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學霸天資聰穎,生而知之,一點就通,多數學霸則是勤勤勉勉,不斷努力,才最終有所成就。
成為學霸,離不開科學有效的方法,其中以錯題本最佳。
許多人低估錯題本的重要性,以為只要把做錯的題目摘錄下來即可。其實不然,錯題本重在查漏補缺,糾正錯誤的思考過程,以及積累新的解題技巧。簡單摘抄反而落得下乘。
有位四年級的孩子,不知道如何求平行四邊形的邊長(已知平行四邊形的周長和其中一條邊的長度)。
經過分析,可知道這位孩子存在的兩個問題:一是對平行四邊形的求周長公式不熟練,二是沒能把三年級學的長方形知識與現在學到平行四邊形聯繫起來。既然知道原因,後續針對性找類似題目練習,孩子提升速度很快。
還有位孩子剛學乘法,以為2*3=5。通常我們會直接關注答案,告訴他應該是6才對,其實更應該關注他的思考過程:為何會把乘法與加法混淆。
錯題的一個作用在於糾偏,思路正確,後續才不會繼續做錯。回到錯題,我們應該幫他回歸概念,找到乘號與加號之間的聯繫,幫助孩子理解,2乘以3本質上是2個3相加,即2*3=3+3。
許多學生用了錯題本,只是沒掌握其中精髓是重做與反覆翻閱,以致於效果極差。單純把題目抄下來,只是第一步,如果沒有重做與反覆翻閱,再整潔好看的錯題本也只是繡花枕頭。
把題目抄下來,不要看答案,隔天再重做一遍。如果依舊做不出來,就再重做幾遍,直到記住為止。初學者別急著走捷徑,先得用苦功夫,把題目吃透。
反覆翻閱,不是走馬觀花,簡單翻一下就行,而是想辦法把錯題「從厚到薄」。一是吃透題目背後的知識點,知道考了什麼知識點,知識點是如何推導出來、該在什麼情況下應用、什麼情況不能用……;二是尋找聯繫,總結出題規律,把同類型的題目放到一起,共同攻破;三是對於經典例題,嘗試一題多解,用不同思路解答同一題目,以免思維僵化;四是刪減重複的題型,留下好題/難題/典型題。
古人有云溫故而知新,就是這個道理,不斷複習,發現新的知識。
整個流程大約是,第一天將錯題抄下來,第二天重做一遍,然後一周/半月/一個月後均翻閱及用不同解題思路重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