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與民間傳說、民風民俗雜談、粽子做法與種類初探

2020-12-10 大夫覺成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習俗、歷史、寓意、注意事項、粽子做法與種類

01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2008年1月1日被正式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正式確立了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法定地位,並全國放假一天,共度佳節。

02「端午節」名稱的由來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為「開端」、「初始」之意。「五月」:在農曆中為「午月」。「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幹」。「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被稱為「十二地支」。「幹支紀法」:在中國農曆中,十天幹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計數單位,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幹支紀法」,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午月」農曆以地支紀月,分別為:正月建寅起始,二月為卯,三月為辰,四月為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初五」:為「午日」。「五」又為陽數,在古代「五」與「午」相通,「初五」又稱為端五。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等等。端午」:「端午」一詞最早見於晉朝的《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03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傳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治下的一名臣子,主張聯齊抗秦,遭到某些貴族的強烈反對,屈原遭流放,期間屈原憂國憂民之心不改,寫下了《九歌》《離騷》《天問》等名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滅楚國,屈原於五月五日,寫下《懷沙》絕筆之後,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感於他的愛國拳拳之心,來到汨羅江邊,拿出飯糰、雄黃酒等祭祀用品,投入江中,憑弔屈原,以示紀念。後來又有傳說,屈原託夢,說是食物被蛟龍食去,自己吃不到,可將食物用粽葉或竹葉包之,蛟龍就無法搶食了。於是,發展成了現在的粽子。端午節紀念屈原,有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饑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宋蘇軾《屈原塔》2、紀念伍子胥

這種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甚廣。傳說在公元前770--前476年的春秋時期,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前484年)出生在楚國,後因父親及大哥被楚平王所殺,逃至吳國,並在公元前506年,帶領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報殺父殺兄之仇。後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押在吳國,臥薪嘗膽。吳王夫差急於攻打齊國,對勾踐掉以輕心,伍子胥勸吳王夫差暫緩攻齊,先殺勾踐,徹底平定越國,之後再攻齊。吳王不悅,賜一把寶劍,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自殺之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放置於東門之上,我要看著越國滅吳國。」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被越國所滅。後人為紀念伍子胥,包粽子、賽龍舟。3、紀念孝女曹娥

曹娥,東漢(公元23--220年)上虞人,14歲時,其父溺於江中,遍尋不見,17日後,也就是五月五日,曹娥投江尋父。據傳,5日後,抱著父親的屍體出江,傳為神話。

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道,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了曹娥廟,立曹娥碑,將所投的江命名為曹娥江,她的出生地命名為曹娥鎮。

04端午節的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不僅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現在已經發展成了傳統體育賽事,極具觀賞性,是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活動。

2、吃粽子

粽子,又稱為「角黍」、「筒粽」。是我國傳統飲食,承載了眾多文化元素。

今天,每年端午節前後,家家都要吃粽子,有些人是購買各種花樣翻新的粽子,大多數老人會自己包粽子,給子女及親朋送一些粽子,作為禮尚往來的禮物,一起品嘗美食,增進感情。

3、佩帶香囊

過端午節,小孩要佩帶香囊,不僅有趨吉闢邪之意,還有驅蚊避蟲之作用,還是點綴的上佳之物。

香囊內物一般由香料、硃砂、雄黃等填充,用絲布等物品縫製而成,外形各異,清香四溢,再用五色絲線綁紮、懸吊成吊墜,便於佩帶,外形可愛,討人喜歡。

4、懸掛艾葉菖蒲

在端午節期間,人們將艾草或菖蒲插於門眉,或者懸於堂中,亦或者製成艾人、艾虎、花環等形狀,作為佩飾進行佩戴,用以驅蟲闢邪,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習俗中的一種。

05粽子的發展史

東漢末年開始,人們逐漸用草木灰等拌水浸泡黍米,再用菰葉包裹黍米成立體四角形,煮熟後食用,成為最初的粽子雛形。晉代,出現了「益智粽」,就是用糯米添加中藥益智仁,而做成的粽子,還有添加肉、板慄等食材做成的粽子。粽子已經成了社交禮物。唐代,粽子更是出名,被日本記載為「大唐粽子」。用米「白瑩如玉」,外形為錐形或者菱形。宋朝,出現了「蜜餞粽」,即將果品等包入粽子。蘇東坡就曾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吃粽子已經成了很有文化氛圍的雅事。,粽子已經不用菰葉包裹,而是改為了箬葉,並出現了各種果仁、棗子、豆沙、肉類等品種。明、清時期:粽子包裹物已經改為蘆葦葉,添加料更加豐富多彩,特別是清朝時期,出現了「火腿粽子」。此時,粽子已經成為了吉祥的象徵,寓意繁多,並且一直延續至今。06粽子的寓意

1、驅趕蛟龍

據《初學記》記載,屈原曾託夢一位長沙人,說是食物都被蛟龍搶食了,可用艾葉包裹,五色絲線綁好即可避免。

於是,以後人們便用「菰葉裹黍」,做成「角黍」,逐漸沿襲成為現在的粽子模樣。

2、求子

因為「粽子」與「中子」「眾子」諧音,所以,民間有吃了「粽子」能生兒子,子孫興旺的傳說,所以,端午節吃粽子,也就有了吉祥的寓意。

3、金榜題名

因為「粽」和「中」諧音,古時,科舉考試一般都在秋天,為了能有一個好的功名,考生在端午節都要吃粽子,寓意「功名得中」。

4、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諧音,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

07端午節期間的注意事項:

1、粽子吃多了不易消化,所以,腸胃不好、糖尿病患者、體弱多病的老人及小孩均不宜多吃。

2、端午節要飲雄黃酒,但雄黃酒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不宜多飲。

3、端午節已經進入悶熱潮溼季節,要注意祛除溼氣。

4、端午節前後蚊蟲鼠蛇增多,要注意驅蟲闢邪,防止叮咬。

08粽子的做法

1、原料:糯米、葦葉或竹葉、馬蓮、果仁、棗子、肉類等食材。

2、做法:

1.將糯米淘淨,用涼水浸泡一夜,將糯米發好備用。

2.將馬蓮、果仁、棗子等想要包的食材洗淨、浸泡,備用。如需包肉粽子,要事先將肉餵料醃製,備用。

3.將蘆葦葉煮熟備用。

4.包裹成型。將糯米及備料按自己喜好,放入蘆葦葉之中,包成立體四邊形或者菱形的形狀,此處注意防止漏米,包好之後,用馬蓮絲綁紮好。

5.蒸煮。將包好的粽子,放入涼水鍋中,用旺火燒開,轉小火慢煮25-30分鐘即可熟透。

3、食用:將煮好的粽子,蘸糖或者按自己喜好配汁,即可享用美味了。

09粽子的種類

主要按餡料來區分。有棗子、紅豆沙、綠豆、八寶、果仁、冬菇、蛋黃、火腿、五花肉等眾多品種。

粽子外形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還有做成真空包裝,一年四季均可享用的品種,十分方便。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閱讀、點讚、收藏、關注、評論、轉發。

為什麼人口會加速向大城市流動?即使月薪6000也要去?原因有7點

冒名頂替上大學,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20年社保,是否也應取消?

國家允許擺地攤了,哪些物品可以地攤賣?選擇擺地攤的思路有10種

在殯葬時摔盆子有什麼用意?有什麼講究?殯葬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這些端午節的民風民俗、節慶美食,你都知道多少呢?
    端午節端午節:中華民族傳統且古老的節日之一,流傳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時至今日的端午節依然是民間非常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民間都會有非常隆重的節日慶典和各式各樣的節慶美食,不僅是慶祝端午節的一種方式,更是端午節民間風俗文化的一種傳承。
  •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介紹 端午節習俗盤點:賽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 並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
  • 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民間習俗
    在二十四節氣中「芒種」前後的節日,以端午節最為有名,端午節也是一年中的三大節之一,「端」是「初」的意思,所以農曆五月初五這天,被稱為「端五」後來又稱為「端午」「端陽」又因為月日重疊為五,也稱為重五。臺灣南部習慣稱為五月節。北部叫做五日節。
  • 端午節由來與傳說,那端午節有哪些活動?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 端午節民間習俗|民俗活動有哪些?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鞦韆,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等。"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為啥端午節要吃粽子?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今天是端午節,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以及有哪些習俗嗎?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與端午節相關的知識吧。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其最初為祛病防疫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
  • 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聽聽民俗專家怎麼說
    原標題: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賽龍舟?聽民俗專家解釋    「白白餈粽美,青青米果新。」5月30日,將迎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這個節日的「標配」。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
  • 端午節民間由來,南北方端午習俗端午節真正由來故事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是我國傳統民間文化,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那麼端午節是怎麼由來的,南北端午節不同的習俗是怎樣的讓我們一起揭曉吧!端午節歷史淵源端午節,上古時代百越舉行龍圖騰而來,龍作為古月人最忠誠的信仰,」上古時代人們定天之象、法地之儀,根據星象的運行軌跡和位置,將黃道和赤道附近的區域分作「二十八宿」,在東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象,即為「蒼龍七宿」。
  • 五月初五過端午,農村除了划龍舟吃粽子,民間還有哪些民俗文化?
    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節日,是一個古老的民俗文化節日,起源於上古時期祭龍活動,自從屈原憂國憂民主張沒有得到實現時投身汩羅江自盡以身殉國,才演變成為紀念屈原為主體的民俗文化節日。人們都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中國之大,端午節民間風俗,風情萬種,姿態萬千。
  • 今天端午節,正在吃粽子的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端午節的名字的由來也有不同的說法,簡單的舉幾個常見的例子: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文字內容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文字內容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簡介』關於端午節手抄報文字內容,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手抄報相關的信息,下面分享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故事50字 端午節傳統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吃什麼
    龍舟槳聲,艾葉已長,香囊寄思,粽子飄香。今年6月25日為端午節,想必老師也會布置手抄報,小編為小朋友們準備了端午節的手抄報的資料內容,一起來看看吧。端午節簡介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 幼兒園端午節優秀教案《粽子裡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歡歡喜喜過端午》
    --吃過粽子嗎?什麼味道的?(甜、鹹、豆沙、肉、蛋黃)小結:原來粽子裡面可以包各種各樣的餡兒,那你們知道什麼時候要吃粽子呢?  2、簡單講述粽子的來歷: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我們要吃粽子。
  •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端午節為什麼又稱粽子節  端午節又稱粽子節嗎?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就是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因此也有人稱端午節為粽子節。那麼粽子節是端午節的別稱嗎?其實粽子節並不是端午節正經名字,只是現在有部分人用粽子節代指端午節而已。
  • 端午節,那些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和習俗
    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划龍船是普遍習俗. 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主要是於颱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的祝神驅魔活動。崇武的賽龍舟、遊龍舟和「採蓮」習俗一樣,都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王之神威,避惡消災保一方平安。
  • 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20端午節是幾月幾日放假安排 由來來歷傳說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作為我們比較重要的傳統節日,許多人都知道是農曆五月初五,可是不是太清楚是公曆幾月幾日,幾天小編就分享下,順帶說說端午節的來歷由來,端午節的習俗等等。
  •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時間:2020-06-25 10:1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關於端午節的這些冷知識你造嗎?
  • 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 [5-7] 。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