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已經過去,但2020年度的期刊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 IF)還得等到6-7月,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期刊引證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上正式發布。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引文信息目前已經收錄在科睿唯安旗下的Web of Science,利用目前的數據能很大程度上提前估算半年後發布的《2020年SCI影響因子》。
據此,選取JCR Meteorology & Atmospheric Sciences 1-2區的期刊,再加上綜合類/地球科學類的9本頂刊(Nature, Science,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Science Bulletin, PNAS, Nature Geoscienc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計算出它們的即時影響因子(數據採集時間為2021.1.26),供參考——
Nature的地學刊物表現優秀,子刊NCC和NG穩健上漲,而新晉OA期刊npj Climate and Atmospheric Science尤為搶眼,升幅高達44%,漲到7.7。AMS旗艦刊物BAMS跌至7.0,JC跌至4.6,有口皆碑的JAS也有所下滑,這可能與疫情導致的出版延誤有關。相比之下,EF, GBC等AGU旗下的期刊則表現亮眼,尤其是JAMES從4.3一躍至6.1,可能與其深度學習相關的文章增多有關。ACP、AR、ESSD等老牌刊物也穩當增長,表現不俗。國產品牌AAS持續發力,已接近3.0大關。總體來說,65%的刊物的影響因子會超越往年。
附: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
IF=C/(M+N)
IF:某期刊2020年度的影響因子
M:該期刊2018年發表的總文章量(僅限於可被引文章,即article和review)
N:該期刊2019年發表的總文章量(僅限於可被引文章,即article和review)
C:該期刊2018和2019年兩年發表的文章在2020年被引用的總次數(不限制文章類型)
上表2020年IF預測值均由小編計算得到,所採用的計算方法和科睿唯安一致,並與「學之策」等平臺的計算結果進行了對比驗證。
今年6-7月正式發布的IF將比本文的計算結果略高,這是因為Web of Science的引文資料庫將在今年持續少量地更新——雖然作為「分母」的文章數基本不再變化,但作為「分子」的引文數據將因為持續的核實和收錄而有少量增加。
註:IF並不能完全反映一個期刊的真實水平,最終還是需要看期刊的整體影響力。另外,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們應該更注重學術工作的實際水平和實用性,多做有意義的工作,即使沒能發表在高影響因子的期刊上,也能得到業內的認可。
發布前根據很多前輩的意見做了修改,非常感謝!
如果仍有錯漏,還請大家多指正,感謝!
(小編微信號:-WING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