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獅》是繪本藝術家熊亮的作品,2005年獲中國時報「開卷」最佳童書。
熊亮是第一個在中國提出和推動繪本「紙上戲劇」概念的創作者,他的作品中大量吸收傳統文化和東方風韻的精髓。因此作品自成風格,富有故事性和舞臺感。
《小石獅》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繪本,其中巧用影視作品中的視聽語言,為我們獻上一部有趣的「動畫」作品。
今天,我們將從鏡頭角度、蒙太奇的運用、傳統元素的呈現以及聲效四個角度,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冊精彩繪本。
電影的攝影角度一般有三種:平視角度、仰視角度、俯視角度。不同的攝影角度,能夠反映出不同潛在隱喻。
繪本中以俯視的角度,凸顯小石獅的小,反襯它的歷史感、永恆感
當雪花如紛飛的羽毛般飛旋而下,你甚至在跨頁的滿滿當當中,聽見呼嘯的北方,聽見雪花撲簌簌的聲音。
小石獅子欣然舉頭望天,它小小的身子如同置身於江水漩渦的中心,又仿佛橫亙於歷史潮流中的石塊,任憑多大的衝刷擊打,都昂然而立。
它是時光的見證,也因此成了世情的寄託。它是最小的石獅子,也是最大的石獅子。
平視的角度,展示小石獅如朋友般的親切可愛,反映人們對它的喜愛之情
畫面中有大量的平視角度,小石獅都以正面示人,
或面容可掬,滿臉自豪,
或戴帽圍巾,喜氣洋洋,
或凝重肅然,與人同悲,
或眉目狡黠,與人相偎。
這些都體現出小石獅與人親密無間的關係。平視的角度讓小石獅雙目直面讀者,將臉上的表情直接傳達給讀者,向眾人傳達著情感,也激起讀者的聯想,與繪本中的人物有了情感的互動。
蒙太奇是通過相連鏡頭在形式或內容上相互對照、衝擊,從而產生單個鏡頭本身所不具有的豐富含義,以表達某種情緒或思想。其目的在於激發觀眾的聯想,啟迪觀眾的思考。
畫面中小石獅看向右側,接下來的畫面出現一個走向左側的小姑娘。人物相對,小姑娘在朦朧的月色中提著燈籠欣欣然而行。
兩組畫面連接在一起,凸顯小石獅對小鎮的守護,而小姑娘微揚的嘴角與小石獅的微笑仿佛冥冥之中的默契。一個牽掛著別人,一個因被牽掛而安心。
這組蒙太奇呈現出小石獅和小鎮中人們的情感,如此篤定踏實、安撫人心。
畫頁左側中,老爺爺俯身用整個身軀包裹住小石獅子,閉上眼睛與它緊緊貼在一起,他的的眼角掛著一滴淚水。
畫頁右側呈現老爺爺回憶中的場景:一個光著腳丫、穿著灰布棉襖、衣衫襤褸的孩子背對著我們放風箏。
這兩張畫面剪輯在一塊,猶如影視作品中的閃現,回憶中的畫面解釋了爺爺的淚水,而小石獅的表情,隱含悲愴,仿佛也在闡述著老人貧苦的童年。
《小石獅》以第一人稱視角敘述故事,猶如電影中的旁白。它用全知視角俯瞰眾生,陪伴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開篇,小石獅就以威武而帶喜色的面容迎接觀眾:
「我是小鎮的守護神。」開宗明義,並不斷強唯一性:「唯一的石獅子、唯一的守護神。」開篇用了一個全景,以小石獅佔據主要畫面,高大威武;
結尾處再次強調:「我是小鎮的石獅子。」是一個遠景,小石獅融入在成排的白牆瓦黛中,它的個頭不再高大,可它依然佔據著村子的入口,永遠地守護這裡的人們。
首尾呼應,突出小石獅作為小鎮主人公的自豪感與責任感。
小石獅是永恆的存在,它看盡了人世滄桑,生命輪轉,看過太發生過的離合,在它的心中沉澱了諸多情感。
當畫面中雞鴨牲畜、白髮垂髫在空中翻飛時,表現的正是小石獅歡欣的回憶,它歪著腦袋笑:
「我什麼都記得,記得鎮上所有的人,所有發生過的事。」
接下來的一幕,畫面左側的小石獅背對著讀者,畫面的右側是一個方向指示標,醒目地指向另一個方向,車馬都趕向指示標的方向,離小石獅越來越遠,只有一個汽車最後座的紅衣女孩轉過身來,朝小石獅張望。
離別與留戀、不舍與失落,畫面中的情感極富張力,旁白只有簡單的一句:
&頭條青雲「叫好又叫座」作品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