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臺腔:他們又拿出「屈原不是中國人」的老梗了!

2020-12-13 海外網

資料圖:臺灣民眾端午賽龍舟

逢年過節蹭熱度,閒來無事作個妖,這對臺灣綠營來說已是常事。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他們先是炒作「端午節並非起源於中國」,要和日韓越等亞洲國家套近乎齊過節。他們鐵了心要「從大陸的全世界繞過」,卻發現撇不開紀念屈原與端午節的聯繫,只能釜底抽薪放大招——「屈原不是中國人」!

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就叫嚷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民進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同聲鼓譟:「屈原是楚獨分子,想要脫離周朝獨立」。論調荒誕不經,引來群「獨」競相唱和。

綠營拿屈原的老梗說事由來已久。幾乎一到端午節,網上就有一波「屈原不是中國人」的雜音冒出,這在蔡英文2016年上臺後表現得尤為明顯。多年前就有人在網上嚷嚷,蔡英文當局大搞「文化臺獨」,卻留著「中國假」,簡直是自己打臉。

隨即有綠營分子狡辯,「屈原是楚國人,紀念沒問題」。還有人妄稱,「屈原是楚獨分子,當年堅決反對『一秦原則,黃棘共識』,因為堅持楚國獨立悲憤而死,所以要紀念他。」高閔琳此番也大放厥詞,「『楚獨』二字是為相對於『一秦原則』,並對比『臺獨』和『一中原則』的趣味說法。」

玩梗玩到老祖宗頭上,還恬不知恥地胡說八道,綠營欲借古人的酒杯,澆今人的塊壘,卻只顯出自身的無知淺薄和愚蠢可笑。經年不變的老調重彈,更讓人看清綠營操弄「反中」政治的醜惡嘴臉。

臺灣前民意代表蔡正元嘲笑「臺獨分子」的歷史學識著實堪憂。楚國僅為戰國時期諸侯國,既非主權獨立國家,也不能稱為楚朝,更不能說屈原是「楚獨分子」,因為楚王從未想要推翻周天子和脫離周天下,愛國忠臣屈原憂心的是楚國會被秦國吞併。

廣大網民也不買綠營的昏帳。「楚獨」等狂言一出,就引來群嘲——中秋節時再來一波,「嫦娥是月球人,不是中國人」。「所以織田信長是尾張國人,不是日本人?」

想當初,大陸先民渡海赴臺,在寶島墾荒拓業,也將傳統民俗隨之播遷。臺灣傳承的端午習俗,數百年來始終與紀念屈原有關。民進黨當局為遂行「去中國化」無所不用其極,從歷史和文化記憶、傳統民俗信仰等方面力行切割,歪理邪說破綻百出,便索性耍起流氓來,用反智乖謬的言論屢屢刷存在,妄圖積非成是洗腦民眾。

就在高閔琳關於屈原的帖子下,另有《哈?端午節源頭來自越南》的「延伸閱讀」,稱「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是誤會,其實越南才是原始起源國」,該文發表在「小英教育基金會」網站,網站董事長是蔡英文本人。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當權者全方位動用文教資源搞「臺獨」,上下其手帶節奏糊弄民眾。綠營宵小隨之起舞,猛打「反中政治正確」牌,故作驚人之論,藉此為政治生涯添火續命。可機關算盡太聰明,出來作妖總要還,綠營對歷史文化造的孽,總有一日會反噬自身。(文/東籬舊友)

本文系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關注「港臺腔」微信公號,瀏覽更多臺港澳快訊與深度解讀。


責編:王法治、吳正丹

31823976,.港臺腔:他們又拿出「屈原不是中國人」的老梗了!,.2020-06-29 20:13:48,.204396,.王法治、吳正丹

相關焦點

  • 港臺腔:郭臺銘撤了,蔡英文急了
    蔡英文的民調之所以能觸底反彈,靠的不是改善兩岸關係,振興臺灣經濟的「正道」,而是靠抹黑競爭對手、刻意製造對立、吃香港「人血饅頭」等選舉「邪術」。這些行徑,固然能換來短期利好,單歸根到底,都是泡沫。郭退出後,若藍綠對決焦點轉移到政策比拼,才是戳到了蔡英文及民進黨當局的痛處。
  • 港臺腔:在香港搞「顏色革命」?休想!
    其中,港澳辦主任張曉明關於「顏色革命」的判斷尤為引人關注。「顏色革命」是一個分量極重的定性。2019年年初,全國公安廳局長會議要求始終堅持把防範政治風險置於首位,而防範抵禦「顏色革命」就是重點。過去這些年來發生在東歐和中東多國的一系列「顏色革命」,事實上都是謀取世界霸權的工具,絕非什麼帶去「民主」和「自由」的「革命」。
  • 港臺腔:臺灣人如何「搶頭香」
    來源:港臺腔編者按: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傳統佳節,也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歡慶的時刻。貼春聯、掃塵土、祭先祖......鼠年將至,臺灣的年味越來越濃。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臺灣人信佛崇道者眾,所以春節拜佛、敬神、祭祖都必不可缺。除夕一早,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清掃門面,生火爐,搬桌子,準備祭祖儀式。
  • 港臺腔:暴衝挑釁大陸 蔡英文太猖狂
    她近日接受英國媒體BBC採訪時聲稱,臺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中國侵略臺灣的代價將十分巨大」。這一暴衝式、赤裸裸的「臺獨」言論,引發島內輿論強烈憂慮和口誅筆伐。臺灣「大選」剛落幕的幾天內,島內一些觀察家還曾樂觀期待,大權在握的蔡英文可以抓住這個機會改善兩岸關係。
  • 港臺腔:標示「中國臺灣」就禁賣?有內味兒了
    來源:海外網據媒體報導,臺灣通訊傳播主管部門近日通過所謂「電信終端設備審驗辦法」的修改草案,規定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包裝、說明書、軟體和固件等,不得標示「中國臺灣」字樣,否則不予審驗通過,即使通過的,也撤銷證明不得銷售。
  • 港臺腔:童書都不放過,「臺獨」分子走火入魔
    他戴著口罩和防護面具,穿著嚴嚴實實的防護服,如果不是那雙笑起來彎彎的眼睛,我幾乎認不出他……」這段話來自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戰疫繪本《等爸爸回家》。繪本畫風活潑,宣傳抗疫正能量,深受海峽兩岸的家長和少年兒童喜愛。可就是這樣喜聞樂見的兒童讀物,卻讓島內「臺獨」分子如臨大敵,被他們硬說成是「統戰」「洗腦」。
  • 港臺腔:狂徒要補的,何止是歷史課
    就在內地多地舉行「九一八勿忘國恥」紀念儀式之際,狂徒在香港公然侮辱英烈,如此對歷史無知和泯滅人性的惡行,必遭受眾人唾棄。無恥卑劣的狂徒這次又露了怯,將「烈士」錯寫成「列士」,文化水平著實堪憂。他們恐怕全然不知英烈為抵抗侵略、保家衛國做出了怎樣的犧牲。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攻香港,英國殖民者隨即投降,香港進入日據時期。
  • 港臺腔:一說到釣魚島,蔡英文就啞巴了
    眾所周知,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領土。此次日本挑起的改名事件,是對我們領土主權的嚴重挑釁,也在兩岸引發強烈不滿。臺灣民眾要求當局對日本「硬起來」,但蔡英文日前卻在前呼後擁下拜廟、「掃貨」,聲稱「不談政治」。所謂「不談政治」,大抵是自欺欺人而已。一張伶俐嘴、兩滴鱷魚淚、三寸不爛舌、四顧唾沫飛,這是不少綠營政客的看家本領。
  • 蔡英文的「綿裡針」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 海外網
    過去,他們動輒罵大陸「鴨霸」,罵國民黨「賣臺」,火力十足;但這一個月來,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表現低調,少有正面對抗。這種風格突變,可視為民進黨的新招數,名為綿裡針。這幾個回合,給人什麼印象?對兩岸事務不熟或本來就支持綠營的人,可能會感覺大陸是個大漢,在步步緊逼,而民進黨是個弱女子,在委曲求全。若能給外界以如此印象,則民進黨的目的就達到了。雙方相爭,有「理」與「情」兩個層面,「理」決定了是非對錯,但「情」有時卻能決定誰勝誰負。
  • 港臺腔:禁小明,臺灣最醜的風景
    小明們說少也不算少,幾百位小明就牽扯幾百個家庭,他們分隔兩岸,小明見不到家人,通過網絡上課,看不清黑板,還被同學歧視:「你得武漢肺炎了嗎?」孩子何其無辜!孩子無法選擇自己的身份,那就是大人們選擇嫁娶什麼樣的人、到什麼地方過年,在指揮官這裡待遇是不一樣的,有些活該受苦,有些待如上賓。果然,3月份歐美疫情爆發,臺灣境外移入病例急增,在美國發了燒的、確診的,照樣上飛機回了臺灣,指揮官說「怎麼忍心拋棄他們?」與小明相比,這種差別待遇就是歧視,而歧視是臺灣所標榜的民主的硬傷。
  • 港臺腔:臺灣人來大陸唱首歌,竟「犯法」了?
    真是好笑」「連她們違反哪條法都還在想,先恐嚇再說」「明知於法無涉,製造恐怖效應」……臺灣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則稱,「有些人享受了我們的自由民主和健保資源,身為公眾人物,還跑到對岸去唱不適當的歌」。健保實在是個爛梗,臺灣藝人伊能靜因在一場直播中直言「我是中國人」,便遭綠媒厲聲威脅:以後「別來臺灣用健保」。拿這個來嚇唬人,真是一點格調都不講。
  • 港臺腔:臺灣過年為何愛「吃雞」?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臺北年貨大街。(孫立極/攝)臺北的「過年」預告是從「年菜」「年夜飯」的預訂廣告開始。可能應了「民以食為天」的古訓,儘管很多臺灣人抱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過年只是「吃飽睡、睡飽吃」,年夜飯仍然堪稱每家一年裡最隆重一餐。不僅要全家團圓,年夜飯還要有很多規矩:「一定有雞,因為『吃雞』閩南話發音是『起家』。」「一定要有魚,還不能吃完,因為年年有餘。」
  • 內地人越來越不喜歡臺灣腔,但楊佑寧的做法讓人欽佩
    語言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在中國內地,除了普通話,還有無數的小語種,幾乎每個地方說話口音都不同,外地人很難聽得清。對於經濟發達的地區來說,其他地方的所謂語言也就是方言,都是鳥語。放在娛樂圈來說,早年內地人很喜歡聽港臺腔,但現在呢,很多內地人對港臺腔都不感冒,認為說話方式很奇怪,中國臺灣省男藝人楊佑寧是怎麼做的呢?
  • 港臺腔:關閉淘寶臺灣,民進黨打壓陸資不擇手段
    他們這樣做既破壞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也傷害了臺灣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淘寶在臺灣的業務,不僅方便了千萬臺灣老百姓,更給當地的中小電商提供了進貨渠道和良性競爭機會,繁榮了臺灣電商業,提升了島內服務業水平和經濟活力。去年10月,淘寶臺灣在島內開站,當年「雙11」網頁總瀏覽人數就突破1000萬人次。
  • 港臺腔:現實版認賊作父!「臺鐵之父」竟成日本人?
    此前他們對課綱和教材下手,處心積慮要將孩子汙染扭曲成「天然獨」,如今連成年人也不放過——有島內記者發現,從小教科書說的「臺灣鐵路之父」是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最近卻莫名其妙變成了日本人長谷川謹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近來開幕,其臺灣鐵道建設簡介赫然將「臺灣鐵路之父」寫成日據時代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 龍舟並不是起源於屈原時代
    龍舟是中國龍文化的一種表現,含有神傳文化的思想。龍舟起源說端午節就不能不想起划龍舟。划龍舟是因為救屈原、悼屈原而來?傳說中,戰國後期,楚國郢都被秦國攻破,被流放中的屈原,眼見國家岌岌不保,他對國君的忠諫完全不被採納、他一腔熱忱完全無法效力……愛國的屈原抱著一片忠貞投身汨羅江,楚人紛紛劃舟去搜救。但其實,龍舟文化比這還早得多。
  • 「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民進黨昆蟲學議員胡言亂語,引島內群嘲
    端午節原本是彼此互祝安康的和樂日子,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卻借題發揮,瘋狂針對大陸,「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端午節起源於越南」……如此這般胡言亂語在島內引發群嘲,「感謝你讓我笑了」、「楚國人不是中國人難不成是韓國人?還是外太空人」。官方資料顯示,高閔琳畢業於臺大,本科專業是昆蟲學,研究生主修法學。
  • 港臺腔:香港,不能成為國家安全的法外之地
    由中央直接為香港製定一部「國安法」,這是2020年中國兩會及疫情中的世界政治體系的一件大事。作為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一部國安立法,引起了香港地區、臺灣地區、美國甚至更多西方國家的密切關注。美國甚至發出制裁威脅。這部法律引起的初期反應,充分證明了中央立法之精準、必要與正當。
  • 金晨新對象被扒穿高仿,武漢人說話港臺腔太做作
    不過很多網友覺得這男生的口音很奇怪,武漢人出國留學幾年怎麼回來就成港臺腔了?還有細心的網友發現,這個新對象疑似穿大牌高仿參加節目。正品在網上的標價將近一千八,並且沒有藍色款式,而仿品只賣239元。倒不是說穿仿品有什麼不對的,只不過陳一鳴給人的印象屬於「高富帥」的精英類型,突然被扒出來穿高仿,這反差確實有點大,就會讓大家覺得這個男生是不是有點虛榮。
  • 屈原祭(屈原故裡祭屈原)
    圖說/儀式前一般都會選擇屈原的後裔來吹響第一聲號角同時成為中國首個世界級的非遺項目。而屈原的故裡在湖北宜昌的秭歸,每到屈原祭日這裡的人民都會為他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已經形成這裡的傳統。圖說/屈原後裔在端午祭江前的進行祭品祭拜儀式圖說/屈原祭拜儀式前還包括對領頭的龍舟龍頭進行祭拜儀式圖說/屈原的後裔和民群在祭品前祭拜圖說/屈原故裡的樂手還會對祭品進行單獨的儀式圖說/屈原的後裔和秭歸群眾在祭品前祭拜圖說/ 祭奠儀式還包括表演形式的龍舟舞圖說/屈原後裔根據輩分大小,每家拿出祭品排隊走向屈原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