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生命: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堅守

2020-12-13 吉大新聞網

【本站記者 於姍姍報導】

「看,這是我以前做的玫瑰花樣式的花卷。我都給醫生和護士們拿來嘗了!」

「這是我畫給柴文剛醫生的畫像,還不錯吧!」

眼前這個與記者分享手機相冊照片的20歲花季少女名叫孫寧(化名),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皮膚白白的,一頭烏黑的秀髮紮成一個松松的馬尾辮,自然地垂在腦後,清秀可愛。孫寧生性活潑熱情,是周圍人的開心果。就在記者見到她之前的幾分鐘,她還特意跑到隔壁,向即將進手術室的小姐姐「傳授」 手術心得和康復經驗呢!看著她這股調皮好動的勁頭,任誰也不會將她與肝移植手術聯繫在一起。

承諾 還生命以斑斕的色彩

四個多月前,孫寧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孫寧是我們這手術年齡最小的,看她恢復得這麼好,我們都特別高興。」護士長於穎說。據她介紹,孫寧患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先天性銅代謝障礙,致使肝功能惡化。自高一時起,她就輾轉北京、上海多家醫院十餘次,錢沒少花,罪沒少遭,但她的健康卻每況愈下。手術前的她被肝部病痛折磨得面色青黑,脾氣暴躁。這種病不會立刻將人擊垮,而是慢慢地侵蝕人的神經。如果不做手術,孫寧仍能正常地生活兩至三年,但她將逐漸喪失生活能力,生活質量越來越糟,直至神經被完全侵害。

「去年年末,經過資料庫配比,正好遇到了適合孫寧的、質量非常好的供肝。」醫院副院長、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副主任呂國悅告訴記者,由於供肝緊張,配型難度大,能夠獲得適合的供肝的機率並不大。孫寧是幸運的。

備血備藥、術前檢查、移植手術、術後護理、術後複查……經過一系列複雜、精密的手術程序,在麻藥的作用下沉睡的孫寧告別了折磨她許久的病肝。提起手術之後的感受,孫寧並沒有太多關於痛苦的表述,她一直掛在嘴邊的是醫護人員的體貼和熱情,「照顧我的四個小大夫都可好玩兒了,國悅院長特別親切,沒事兒就過來問問我『感覺咋樣啊』!」這些溫馨的畫面在她的人生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後終於不用老往醫院跑了,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孫寧淺淺的笑容,溫暖而燦爛,閃爍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堅守 給生命以延續的力

2月24日,在孫寧複查的隔壁病房,記者見到了即將接受肝移植的女孩兒崔英(化名)。當時的她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面色蠟黃,虛弱不堪,但是眼睛卻很明亮,一看就是個懂事、要強、能幹的女孩子。崔英是長春某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去年考研衝刺階段,急性肝衰竭讓她的生命瀕臨枯萎。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搶救一周後,年過六旬的外公決定捐半個肝臟給外孫女,一家人遂轉到北京三○二醫院,準備進行活體肝移植手術,但未果,崔英只得在北京接受保守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逐漸惡化,命在旦夕,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每個人都掛念著崔英的安危。就在這時,一位黑龍江省的40歲男子病亡後家屬同意捐獻,經檢查、比對,按入院先後及病情輕重等原則,院裡研究決定,將這個肝源給崔英。

「有肝源了,孩子可以做肝移植了!」23日18時,呂國悅的一個電話,讓陷入悲痛中的崔英一家燃起了希望。當晚21時,一家人在北京120的緊急護送下,從北京到吉林連夜疾馳12小時,準備肝移植。

崔英的歸來,讓肝移植中心整個團隊進入了緊急備戰狀態。

無影燈、呼吸機、殺菌器、輸液管、穿著白衣服嚴肅而忙碌的身影……崔英的生命被肝移植中心的那些原本素不相識的醫護人員輕輕託起,迎著旭日,迎接曙光……當崔英再次睜開眼睛,感受著空氣進出鼻腔、肺裡,感受著手術刀口的隱隱疼痛,生命在延續,這就是一切努力的意義。

呵護 給恐懼以喘息的空間

「除了謝謝,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沒有他們,孩子就沒救了。」崔英的父親站在肝移植中心重症監護病房的門前,隔窗望著已經脫離危險的女兒,他略顯疲憊,眼圈微黑,輕聲地說著。「手術後這段時間,崔英恢復得不錯。我們暫時都不能進去陪她,多虧這裡的醫生護士們,又細心,又盡力,對她特別好。」

「崔英的意志很頑強,她術後情緒相對比較穩定,積極配合治療,只是晚上不敢睡覺。我們的護士們就每天陪她聊天,幫她消除恐懼。」護士長於穎說,「為了能幫助崔英減少疼痛,讓她精神放鬆,我們還會每天在病房裡播放一些輕音樂,為她營造適宜的休息環境。」

醫生孫曉東介紹,這種情況並不是特例,肝移植患者術後都會有比較強的恐懼心理,身體上的不適反應和一些藥物的作用還會使他們產生或多或少的幻覺。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比較激烈的反應,這給醫護人員帶來很多挑戰。為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肝移植中心還經常找醫院的心理衛生科專家會診,進行科學的藥物治療或心理疏導。

一個微笑、一句關懷、一點陪伴,肝移植中心的醫護人員用責任呵護著重生的希望,用真誠留住了大家的信任。起初,崔英的父母非常擔心,見到醫護人員就會問個不停,但是幾天下來,他們已經完全信任醫護人員了,對肝移植中心充滿了感激。

成就 在責任的重壓下更顯輝煌

2013年7月至記者發稿時止,像孫寧一樣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獨立完成DCD肝臟移植的肝病患者共有16例,無論從數量到質量上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尤其是遷徙新病房大樓後的5個月內共成功移植14例。16位手術的患者中,男性11人、女性5人,年齡最小者21歲,年齡最大者64歲。他們的原發疾病多種多樣,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細胞癌、肝炎後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肝豆狀核變性等。目前,所有患者術後均恢復良好,僅有一名患者因腦血管畸形致腦出血後死亡。無論是在醫院的,還是已經出院的患者,都與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醫護人員保持著聯繫,建立起一種超乎尋常的友誼。

「這幾天手術都排滿了,其他的手術都是定好的,不能更改,我們必須得對每一位患者及家人負責。」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主任王廣義介紹,肝移植手術極其複雜,為了讓供肝和受體都保持最佳狀態,所有的肝移植手術都是臨時加上的,而且平均每臺肝移植手術都要持續8個小時左右,醫生、護士必須在完成已經安排好的手術、護理任務的基礎上,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這個手術中來,這對耐力和體力都是一場考驗。

王廣義告訴記者,肝移植手術必須依託一支強大的團隊,需要各位醫生分工協作,各個處室給予支持,醫護人員全部到位。呂國悅在接受採訪時說:「每臺肝移植手術都是院內許多科室的一個聯動,經常要在患者沒有辦理住院的情況下事先準備很多東西,例如聯繫輸血科提前備血、藥劑科提前準備特殊藥品、病理科深夜準備快速病理,這些科室一聽到是肝移植的患者,都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別看患者做這一個手術,實際上院裡有100個人在為他服務。」

「肝移植手術是一把『雙刃劍』。很多患者術前都是長期經受病痛折磨,所以一旦肝移植成功,帶給我們醫護人員的就是巨大的成就感。」文質彬彬的呂國悅講話的語氣沉著、平緩,但是仍然能讓人感受到那份從心底噴薄而出的自豪。

「然而,與其他手術百分之零點幾的死亡率相比,肝移植手術太過複雜,死亡率高達4%,這是很多患者及家人都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落如號令,這一份對生命的承諾,成為了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全體醫護人員的神聖使命。也讓我們承受了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壓力。」呂國悅說。

起航 抒寫肝移植事業的新篇章

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2012年11月22日第二屆肝移植病友聯誼會順利召開,再到2013年成功地獨立完成十餘例肝移植手術的輝煌戰績,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團隊用紮實的業績、穩健的步伐,打破了吉林省肝移植事業長達近6年的沉默,轉變了「吉林省不能開展肝移植」的形象。這一路的歷程,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業內一批專家遠赴海外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後湧現一批精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王廣義、張學春教授就位列其中。

2002年,王廣義拿下省政府投入的100萬肝移植項目資金,正式開始了肝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同年12月,科室邀請外院專家,共同進行了吉林省首例肝移植,因受體術前狀態非常不理想,術後不久死亡,半年後,又做了我院第二例移植手術,這個患者經過了術後60餘天的艱難的恢復過程康復出院,至今仍健康存活,成為吉林省目前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

從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醫院調整科室結構,由器官移植中心進行了16例肝移植手術,不過全部是邀請的外院專家。2007年,衛生部進行了全國肝移植醫院資質認證,對肝移植進行了系統的管理,此後這項工作一直停滯。

直至2010年,衛生部試行推廣DCD器官捐獻工作,組織全國16個省市進行捐獻試點,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肝移植事業才重新開展,出現了轉機。

2011年年初,醫院成立了DCD(心臟死亡)辦公室。7月份,為儲備肝移植團隊人才,20餘名醫護人員赴上海進修。

「器官捐贈在國內是個新鮮事物,因為受到傳統風俗的影響,捐獻工作開展很難。」據呂國悅介紹,在國外實際上施行的是DBD(腦死亡)捐獻,專業的神經科醫生可以根據腦幹活動跡象消失做死亡判定。「這在國內是行不通的,只要有心跳,家屬就不會放棄,所以我們只能開展心臟死亡器官捐獻。」

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作為吉林省心臟死亡器官捐獻試點單位,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在技術不夠熟練,器械、設備缺乏的情況下,聯合外院專家,成功地完成了10例肝移植手術。

在此過程中,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團隊不斷地學習、實踐、成熟。2013年,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正式成立,肝移植事業穩步前行。由3名副教授、4名主治醫師、6名經治醫師及10餘名手術室護士共同組成的吉大一院肝移植團隊,克服著各種困難,頂著巨大的壓力,用一年多的時間逐步將DCD肝移植工作引上常規化軌道。以DCD捐獻工作為原點,完善機制,進修學習,籌備器械,開展宣傳,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3年7月,肝移植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至今已經成功完成16例,以後發之勢,直逼全國前列。

「我對這支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十分自信。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肝移植手術主要依賴於捐獻供體的數量。有30%至40%的患者是在等待中逝去的。醫院投入大量精力,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不斷地加大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支持肝移植事業,為生命賦予更加豐富的價值。」呂國悅說。

相關焦點

  • 第四屆全國肝癌中青年專家論壇暨第二屆長白山肝移植高峰論壇在...
    【消息來源:白求恩第一醫院】8月12日-13日,第四屆全國肝癌中青年專家論壇暨第二屆長白山肝移植高峰論壇在長春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抗癌協會、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肝臟外科醫師委員會主辦,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復旦大學肝癌研究所承辦。
  •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建兒童活體肝移植鏈式管理新模式及實踐
    我移植中心於2019年1月創建兒童活體肝移植鏈式管理模式,突出對於兒童移植管理的連續性、多科室協同合作的管理模式,建立相互關聯、相關監督、相關回訪的運行機制,消除科室間、科室內及出院隨訪期患兒信息交接、護理措施落實的「責任真空區」,以無形的鏈式,有形的措施,不同的專業共同保障護理安全。
  • 「醫生要有一顆獅子般的心,一雙巧婦的手」——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
    1月26日,大年初二,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第一批援武漢醫療隊34名重症醫護人員宣誓出徵,奔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2月21日,吉大一院第七批援武漢醫療隊到達武漢。不到1個月的時間裡,來自吉大一院30餘個科室的214名醫護人員穿上白袍、變身戰士,奮戰在戰疫一線。
  • 「光功能診療醫學化學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舉行
    8月27日上午,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舉行了「光功能診療醫學化學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吉林大學校長張希,研究生院、化學學院、白求恩第一醫院、超分子結構與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和教師代表等參加了揭牌儀式。
  •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傳承新時代白求恩精神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傳承新時代白求恩精神——記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獲得者、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院長華樹成 發布日期:2020-12-18
  • 一場特殊的生命接力 ——重醫附一院在疫情期間的堅守和逆行
    可就在10天前,他的生命還處於倒計時階段。3月12日,一場特殊的生命接力在重醫附一院拉開序幕,包括王斌在內的5條生命重獲新生,6名患者重見光明。在這背後,除了3名偉大的器官捐獻者,還有重醫附一院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堅守和逆行。首次完成多個大器官捐獻30歲的王斌很瘦,寬大的病號服套在身上顯得有些空。
  • 白求恩第一醫院舉辦首屆青年醫師英語演講比賽
    10月28日,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舉辦首屆青年醫師英語演講比賽,本次共有38個科室的193人報名參賽。比賽以提高青年醫師的英語水平,加強國際交流為目的,分為個人賽和團體賽兩種形式,由命題演講、抽題回答和專家提問三個環節組成。
  • ...醫院隆重舉行白求恩第一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
    吉林大學新民校區體育場上洋溢著熱烈而莊重的氣氛。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臨床醫學院成立大會暨2020年新生開學典禮在此隆重舉行。吉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白求恩醫學部學部長趙國慶,白求恩醫學部黨工委常務副書記屈英和,白求恩醫學部副學部長伊大海, 白求恩醫學部副學部長李瀅宇,學生工作部部長代磊,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與服務中心主任鍾新,團委書記齊曉亮以及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領導班子成員、部分教師代表和2020級全體本科生、2020級研究生參加大會。
  •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活體肝移植手術成功!
    天山網訊(記者康顥嚴報導)「父母給了我第一次生命,姐姐和醫務人員給了我第二次生命!」6月11日,37歲的努爾加那提 · 亞森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病房眼含熱淚說,她的體內,姐姐布結乃提 · 亞森的一半肝臟已成功移植存活。
  •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柳克祥教授團隊為世界心血管外科「最難...
    【消息來源:白求恩第二醫院】今年5月,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柳克祥教授團隊自主發明的第8個新手術法「A New Aortic Arch Inclusion Technique With Frozen Elephant Trunk for Type A AorticDissection(新穎的內覆式主動脈弓部置換手術法治療A型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程光惠被授予「2019人民好醫生」榮譽稱號
    【消息來源:白求恩第三醫院】12月1日,2019(第五屆)人民好醫生頒獎儀式在北京召開。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三醫院放療科程光惠主任被授予「2019人民好醫生」榮譽稱號。 程光惠主任被稱為「宮頸癌4D近距離放療的極致踐行者」,在她的帶領下,白求恩第三醫院放療科在國內率先實施了全麻狀態下、超聲引導的基於核磁影像的腔內聯合組織間插植4D近距離治療技術,推動了我國近距離放射治療和國際接軌的進程,為廣大患者帶來福音
  • 高考專業推薦: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的臨床醫學5+3高考有多難
    吉林大學的醫學源自當初兼併的白求恩醫科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則是原來衛生部直屬的十所醫學高校之一,所以,原來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在行業內一直比較優秀。白求恩醫科大學的前身是創建於1939年的晉察冀軍區白求恩衛生學校和第十八集團軍衛生學校。1948年,與北方大學醫學院合編為華北醫科大學。1949年,與天津陸軍總醫院合組為天津軍醫大學。1951年,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1958年轉歸吉林省,1959年,更名為吉林醫科大學。1978年,更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
  • 膽道閉鎖女童成功獲肝移植
    近日,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成功為一位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9個月大女童實施肝移植手術。據了解,此次接受肝移植手術的女孩童童(化名)來自吉林省樺甸市。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首席專家呂國悅說,童童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唯一的救治辦法是實施肝移植手術。
  • 上海中山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機器人肝移植手術
    原標題:《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成人-幼兒活體供肝移植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取得成功》今年31歲的80後媽媽小楊(化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大樓的移植病房忙來忙去,「丈夫在辦出院手續了,我給寶貝兒子樂樂
  • 「吉林大學2020年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啟動
    03 吉林大學派出多批醫療救治隊馳援武漢等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1月26日,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第二醫院、第三醫院首批能力強、經驗豐富的87名業務骨幹組成的吉林大學醫療隊,隨吉林省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出徵武漢,支援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
  • 「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11月1日,由中共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和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聯合黨支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主辦,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黨委承辦的「生命接力先鋒隊」暨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生命接力」公益救助行動啟動儀式,在武漢舉行。
  • 2020首屆中日友好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
    為推動器官移植與捐獻事業發展,促進交流學習,由中日友好醫院、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中國紅十字會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北京醫學獎勵基金會主辦2020首屆中日醫院器官捐獻與移植論壇暨生命接力先鋒隊走進中日醫院主題黨日活動於11月21日召開。
  • 78歲高齡患者換肝 華西醫院創國內肝移植最高齡記錄
    為她實施手術的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也創下了國內肝臟移植受者最高年齡的記錄。來自徐州的徐婆婆常年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償。兩月前因再次消化道出血、肝功能衰竭而導致生命垂危,輾轉北京、上海等到多家醫院求治,均被告知肝移植為唯一治療手段,但由於年齡過大、基礎疾病複雜,常年住院臥床,體質極差,多家移植中心評估後覺得手術風險極大,最終來到華西醫院救治。
  • 被宣告生命所剩無幾27歲肝移植女孩康復出院
    謝謝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2020年12月31日,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病房,曾因「肝豆狀核變性、藥物性肝衰竭」被宣告生命所剩無幾的27歲女孩小樊,身體各項指標逐步恢復正常,康復出院。10年前,小樊因嘔血被查出患有肝豆狀核變性,這是一種先天性疾病,需長期服藥治療。去年9月,小樊被診斷為藥物性肝衰竭,唯一的治療辦法是肝移植,遂入住山醫大一院肝臟移植中心。
  • ...大的兒童肝移植中心!空中轉運再升級,這家醫院也將有直升機停機坪
    5月1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泌尿外科臨床診療中心奠基。項目建成後,仁濟醫院將擁有目前上海規模居前的兒童肝移植病區和重症醫學(ICU)病區,還將擁有直升機停機坪和空中轉運綠色通道,大大有利於長三角地區急危重患者的空中轉運和緊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