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貧困老人每天升國旗堅持45年,從未間斷,背後原因讓人感動

2020-12-13 趣史微視頻

引言

國旗是每個國家一個非常重要的象徵,它神聖不可侵犯。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也是這樣。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都要對國旗保持尊敬,每當國歌響起,我們要舉行注目禮。而當國旗伴著初升的太陽緩緩上升時,每一個中國人內心都會充滿著驕傲與自豪。從一九四九年建國到現在,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無論颳風下雨也從未間斷過。升旗儀式所帶給人們的心靈震撼是無法代替的。西藏貧困老人,54年來堅持每天升收國旗,從未間斷。期間也有許多記者前去採訪這位老人,老人也願意為這些記者們講述背後的故事其原因,令人感動。

01

在西藏,有這麼一位貧苦老人,堅持升收國旗54年。她住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叫做邦村的小村莊中,她叫做次仁曲珍。這裡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經濟發展落後。出生於上個世紀的次仁曲珍更是體會過了新中國成立前破敗不堪,毫無希望的生活。極度缺乏物資的他們生活過得苦不堪言。自從新中國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西藏,當地百姓的生活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西藏解放以前,當地實行農奴制,每戶村民都必須每年為政府義務進行工作,運輸物資。但是身處喜馬拉雅山脈,並沒有修建好的路。所以每當人們為政府運輸物資的時候,都只能走鑲嵌在懸崖上的一根根木樁,不僅毫無安全措施,而且每人身上還頂著幾十斤的大包,因不小心失足跌落懸崖的人不在少數。次仁曲珍小時候經歷過多次這樣的事,在她幼小的心裡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02

起初,村民們不知道進駐西藏的解放軍來到這裡是什麼目的,不明白他們究竟想要幹什麼。只是以為,送走了農奴制,迎來了新制度。新制度也肯定就是服務的人不同而已。自己依舊過不上好日子。村民們等著解放軍們來命令他們幹活,可是等了很久,事情好像並不是村民們想的那樣。這些解放軍不僅沒有命令他們去幹活,反而經常幫助他們。這讓村民感到深深地溫暖,從來沒有人這麼照顧他們,幫他們修路。在西藏修路的難度可想而知,凍土層,嚴寒,還要注意保護當地生態環境。並且當時新中國成立並不久,修建技術也沒有現在這樣發達,這就導致了在藏地修建公路的士兵中,有87人永遠的留在了西藏。

這條路的修建,連接了當地百姓和外界,他們能夠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再也不用冒著生命危險去走那條嵌在懸崖上的木樁路了。這條路的修建,讓村民們漸漸的擺脫了貧困,生活越來越有盼頭。也正是這個時候,次仁曲珍心裡萌發出了以每天升國旗的方式來報答解放軍的想法。

03

當次仁曲珍每天伴著升起的太陽升國旗,伴著落下的太陽收國旗的時候,村民們開始用異樣的眼光看著她。認為這種行為根本沒必要,而且也堅信,次仁曲珍堅持不了多久。當次仁曲珍堅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村民們以為她是被妖魔附體,走火入魔了。她開始受到謠言的攻擊,不過她並沒有理會謠言,而是繼續堅持心中信仰,依舊伴著初升的太陽升起,伴著落下的太陽收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未停止過。

隨著時間的流逝,村裡的居民開始慢慢理解她,繼而慢慢敬佩她,她的行為感動了無數人。這位年邁的老人,堅持了54年。後來,有許多人聽了次仁曲珍的事跡都感動不已,都自發的前去邦村看望她,聽她講講以前解放軍是怎樣幫他們修路的,怎樣讓他們得到解放的,怎樣帶領他們過上好日子的。聽到這些故事的人都深受觸動。在次仁曲珍老年的時候,有許多愛國人士和她在一起,每天升收國旗。

結言:

2013年,次仁曲珍離開了這個世界。中國有句話叫做: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次仁曲珍雖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但她的精神永遠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次仁曲珍對當地乃至全國的青少年們上了一堂用一輩子總結出來的愛國教育課。當地的青少年們,也紛紛表示,要向次仁曲珍奶奶學習,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保持愛國精神,為建設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西藏解放》

《愛國精神教育》

相關焦點

  • 海安老人堅持每天升國旗,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感激之情和愛國情懷
    在海安有位74歲的老人,堅持每天升國旗,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感激之情和愛國情懷。這一堅持就是9年,9年裡他每天的堅持讓國旗在屋頂升起。那為什麼他要這麼做?老人說:「年輕的時候家中貧困,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自己的日子慢慢好了起來。」每個月他都會把換下一面國旗,換下的國旗他都會仔細疊好,收藏起來。
  • 23年裡 「國旗奶奶」每天讓五星紅旗在農家小院高高升起~讓國旗...
    國旗飄揚~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照進趙桂蘭家的小院,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伴著國歌聲冉冉升起,飄揚在小院上空,當夕陽西下,映著落日餘暉,五星紅旗徐徐降下。70歲的趙桂蘭老人用自己的執著和熱情,23年,8200多個清晨日夜,寒來暑往從未間斷,讓五星紅旗一直在農家小院高高升起。
  • 天安門升國旗不升到頂,升到28.3米就停下,背後原因國人應當知道
    很多老人臨終前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在天安門看一次升國旗,這是他們一生的信仰。很多老人在親眼看到天安門升國旗的時候都會激動得熱淚盈眶。現在到天安門看升國旗已經是到北京遊玩的時候,必須要看的一個流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不論是颳風下雨,每天在天安門前都會有一次莊嚴的升旗儀式。
  • 建德這個做法很贊,志願者給空巢老人送餐,365天從未間斷
    從物資採購到洗切烹飪,再到分裝配送到空巢老人家中,他們風雨無阻地奔波在愛心送餐路上,365天從未間斷。每天上午11點左右,送餐志願者陸續敲開困境老人的家門,給他們送上熱氣騰騰的飯菜。老人們總是激動地拉著志願者的手不停道謝。對於他們而言,除了可口的飯菜,還有志願者的陪伴和關心讓他們感動。
  • 【壯麗70年 · 奮鬥新時代——家國記憶】銘記黨恩 子承父業接力升...
    伴著初升的朝陽,他拉動繩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我上初中時,爸爸就開始每天升國旗。今年5月,爸爸去世了,我接了他老人家的班,每天升國旗。將來我老了,我的兒子會接著升國旗。」8月24日,庫爾班目光堅定地對記者說。  庫爾班是溫宿縣吐木秀克鎮欄杆村人,是28年如一日堅持升國旗的胡達拜地·依明老人的兒子。
  • 幾十年如一日,6旬老人每天升國旗
    9月24日清晨,在自家樓房的樓頂上,吳惠森一家人正舉行著一場莊嚴的升國旗儀式。這是他年輕時開貨船養成的習慣,至今已堅持數十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8月,吳惠森將原有的升旗臺改造升級,旗杆從原來的竹竿換成現在的不鏽鋼材質,高達六米,遠遠地就能望見。「現在我是升旗手,以後我要讓我的孫兒成為升旗手,這個儀式會在我們家一直堅持下去。」吳惠森說。
  • 亞運奪冠後他執著重升國旗 孫楊幾句onemoretime讓人折服
    2018年雅加達亞運會各大項目展開角逐,在昨晚的200米男子自由式比賽決賽中,孫楊以1分45秒43的成績奪得冠軍,終於圓夢自己的個人遊泳生涯的「金滿貫」。而在頒獎儀式上,在國旗即將升至旗杆頂部時發生意外,懸掛國旗的橫杆斷裂,國旗掉了。
  • 大學生堅持為貧困老人送愛心早餐 稱更加珍惜親情
    這個活動不僅僅是幫助人那麼簡單,也讓我們大學生更加地珍惜親情、學會感恩。」12日,江蘇大學學子張歡說。懷著讓學校周邊的貧困老人吃上一頓溫暖早餐的簡單夢想,包括張歡在內的江蘇大學17名大學生,每周四、周六早晨6:50,都會雷打不動地到學校第三食堂,領上幾份愛心早餐,或步行或騎車送至老人家中,他們的愛心舉動已經堅持了一年半。
  • 時隔70年,耄耋老人回母校升國旗慶國慶
    9月30日上午,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升旗儀式上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年已85歲的祝平少年時曾在學校求學,時隔70年回到母校,與比自己小七十多歲的校友們一起升國旗。老人他不僅深情回憶了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學校求學奮鬥的經歷,還在國旗下分享自己的奮鬥歷程,給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又特別的勵志課。
  • 民權縣偏遠鄉村小鎮幼兒園舉行聲勢浩大的幼兒升國旗儀式
    #商丘頭條# 老家河南商丘市民權縣偏遠鄉村小鎮幼兒園舉行聲勢浩大的幼兒升國旗儀式!莊周夢蝶故裡黃河故道民權縣莊子鎮中心幼兒園愛國主義他們在行動,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國主義精神,積極參加各項愛國主義活動,兩年來,他們從未間斷每周一的升國旗儀式,每一個流程潛移默化的教育孩子,祖國偉大、祖國強大、祝祖國昌盛、祖國富強!
  • ——各地舉行升國旗儀式歡度國慶
    10月1日,人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觀看升國旗儀式。新疆和田:國旗下展笑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呈忠金秋時節,新疆和田地區洛浦縣山普魯鎮博斯坦庫勒村的田間地頭麥黃棗紅,一派豐收景象。10月1日,迎著初升朝陽,180多位村民穿戴一新,聚集到村委會舉行升國旗儀式。「現在國家政策太好了,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一人就業全家不愁,看病有醫保,日子越過越好。」
  • 正能量:幼兒園園長每天給拾荒老人一頓飯,堅持兩年之久讓人感動
    在這座城市裡一個小小的幼兒園裡,園長每天都讓在食堂裡給孩子做飯的阿姨,把飯做得多一些,每天都會給一位在周圍流浪的一撿破爛為生的老人一份飯菜,讓這位老人不會挨餓,這讓網上很多的人都很感動。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說過一句話,「一直堅持做好事,真的很難」,但是在這個幼兒園裡的園長卻用事實在堅持做好事,一直到現在堅持了兩年了!
  • 2020年名校模擬高考作文:守護國旗,我的責任
    (60分)  ①萬眾矚目的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從1982年12月28日,武警天安門國旗班正式擔負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和國旗哨位守衛任務開始,一天不曾間斷。  ②「甘巴拉山,紅旗飄揚。長空衛士,戰歌嘹亮……」在海拔5374米的西藏甘巴拉山雷達站,父子兩代兵接力守護國旗。  ③在浙江遂昌縣,朱宗鶴老人把獨自一人的升旗儀式堅持了19年。
  • 措美縣頓久老人四十九年手縫國旗感黨恩:「我要堅持一輩子」
    原標題:措美縣頓久老人四十九年手縫國旗感黨恩:「我要堅持一輩子」   「每次在家門口,我總會抬頭看看掛在屋頂的國旗,感覺心裡特別舒暢。」措美縣哲古鎮卓德村71歲的頓久站在國旗下深情地說。   從1971年起,在每年的國慶、藏曆新年初一和重要節日,頓久都堅持在自家的屋頂懸掛親手縫製的國旗。如今,他已經縫製了100多面國旗。
  • 六旬農民的17載國旗情
    10月1日清晨,郭慶棟和老伴兒在自家的小院裡升起了國旗。 龐 博攝 □通訊員 龐博 記者 解麗達 10月1日,國慶節。清晨6時,廊坊市安次區調河頭鄉朱官屯村一戶農家院內,一面嶄新的五星紅旗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冉冉升起。
  • 湖南一山村小學只剩1名老師和7名學生 每周仍堅持升國旗
    2010年,範林喜不顧自己患有「雙聲帶溝、聲門閉合不全等聲帶疾病」的現狀,走上了三尺講臺,圓了自己的「教師夢」。在得知湖園裡教學點因缺教師,學校面臨關閉、十幾個孩子面臨失學的情況下,主動放棄了到到中心小學任教的機會,選擇了這個條件最為艱苦的教學點,擔任學前班、一年級和二年級,三個年級共14個孩子的教學工作。
  • 2018年元旦升國旗儀式 行舉刀禮的3人啥來頭?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儀仗隊和軍樂團首次執行天安門廣場升國旗任務。與此前相比,共有7大變化,其中新增3名分隊長下達「向國旗——敬禮」口令、行舉刀禮。看法新聞記者注意到,官方披露稱,上述3人分別是董世偉(陸軍分隊長)、李振(空軍分隊長)、郝衛堅(海軍分隊長),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刀客。其中,「陸刀」、「空刀」為90後,尤其是李振,入伍至今才3年,但憑藉著艱苦的訓練已經參加了莫斯科紅場閱兵、「9?3」抗戰勝利大閱兵等。
  • 每天有36人升國旗,為何只升到28.3米,應該要知道其中特殊意義
    升降國旗時,要立正脫帽行注目禮,升國旗一定要升至杆頂。但是在我國升國旗只升到28.3米。在國際交往中,形成了懸掛國旗的一些慣例,為各國家所公認。 在建築物上或在室外懸掛國旗,一般應日出升旗,日落降旗。升國旗為何要36人。
  • 【升國旗 訴心聲】少數民族及港澳臺研究生代表:為祖國貢獻自己的...
    新學期正式上課的第一天,清華大學在主樓前隆重舉行的2020-2021學年度升國旗儀式。儀式現場,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激昂的國歌齊唱動人心弦。站在寬闊的廣場上,和全校400餘位師生代表一起聆聽學校領導講話,感受朗誦《清晨,國旗從這裡升起》的澎湃力量,少數民族和港澳臺研究生代表們心中充滿了感慨,來自祖國的強大感召力在胸腔中沸騰。
  • 湖北省恩施軍分區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原標題:湖北省恩施軍分區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武陵山區腹地,是典型的老少邊窮地區,所轄8個縣市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全州絕對貧困人口92萬,且大多集中在高寒深山,脫貧攻堅難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