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大學生就業難這個話題越來越火,不少「小白」面臨著畢業就失業的困境。
有數據顯示,從2014年起,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成波段下降趨勢,2018年已經降到91.5%。這樣看起來還挺高,但要知道的是,2018年我國有820萬高校畢業生,也就是說,當年有著70萬左右的畢業生無法就業。
不可否認,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強調穩就業,每年都有超過1300萬個新增崗位,這個數據對於每年新增的就業人數來說是較為匹配的,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呢?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了畢業生自己身上,他們的就業預期和實際能力不匹配。一位網友對此就深有感觸,她找工作四處碰壁,要麼是好點的企業看不上她,要麼是她看不上願意接納她的企業。
更直接點說,還是有的畢業生能力不夠。企業招聘員工,是想員工能直接地創造利潤,當畢業生不能把知識與實踐快速結合時,估計沒有企業會願意背這個鍋。
這一點,雲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盛軍就看得很透徹。最近,在拼多多直播間,他就向雲南農大的3萬名師生發起號召,鼓勵大家將所學的專業知識與網際網路新技術結合起來,通過直播幫助家鄉農民賣農貨。
盛校長打算和學生們同臺競技,為各自家鄉的農產品打call,表現優異的學子有學分獎勵。在這些高校學子走進田間地頭,鍛鍊自己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幫助農民增收。
有了這些農大學子的幫助,種地也成了一門技術活。農民何時育種、何時覆膜、每畝地施多少肥、作物成活率是多少等問題都有了科學依據。不僅能降低農業經營成本,還有利於農作物高產、高質。
而且,在這些大學生的帶領下,農產品有了直面拼多多上6億消費者的機會。比如以前雲南雪蓮果收購價只有5毛每斤,現在網上能賣8毛一斤,農民收入有了切切實實的提高。
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於高校畢業生來說,能把所學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才是人才,不能做到這點只能算是勞動力,一個普通的勞動力想要找到精英做的工作,難免會遇到不小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