場,因此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是無法估計的。
  • 盤點二戰德國十大著名將領
    弗裡茨·埃裡希·馮·曼施泰因德國軍事家、戰略家他是助紂為虐的法西斯幫兇,對別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戰爭罪行,同時他過人的軍事素質、出色的軍事指揮藝術,也對世界軍事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值得後人研究。與那些製造屠殺的納粹德國政客們和黨衛軍首腦相比,他雖在希特勒的戰爭中策劃指揮,卻反對納粹的屠殺和滅絕政策,更沒有參與屠殺暴行。
  • 德國有一所軍校,不輸於美國西點,古德裡安等名將都畢業於此!
    蘇德戰爭爆發後,古德裡安在斯摩稜斯克等一系列戰役中,同樣表現出色,成為與曼施坦因和隆美爾齊名的將領。2,費多爾·馮·博克:馮·博克是二戰德軍中唯一的死於盟軍槍彈的元帥。馮·博克他畢業於裡希特菲爾德中央軍校和波茨坦軍校,1938年,他指揮部隊進入奧地利和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成為德國最早向外擴張的先驅。
  •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官姓名大都帶「馮」,其背後有何深意?
    德國軍官的姓名帶「馮」,還得追溯到普魯士時代的貴族軍人傳統! 於是在普魯士以及後來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姓名帶「馮」的人非常多,最為著名的便是鐵血宰相俾斯麥了,其全名為奧託·馮·俾斯麥,即Otto von Bismarck。還有大名鼎鼎的陸軍元帥兼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 小人物也要撬動世界,德國潛艇王牌弗裡茨·朱利葉斯·萊姆普
    U-30號潛艇 擊沉雅典尼亞號的兇手正是德國潛艇U-30號,這是一艘VIIA級中型潛艇,由弗裡茨·朱利葉斯·萊姆普(Fritz-Julius Lemp)中尉指揮。
  • 二戰納粹德國27位元帥,既是戰爭大師也是罪惡戰犯,結局如何?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共有27名元帥,其中帝國元帥1 名,陸軍元帥19 名,空軍元帥5 名,海軍元帥2 名。 費多爾·馮·博克納粹德國陸軍元帥其先後擔任第3集團軍司令、東線德軍總司令、B集團軍群司令,1945年因盟軍飛機的襲擊傷重不治。
  • 同濟醫院創始人埃裡希-寶隆的銅像揭幕儀式(圖)
    同濟醫院創始人埃裡希-寶隆的銅像揭幕儀式(圖)     昨日,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肝外科專家吳孟超在內的醫學專家和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一起,為該院的創始人、德國醫生埃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