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清晨,在自家樓房的樓頂上,吳惠森一家人正舉行著一場莊嚴的升國旗儀式。
晨曦照耀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吳惠森
為了保持國旗潔淨,每次升旗前吳惠森都要戴上手套。
吳惠森託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與家人一起走上樓頂舉行升旗儀式。
9月24日早上6點,國歌聲響起,在自家4層樓房的樓頂上,黃圃鎮65歲的吳惠森像往常一樣舉行了升旗儀式。這是他年輕時開貨船養成的習慣,至今已堅持數十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8月,吳惠森將原有的升旗臺改造升級,旗杆從原來的竹竿換成現在的不鏽鋼材質,高達六米,遠遠地就能望見。「現在我是升旗手,以後我要讓我的孫兒成為升旗手,這個儀式會在我們家一直堅持下去。」吳惠森說。
■帶領家人舉行升旗儀式
24日早上6點的黃圃鎮,東方晨曦初露,65歲的吳惠森已經洗漱完畢,穿戴整齊,並在三樓準備好了升旗所用物件——一對潔白的手套、一面鮮紅潔淨的國旗。
為了確保國旗乾淨整潔,吳惠森每次升旗前都會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地將國旗旗面卷好,隨後將國旗扛在肩上,帶著家人走上樓頂,準備進行升旗儀式。
大約六點十五分,東方天空已被染紅一片,朝陽即將升起。
吳惠森和家人在升旗臺前停住了腳步,他用升旗繩將國旗固定好,隨後一手持旗,一手抓繩,順著風向將國旗揚開。「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吳惠森家人「刷」地一下將右手舉起敬禮,他們一面唱著國歌,一面注視著國旗緩緩升起,十分莊嚴。
來參與升旗儀式的都是吳惠森的親屬,其中較為年幼的是吳惠森3歲的孫女吳子瀅和9歲的孫子吳子瀧。這兩位小朋友雖然年幼,但在爺爺舉行升旗儀式的時候表現得十分乖巧。
■「疍家仔」洗腳上岸過上好日子
每天早上六點將國旗升起,晚上六點再將國旗降下,堅持了幾十年的升降國旗儀式已經融入了吳惠森全家人的生活當中。
「當我們還在海上開船時就有這個習慣了。」吳惠森妻子盧鳳好告訴記者,對於丈夫的這個行為,她自然是全力支持的,「我們現在日子過得好,除了靠自己也要感謝國家的繁榮昌盛。」
原來,吳惠森14歲時開始跟隨父輩在海上開船運貨,是人們俗稱的「疍家仔」。那時他們在陸地上沒有固定住所,吃住都在船上解決,颱風刮來的時候只能躲在船艙裡瑟瑟發抖,期盼風雨早日停歇。靠著從父輩手裡繼承下來的一條貨船,吳惠森夫婦沒日沒夜地在珠三角地區走船運貨,賺辛苦錢。
吳惠森和妻子養育了三個孩子,三個孩子年歲不等,也曾跟隨他們在船上生活。海上風大浪大,船倒人翻的事情時有發生,「我們的大女兒就曾經掉下水裡兩三次,幸虧發現得及時,被救上來了。」盧鳳好回憶。
50歲時,吳惠森終於告別了水上生活,夫妻倆用打拼了大半輩子存下來的積蓄蓋了一棟4層的小樓房,除了第3層自住,其他樓層都用來出租,現在每個月除了能領到養老金,夫妻倆還有一筆租金收入。「孩子們受到了好教育,不用像我們一樣幹讓人擔驚受怕的活了。」吳惠森感嘆道。
■欲將升旗儀式代代傳承下去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吳惠森早早地盤算著該如何慶祝。當時,吳惠森在樓頂的升旗臺比較簡陋,升旗用的旗杆是竹的,也不太高,被風一吹就搖晃得厲害。
何不趁此機會將升旗臺改造升級一下?說幹就幹,吳惠森在網上購置好六米長的不鏽鋼旗杆,又買了一大包水泥、沙子、磚塊等材料。因為孩子們白天都要上班,吳惠森就決定親自來幹這件「體力活」。
8月14日,吳慧森在樓頂上選了一個面東的好位置,開始正式動工改造升旗臺。夫妻倆輪番上陣,頂著烈日忙活了整整一天終於將升旗臺搭建好。為了確保搭建好的升旗臺不易搖晃,吳惠森還在底部加了鋼架、螺絲。
8月15日,吳惠森第一次在新的升旗臺前舉行升旗儀式,他注視著鮮紅的國旗緩緩升起,在空中徐徐展開,心裡無比激動和喜悅。「我們家的這面紅旗,四面八方經過的人都能看見。」吳惠森自豪地說。
除了每天升降國旗,吳惠森還十分注重對國旗的保護,不讓國旗受到汙損、踐踏,旗舊了就換一面新的,舊的旗也不丟,而是妥善保管好。
對於自己的兩個孫兒,吳惠森從小就教育他們要愛國,他陪著孩子們成長,希望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以後從自己的手裡把棒接過去,將升旗儀式代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