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作文題,如能文思泉湧,當然求之不得,但很多情況下往往會是茫無頭緒,無從下筆。此時千萬不可亂了方寸,要知道「天無絕人之路」,以下四個方面教你搜集素材。
從時間的維度上去尋
沿著時間的維度,回溯歷史,往往能找到很恰當的材料,因為昨天的故事實在太多。用這個辦法去解決材料問題再好不過。
《寬容造就成功》一文中,回首中國五千年的悠悠歷史,從西漢初年的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到漢武帝,哪一個不是以寬容之心招納賢才,勵精圖治?否則怎麼會有西漢初年的強盛?又如唐初唐太宗善於納諫,並重用魏徵,如果沒有寬容之心又如何能聽取大臣的意見,如何能造就貞觀之治?就是用這個辦法解決材料問題的。
從空間的維度上去找
如果感到沒有材料可寫,如果找不到國內的就應該找國外的,東方找不到就去找西方,即從空間的維度上去搜索。下面的作文片段用的就是這個辦法。
反過來,也就不難理解成功的背後是巨大的付出。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事實上,巨大的成功需要的努力程度更是驚人的。李時珍走遍中華大地,磨破了千百雙草鞋才完成了《本草綱目》;馬克思深入調查各種社會現象潛心鑽研數十年,終於完成了《資本論》。
從邏輯的維度上去覓
世上任何事物之間都有聯繫,邏輯聯繫是其中最常見最密切的一種。因此,尋「果」可以求因,順著因之「藤」定能摘到果之「果」。
《「有容」才能成「大」》的作文片段尋著「有容」、「大」的果,去求材料之因,於是「七擒孟獲」,郭沫若改臺詞,孔子師萇弘、師襄、老聃等等材料都奔湧到了筆下。有了這樣的主幹材料,寫成文章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從心理的維度上去求
從心理的維度上去求材料,具體操作時往往是在找到一個基點之後,由此及彼地進行聯想。只要能為某一個中心服務,不必考慮它們有無時間、空間、邏輯的聯繫。具體寫作的時候,想到的先把它們寫下來,然後再甄別處理。
例如文章《欲成大事者當如海》,全文用「海的包容」、「海的的虛心」、「海的嚴謹」三個小標題,從心理的維度上找到能寬容他人錯誤的秦穆公,虛心聽取批評的唐太宗和前蘇聯因技術人員粗心導致「聯盟一號」的慘劇出現等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