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歷高、工作穩定的年輕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條件很好,可為什麼找不到對象?在作者看來,「條件好」並不能和「輕鬆脫單」劃等號。嘗試培養自己多元化的思維和愛好,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就好。「你說我條件也不差,怎麼這麼多年來就找不到合適的對象?」
她大學畢業後進入一家還算不錯的公司,工作一直勤勤懇懇,長得也比較清秀,性格溫和,幾乎從沒跟人大聲說過話。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條件很好的姑娘,畢業5年來居然從沒談過戀愛!不少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高收入高學歷,長得也不差,但就是普遍單身,一直找不到心儀的另一半,每天過著「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的孤獨生活。在很多人眼中,「條件好」和「輕鬆脫單」之間是劃等號的。這個「條件」,大都指家世、工作、外貌、身材等等。這些確實可以提高被人喜歡的概率,但這只是「部分因素」,不能保證你輕鬆脫單。如果你空閒時間都待在家裡,不出去多認識異性,哪怕你條件再好,你可能也還是一個人;如果你沒怎麼和異性交流過,一遇到異性就緊張得不行,話都說不利索,那你條件再好,恐怕對方見到你也不感興趣。這樣的問題,不同人心中有不同答案,但那些拘泥於「我怎麼還沒有對象」的人,
可能只會用幾個非常狹隘的標準來定義別人——賺錢多的,就是比賺錢少的幸福;考上985的,就是比一般學校畢業的能幹;在大城市生活的,就是比在小城市生活的舒服……但就像在網上很火的教育博主「李永樂老師」,不少人都好奇,「這麼牛的人為什麼要去做高中老師?」在他們眼中,讀書好就應該升官發財,當個高中老師簡直屈才了。但他們一聽說李永樂老師一年能賺上百萬,又紛紛釋懷了,「我就說呢,這就講得通了」。
並不是生活在大城市就一定幸福,並不是賺錢多就一定快樂,也並不是自己眼中認為不錯的人就一定適合自己。因此,也並不是「我條件那麼好」,就能「脫單」。因為生活並不是一張只有唯一答案的答卷。哪怕你做對了所有事,也不一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既然要脫單那麼難,連提升自我都不一定有好結果,那我乾脆繼續單身算了,還能少費一點力氣。」這個觀點,出自心理諮詢師貝加的著作
《甜蜜戀愛課》一書中。在書中,貝加指出,人這一生,第一次親密關係是與父母的關係,但不少人在和父母的親密關係中,經受了各種心理創傷,被遺棄、被忽略、被苛責……都是家常便飯。這群人長大後,再次進入親密關係時,常常會表現得非常暴躁和情緒化。
其實,他們是在重複和父母的互動模式,會把童年時的創傷,投射在成年時的親密關係中,造成伴侶之間的各種矛盾。要想解決問題,就只能再次進入親密關係中,在親密關係中發現並治癒自己的創傷。很多人選擇不戀愛、不結婚,但他們只是在逃避內心的創傷,不面對不等於不存在,它只會像影子,一直伴隨左右。其實,在提升自我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事情是你可以好好努力的。
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因此總是羅列一大堆無關緊要的條件,如果對方不符合,就把對方剔除掉。
那些能夠順利走進親密關係的人,往往是活明白了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並願意為此忍受對方的其他缺點。世界上沒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並存。很多人總覺得,自己學歷不錯,賺錢也多,長得也不醜,單身簡直沒天理。但他們不知道——他們雖然很優秀,但在自己所處的環境裡,並不算特別。這年頭,特別是在大城市,這樣的人實在太多了,多到已經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你說你有什麼優勢?
所以,你要發展自己的比較優勢,也就是自己身上最突出的一個優勢,把它發揚光大,做出別人所沒有的亮點。你要讓自己變得稀缺起來,如果你和別人一樣,根本凸顯不出你的特別,異性的注意力也就沒辦法放在你身上了。如果你還沒遇見心儀的人,不要心急。你只管好好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來做決斷。
—THE END—
簡介:本文轉載自一個推薦好書的微信公眾號「書單」(ID:BookSelection):這裡有一群三觀正的讀書人,與你分享思考,推薦好書。
投稿·合作:yesi@cyol.com
(郵件後請附聯繫方式)
睡不著,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