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e家-
陪你的第1950天
據說
大部分成年人都經歷過「腰痛」之苦
整天坐辦公室,腰酸腿痛
彎腰幹活,直不起身
最後,連廁所都蹲不下去
這時候怎麼辦?
其實很多人並不在意
畢竟誰還沒痛過不是
年輕人
如果你有這樣的思想
那很危險啊!
😦😦😦
對於經常久坐的上班族來說,腰酸疼痛是常事,很多人都不會太在意,但這一次,31歲的徐先生(化名)突如其來的劇烈腰部疼痛,卻讓他險些因此喪命。
當天晚上8點左右,徐先生正從客廳沙發起身準備吃晚飯。一站起身,他突然感到腰部有劇烈疼痛,一開始他以為只是坐太久了腰不舒服,想著站起來活動活動,休息一會兒就沒事。
但休息了之後,腰部的疼痛不僅沒有緩解,反而還越來越疼了,甚至有點噁心想吐,隨後,家人陪著徐先生到家附近醫院急診科,對症治療後腰沒那麼疼了,徐先生就回家了。
原以為這下就能安心睡覺了
沒想到這腰疼起來沒完沒了
那天晚上
徐先生的腰疼得讓他一夜沒睡
第二天一大早,徐先生再次來到家附近的醫院,做胸腹檢查才發現這次腰疼的「鍋」不在腰,而是瘤。
情況有多緊急?
就相當於體內有個「炸彈」自爆了
隨時都能危及生命
腹主動脈瘤破裂
於是
徐先生轉入深圳市人民醫院進行治療
經過緊急手術
徐先生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
目前恢復良好
醫生提醒,腰背出現劇烈疼痛,最最應當警惕腹主動脈夾層、腹主動脈瘤甚至破裂。
腹主動脈瘤破裂也會導致腰痛
所以,腰痛不容忽視
什麼是腹主動脈瘤呢?
我們先來給大家科普下
腹主動脈瘤聽著可怕,其實它本身是一種良性疾病,而非通常意義上的「腫瘤」。
病變的血管就像氣球一樣給吹起來了,到一定程度就會像氣球一樣破裂,引起大出血,如果沒有及時救治,24小時內的生存率小於50%。
因此
早期發現、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腹主動脈瘤的危險性不言而喻
下面這些我們一定要知道
腹主動脈瘤生長隱匿,大多數腹主動脈瘤患者在血管破裂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有的患者早期僅可以摸到腹部有一個跳動的包塊。
突發的、持續的劇烈疼痛,往往預示著動脈瘤即將破裂,甚至已經破裂。
當動脈瘤破裂時,患者會突然感覺:
① 腹部、腰背部劇烈疼痛,即使吃了止痛藥,也不能完全緩解疼痛;
② 噁心、嘔吐、血壓低、心率快,甚至暈厥等症狀。
這時候說明病情已經十分危急
必須到醫院急診手術
腹主動脈瘤主要發生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病率約為8.8%,建議老年人每年做一次腹主動脈彩超或CT。
但為什麼31歲的小徐也會中招呢?
醫生指出,作息不規律、酗煙、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正在讓這病逐漸年輕化,尤其是盯上壓力山大的中年人。
高血壓患者;
生活作息長期不規律;
酗煙、酗酒者;
有馬凡症候群等家族遺傳因素患者
腰痛、肩頸痛、肚子痛
……
生活中
人體許多部位都會遭到疼痛的侵襲
一些簡單的疼痛症狀
可能是身體給你發出的「求救信號」
如果忽視它們,嚴重時甚至會致命
短暫的胸痛像被一塊大石頭壓了一下,有時伴有莫名的恐懼。
可能疾病:
心絞痛或心梗。即使這種疼痛的持續時間很短,也需要立即就醫。心臟病發作在首次症狀出現3~4個小時內的死亡率高達50%。
如何解決:
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並結合患者自身情況,決定是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或是心臟搭橋手術。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腹部劇痛一般感覺是腸如刀絞、胃如針扎、肚子裡好像有子彈穿過等。
可能疾病:
胃腸穿孔、闌尾炎、胰腺炎或膽囊發炎。
如果疼痛位於右下腹,白細胞升高,那麼可能是闌尾炎;
如果疼痛位於上腹部,白細胞升高,可能是胃穿孔、膽囊炎引起的疼痛;
如果是胸骨下方疼痛,血液中的某些酶含量升高,那麼可能是胰腺炎在作怪。
如何解決:
這些器官一旦發生嚴重的感染可能會致命,所以要趕緊去看醫生。
持續的腳痛或小腿疼痛,休息、服用布洛芬和撲熱息痛等均無效。
可能疾病:
應力性骨折(骨裂)。如果平時運動過多強度過大,骨骼沒有機會癒合,久而久之就會出現。
如何解決:
在骨裂癒合前要停止所有運動。及時就醫,情況嚴重的需要打幾周石膏。
資料圖。來源:視覺中國
小腿出現的腫脹、壓痛和發熱感就好像是被慢火從裡到外烘烤一樣。
可能疾病:
深靜脈血栓。由於小腿靜脈被堵塞,所以會有疼痛和腫脹。
如何解決:
按摩揉搓會很糟糕,因為它可能會讓大的血液凝塊跑到肺裡,造成致命性後果。醫生會用藥物來溶解血栓,或是用介入或外科的方法取栓。
排尿疼痛專指排尿時出現的劇烈疼痛,尿液有時還帶有鐵鏽色。
可能疾病:
膀胱感染或膀胱癌。疼痛和血尿是膀胱癌的典型症狀,及早發現,治癒的可能性很高。
如何解決:
驗尿能排除細菌感染;如果是膀胱腫瘤,可以通過手術治療,或接受放療和化療。
腹股溝突然疼痛就好像腰部以下部位被人踢中了,有時伴腫脹感。
可能疾病:
睪丸扭轉或附睪炎。如果睪丸扭轉在4~6個小時內接受治療,通常可以挽救;12~24個小時後,有可能錯過治療時機。
如何解決:
泌尿外科醫生能夠熟練地通過外科手術解決睪丸扭轉。如果僅僅是附睪感染,服用抗生素就會起效。
來源:南方都市報、深圳大件事、部分內容綜合自深圳市人民醫院、深圳衛健委、生命時報等
編輯:月爾姑·玉蘇甫
製作:月爾姑·玉蘇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