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因為檢出有黃麴黴素能致癌?這不是2012年我就已經解釋過的問題嗎?」昨天,浙江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茶學博士王嶽飛在電話裡說。今年7月,方舟子發表了一篇「喝茶能防癌還是致癌」的文章中,以普洱茶為例說,「市場上的普洱茶普遍含有黃麴黴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還非常高。」因此喝普洱茶會對人體造成危害,「急性的傷害容易發現,慢性的傷害,例如致癌。」
王嶽飛昨天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這個問題其實在2012年炒得最火,文章中引用了廣州疾控中心研究人員抽查實驗方法和結果沒有問題,但它得出「普洱茶不安全」的結論是有問題的。
浙大茶博士
「這個老問題2012年我就解釋過」
王嶽飛清楚記得,2012年有人在網上爆出普洱茶致癌的信息,迅速成為一個熱點。該網文主要引用了廣州市檢驗檢疫局2010年發表的一篇名為《廣州某茶葉市場普洱茶中多種生物毒素汙染現狀調查》的文章: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員抽查了廣州市場上的70份普洱茶樣品,發現全都能檢測出黃麴黴素,其中有8份黃麴黴素的含量超出了中國穀物標準規定的黃麴黴素限值(5微克/千克),同時還查出了所有普洱茶樣品都含有伏馬毒素和嘔吐毒素。
黃麴黴素是黃麴黴、寄生麴黴等產生的代謝產物,人類接觸黃麴黴素的主要來源是汙染的食物。「當時我就曾在博客上連發了幾篇文章,解釋這個問題。」王嶽飛說:「首先,在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中,沒有黃麴黴素的產生。」黃麴黴素的生長條件中基礎物須有蛋白類、糖、脂肪為主的物質,普洱茶的生產過程中不含。
在後期儲藏過程中,如存儲不好,會有罕量黃麴黴素的產生,但不足以引起疾病或是致癌。「因為它含量非常低,低到什麼情況呢?」王嶽飛舉例說,我們吃的大米,國家允許的限量值標準是10微克/公斤;花生、玉米,20微克/公斤。廣州的數據監測出含有黃麴黴素的樣品中,絕大部分含量低於5微克,比大米、玉米和花生都要安全得多。「所以我們說它是罕量的,不會引起問題。況且目前沒有任何普洱茶致癌的明確證據。」
農大校長
將抽查1萬份老茶 用數據說話
對於方舟子的質疑,雲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微生物學會副理事長盛軍也發聲回應:「科研人員要用數據說話。我們將組織國內多個科研單位專家,在全國各個普洱茶重點存茶地區倉庫抽樣老茶1萬份,檢驗茶葉中到底有沒有黃麴黴素,兩個月後,以論文說話。」
「似乎每過幾年就有這類質疑普洱茶的聲音出來。」雲南省普洱茶協會副會長、普洱新華國茶有限公司總經理包忠華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有2007年養豬場發酵事件、2012年「普洱茶致癌論」。「當有這樣的聲音出現時,我們也認真思考,是我們自身的生產問題,還是某些人的博眼球之作。」
他說,規範的企業生產,都不會產生黃球黴菌,生產出的產品也都要送往國家普洱茶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進行檢測。當然,一個行業中難免有某些商家為了自身利益而導致在普洱茶生產過程中產品不合格的情況,「但不能因為個別情況而否定整個行業。」
記者走訪
普洱茶銷售未受影響
包忠華一方面擔心這樣的爭論會給普洱茶行業造成影響,另一方面也認為,這樣的爭論有助於讓人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普洱茶。
對於包忠華的擔心,記者走訪了昆明的部分茶店了解到,普洱茶銷售普遍沒有受到「致癌論」的影響。一家位於西昌路的品牌茶葉專賣店銷售人員介紹,近期並沒有聽說「致癌論」,也沒有聽到顧客談論,客流也沒有什麼明顯變化。「價格上的話公司也沒通知變動過,一直都是這個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