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01年7月,存在40年的「總理衙門」宣告終結,走完了它短暫、卻坎坷的歷程。總理衙門是清廷為了應對日益複雜的洋人事務而專門設置,但是,1901年的中國,剛剛經歷了「庚子國難」、與西方列強籤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在這個緊要時期,作為與洋人交涉的重點單位,總理衙門本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卻為何黯然落幕呢?
一句話——被淘汰了!
誕生的背景總理衙門的全稱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在鹹豐帝的批准下,於1861年1月設立。1861年的外患,雖然讓清廷倍感壓力,但是,從總理衙門的規模和位置來看,並沒有引起朝廷太高的重視。說白了,就是一處宅子,是前大學士賽尚阿的府邸,而且也只有一半,東半部是最早的外語教學機構——京師同文館,西部才是總理衙門的辦公所在
總理衙門的設立是參考軍機處的整體構造,由一位親王總領,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人數並不多,有時7、8人,最多的時候也就是10餘人。總理衙門前後只有兩位總理大臣,一個是奕訢,任職28年;另一個是奕劻,在位12年。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為專職,由買辦化的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後分別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總理衙門在業務上的關係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總理衙門諮商,由總理衙門代奏朝廷。
總理衙門的設立,和當時的外部環境緊密相連。自從鴉片戰爭叩開大清國門之後,洋人開始大量湧入中國,由此引發的貿易、稅收、官文等諸多問題並沒有一個專門的機構進行處理。當時經辦這些事務的大多是那些督撫大員,但這些人不願染指洋務問題,常常互相推諉,使很多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西方迫切需要一個專業機構來作為和清廷「溝通」的橋梁。於是,在籤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後、西方軍隊撤離時,奕訢在「邀功」的奏摺中再次表達了設立專門洋務機構的請求:
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後,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
這次得到了鹹豐帝的批准。
總理衙門也曾發揮出一定的作用,比如英法聯軍撤退後的善後處理、外國使團的接見、海防問題的協商、乃至各種條約的修繕等,但這些都是在奕訢時期完成的,在奕訢受到打壓之後,總理衙門的職位和作用就大打折扣,到了奕劻時期,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太出彩的表現
那為什麼總理衙門又會被取締呢?這個原因有點複雜,咱們逐一分析:
其一:洋人的需求在那個主權已經名存實亡的年代,洋人的需求往往可以主導一切,總理衙門既是在洋人的需求下誕生,也是在洋人的需求下滅亡
總理衙門設立之初,參與其中的奕訢和文祥等人都是朝廷的實權人物,雖然沒有決策權,但是所提要求基本上會被朝廷恩準。這一時期,是總理衙門和洋人的「蜜月期」,雙方在各種問題上的分歧都能得到有效解決,可是奕訢被打壓後,總理衙門的影響力也開始急速衰退。英國公使對總理大臣文祥、沈桂芬等人十分不滿,其聲稱:
在中國做了7年駐京大臣,受盡文中堂慪氣,如今文中堂去世,又有沈中堂,辦事一樣路數,處處欺瞞哄騙
這是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中的記載,想來不會有錯。只不過,洋人的這種需求也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直到庚子年之後,洋人將這一要求明確寫入《辛丑條約》中,以條約的形式來要求清廷,迫於無奈,清廷才決定將總理衙門取締
其二:內部的紛亂嚴格來說,總理衙門從建立到取消,「亂」字始終充斥其中,只不過,在奕訢管理時相對規範,之後就逐漸「失控」了。
總理衙門並非專辦外交事務的機構,但是,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卻將一切和「洋」有關的事務全部統轄在它的「業務範圍」之內:
像海關稅務,這本來由戶部掌管,可後來戶部「僅司銷核而已」;
再看禮部,自從有了總理衙門,外國使節來華的一切事宜就不再歸禮部管轄,甚至租界約定等問題,也都歸屬總理衙門;
兵部呢?鴉片戰爭之後,海防成為重心,但是,大到武器、軍艦的採購,小到沿海兵力的調配,都成了總理衙門的事;
製造業本屬於工部,可是後來的船政、鐵政、乃至礦務等,都歸總理衙門管轄;
刑部就好嗎?想得美,刑部本來掌管法律,但是洋人只要牽涉到訴訟,往往會到總理衙門進行交涉,根本無視刑部的存在;
(不過我倒覺得刑部更樂於看到這個局面,畢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總理衙門的設立,本應以「外交」為主,可實際上,它幾乎快奪了「六部」的權,「外交」反而成了「兼職」,只屬於「業餘愛好」,這樣一來,精力過度分散,很難有所作為;同時,總理衙門的存在又破壞了正常的行政體系,使其在權力分配上和六部出現重疊和衝突,對朝廷政策的順利實施也構成了影響
其三:效率低下總理衙門設立之初雖然也大張旗鼓,但是,從人員配備上看,更像是一個過渡性、或者臨時性機構,因為很多大臣都是兼職。就像1898年刑部郎中沈端林在奏摺中所說:
上至總理大臣、下至章京,皆為兼職,以一人而任數事,一日之中,恆苦應接不暇
就像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都在總理衙門擔任要職一樣。他們本身就有很多事務要處理,如今再涉足總理衙門,分身乏力,所以,辦事拖沓、敷衍了事的作風也就不難理解;
另外一點,總理衙門是參照軍機處而設,所以,官僚色彩濃厚,名字再超前也改變不了封建官僚體制的本質。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回國後,在諷刺總理衙門官僚作風時說:
凡各國使臣到總理衙門,必具酒果,王大臣以次陪客同坐,一若以飲食為交涉要務也
而那些負責外交事務的大臣,遇事推諉的人比比皆是。當和外國使臣討論時「新臣望老臣、老臣望親王」,親王只要不發話,沒人敢發言,所以,雙方的討論會經常陷入眾人啞口無言的「斷帶」境地,為了緩解這種尷尬,「今日天氣不錯」就成為一句流行語,只要有人說出這句話,其他大臣會及時附和,將討論的主題又轉移到天氣上去。我甚至懷疑如今娛樂作品中「今天天氣不錯」這種打趣就是取材於總理衙門
其實,在當時不敢說話的官員又豈止總理衙門?封建體制的腐朽在總理衙門表露無遺,簡直成為西方人眼中的笑柄
其四:權利的分流從總理衙門的結構中我們可以看到,出於地域上的考慮,其下設南洋和北洋通商大臣處理各自區域的洋務,整體上說,他們應該是平等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洋因為李鴻章的得勢異軍突起,北洋成為處理洋務的核心所在。
英國一位外交官在回憶中聲稱:「北洋大臣李鴻章,甚至不想掩蓋他實際上是中國的外交大臣這一事實」!他還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樣管理下的總理衙門,只不過是李鴻章天津衙門的一個分支而已!
由地方大員掌控國家的外交權,最容易出現的局面就是當列強進一步索取利益時,往往會以其他地區為「犧牲品」,從而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看看後來的「東南互保」,就是最好的例證。這種形勢,雖然有時會有利於某個西方國家的利益,但是,卻不利於西方國家的整體外交,「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始終不會長久。
另外,總理衙門的權力從北京轉到李鴻章的北洋所在地天津,這也成為西方外交順利進行的一個障礙,畢竟駐華公使大多數還是聚攏在京城的。1897年,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出訪歐美五國時,國內的洋務處理幾近停滯,英國公使因此大發牢騷:堂堂首都,掌外交者竟在數百裡之外!
總理衙門的設立就是為了「以收外省之權」,可40年後回頭看的時候才發現,饒了一圈,又回來了,朝廷聚攏起來的外交權力再次分散到了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各國強烈要求朝廷改變這一現狀,「安處於京師,不再奔問於外省」。
由此可見,總理衙門從設立之後就爭議不斷,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沒有達到外交家們期望的效果,這也是它被取締的必然。
尾話在封建制度這個大前提下,任何機構、部門的設立,首先是要成為封建制度的「服務者」,「外交」是其次的考慮。總理衙門一方面要適應西方列強入侵後帶來的各種變化,另一方面還要力圖維持舊制、維護大清朝的尊嚴,因此,在職能、性質、以及具體操作中都會出現很強的複雜性和矛盾性,很難做到「魚與熊掌」的兼得,甚至會出現「顧此失彼」的被動局面。久而久之,就成了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所以,它的取締,也成為一種必然
總理衙門的設立,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在某種意義上,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在中國的一種推廣和蔓延。清政府如果過於推崇總理衙門,就必須對固有的政治體系和制度進行整改。可惜,後滿清時代的統治者依然堅守著脆弱的「大國」思想,斷不會做出「有違祖訓」的事來,從而錯過了與資本主義的並軌,但不能否認,他們也曾經為此做過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