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學習」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注意了……

2020-12-13 西寧婦聯

6月20日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

審議通過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點擊查看全文)

自2020年7月1日起實施

這部事關全體公職人員的法律

有哪些要點?

先來一起看看

權威解讀>>>

政務處分與處分是什麼關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目前對公職人員的懲戒,既有政務處分,又有處分,這兩者是什麼關係,如何適用?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國家法室主任童衛東。

據童衛東介紹,在監察法出臺前,我國對違法違紀的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懲戒稱為處分,依據是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

國有企業中由行政機關任命的人員違法違紀參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給予處分,其他管理人員按照企業規章制度給予懲戒。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後,監察機關統一行使監察權,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實現監察全覆蓋,監察法規定監察機關對違法的公職人員依法作出政務處分決定。

「這樣對公職人員來說,就存在政務處分和處分兩種懲戒制度,如何處理這二者的關係,是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制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童衛東說,草案曾規定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都可以作出政務處分決定,為了避免與現行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制度混淆,同時也與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與企業是勞動關係的性質相適應,法律後來作了調整,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懲戒沿用處分的稱謂。

童衛東表示,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中,政務處分和處分制度有分有合,並行不悖。

所謂「合」,一是在適用範圍上,實現公職人員全覆蓋。政務處分和處分覆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六類人員。二是違法情形上實現統一。任免機關、單位可以適用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的規定作出處分決定。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或者新的規定的,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都可以適用。三是種類和適用規則上實現統一。

所謂「分」,一是指名稱上,監察機關作出的懲戒稱為政務處分,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懲戒稱為處分。二是監察機關和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按照管理權限對違法的公職人員給予政務處分和處分,但是對公職人員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重複給予政務處分和處分,就是「一過不能兩罰」;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規定,監察機關發現公職人員任免機關、單位應當給予處分而未給予,或者給予的處分違法、不當的,應當及時提出監察建議。

「此外,政務處分和處分的程序、救濟制度也有不同。」童衛東說,監察機關作出政務處分,適用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的程序,任免機關、單位作出處分決定,適用公務員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以及《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規定的程序。在救濟制度上,公職人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政務處分決定不服,可以依法申請覆審、覆核,公職人員對任免機關、單位作出的處分決定不服,可以依法覆核、申訴。

——西寧市婦聯

相關焦點

  • 省紀委省監委: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都是監察對象
    《監察法》規定了六類監察對象,包括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等等。按照規定,不從事管理的普通醫生不是監察對象。怎麼界定「公職人員」,以及一名公職人員是否屬於監察對象?
  • 國家將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將試點工作在全國推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這段文字引述黨的十九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在部署「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時再次強調要「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 公職人員犯罪後會開除嗎?新法統一了處罰,但也要防被鑽空子
    (小塵4x/圖)2020年6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這部將於7月1日起生效的法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規定,公職人員犯罪被處罰後,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應開除。這有助於打擊公職人員犯罪,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這部法律也規定了極少數公職人員犯罪的情況,可以不開除,而是予以撤職處罰。
  • 以案明紀釋法|「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範圍辨析
    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了六類監察對象,涵蓋了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和有關人員。其中,前五類監察對象比較明確,但第六類「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在實踐認定中卻出現了一些爭議。如本案中提到的「輔警」身份如何認定,在不同案情下,得出的結論也不盡一致。筆者試從判斷標準,判斷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形進行簡要分析。
  • 在黨直接領導下,代表黨和國家對所有行使公權力...
    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法室副主任童衛東接受新京報採訪時曾解讀說,監察委員會不是行政機關,也不是司法機關,是行使國家監察職能的專責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監察權。新華社也曾發文解讀稱,監察委員會是實現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政治機關,不是行政機關、司法機關。
  • 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焦點透析(二)
    焦點二:政務處分對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  政務處分法明確: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  依據監察法的規定,公職人員的範圍包括: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 全面系統規範公職人員懲戒制度——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公職人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特殊重要位置。制定政務處分法,有利於強化對公職人員的全面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記者注意到,在監察法提出政務處分概念之前,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懲戒稱為「處分」,其依據是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
  • 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全面系統規範公職人員懲戒制度
    記者注意到,在監察法提出政務處分概念之前,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懲戒稱為「處分」,其依據是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 在黨紀處分覆蓋全體黨員的同時,「處分」卻未能覆蓋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懲戒的對象上還留有空白地帶。
  • ——解讀《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公職人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中堅力量,在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特殊重要位置。制定政務處分法,有利於強化對公職人員的全面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  記者注意到,在監察法提出政務處分概念之前,對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懲戒稱為「處分」,其依據是公務員法、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人員管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
  • 公職人員注意:政務處分法要來了!它和行政處分、黨紀處分的區別是...
    公職人員注意:政務處分法要來了! 在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草案提交審議前,於2018年4月施行的《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暫行規定》承擔了明確政務處分標準和規範的職責,是作出政務處分的重要依據。 此次制定一部針對公職人員的政務處分法,能夠有效彌補現行《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暫行規定》在具體處分人員時,需要根據公務員、事業編等身份「分類施策」的弊端。
  • 公職人員請注意!這些行為會被開除!
    第四十六號主席令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於2020年6月20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政務處分法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使政務處分匹配黨紀處分、銜接刑事處罰,構築起懲戒公職人員違法行為的嚴密法網。
  • 對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是個什麼樣
    監督對象覆蓋公職人員,監督力量整合,監督手段有強制性  監察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實現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全覆蓋。  浙江省麗水市紀委常委呂曉東認為,原來紀委系統管的是黨員,有部分國家公職人員監督不到,監察部門屬於政府內設機構,對一些不在公職隊伍內、但行使公權力的人員難以監管。改革後實現了全覆蓋,有效避免監察「盲區」存在。  「以村民委員會為例,過去並不在監察範圍之內,監察體制改革把村委會納入監察範圍,人大、政協、醫院、學校等人員都要納入。」
  •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出臺,生命力在於執行
    儘管如此,雖然其本身也規定了部分重要制度,但並未也無法詳盡規定所有制度內容,而需要制定配套法律法規。比如監察法規定,「政務處分」是監察機關對違法公職人員給予的懲戒。但在這個原則之外,公職人員哪些行為應當給予政務處分,給予什麼樣的政務處分,又該依照什麼樣的程序,監察法都未明確。
  •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專題黨課範文(含PPT課件模板)
    以下為正文內容,全文共7337字,因篇幅有限,僅展示大綱內容:一、《處分法》出臺的重大意義《處分法》是規範政務處分的重要法律,是建國以來對公職人員處分最詳細的規定。(一)強化對公職人員監督,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治吏。《處分法》出臺前,在黨紀處分覆蓋全體黨員的同時,「處分」卻未能覆蓋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督懲戒的對象上還留有空白地帶。(二)規範政務處分活動,提高監察工作法治水平。
  • 公職人員注意!這部重要法律即將施行 這些「紅線」不能碰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中,第二條不容易被注意,但相當重要:「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而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一般來說,被稱作監察對象。這也是這部法出臺的原因之一:在黨紀處分覆蓋全體黨員的同時,「處分」這個詞卻未能覆蓋所有行使公權力的人員,監督懲戒的對象上還存在「空白地帶」。
  • 「聚焦」公職人員注意!哪些是紅線?哪裡是底線?這些都將明確不能碰!
    《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草案)》公開徵求意見了!它管著誰?一個對公職人員有著重要影響的法律。直接涉及公職人員的職務、職級、級別、薪酬待遇等重要事項。為公職人員的行為劃清了底線。那麼,有哪些紅線不能碰,有啥重點要記牢?行為一:辦理涉及群眾事務時刁難群眾、吃拿卡要不行!
  • 看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自7月1日起公布施行。看了看。一、該部法律所指的處分對象是誰?從名稱可以看出來,主要是規範對公職人員的政務處分行為,這裡的公職人員不單指公務員,任何行使公權力的國家工作人員都屬於本法所指的公職人員,比如,村長、國企的行政領導、事業單位行使公權力的工作人員等等。是不是只要犯了錯誤的公職人員就可以依據此法進行處分呢?
  • 強化對公職人員的管理監督——公職人員政務處分法焦點透析
    焦點二:政務處分對象包括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  政務處分法明確:本法所稱公職人員,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人員。  依據監察法的規定,公職人員的範圍包括:公務員以及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的人員;法律、法規授權或者受國家機關依法委託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企業管理人員;公辦的教育、科研、文化、醫療衛生、體育等單位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中從事管理的人員;其他依法履行公職的人員。
  • 公職人員的隱私在法律上如何界定、公眾對他們的監督是否應該讓位...
    這主要是因為,多數國家的憲法都規定主權屬於人民,公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人民有權監督公權力的行使。公職人員的隱私與其職權很難切割,而其職權涉及到公共利益。既然公職人員有接受公眾監督的義務,那麼公職人員的隱私權必須實質性讓位於公眾的監督權。否則,公職人員將不端或者違法行為包裹在個人隱私之內,就可以逃避或者架空公眾的監督權。相對於公職人員的個人隱私權,顯然公眾的監督權更為重要。
  • 港澳代表談監察法草案: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創新
    港澳代表普遍認為,這將有助於推進反腐工作的規範化、法治化,是從中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出發,加強對公權力監督的重大改革創新。資料圖:劉藝良(右)與旁聽會議的人員交流。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對所有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  「這將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真正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施家倫對記者表示,從監察法草案修改稿來看,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成立將推進反腐工作更加規範化、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