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記者 於姍姍報導】
「看,這是我以前做的玫瑰花樣式的花卷。我都給醫生和護士們拿來嘗了!」
「這是我畫給柴文剛醫生的畫像,還不錯吧!」
眼前這個與記者分享手機相冊照片的20歲花季少女名叫孫寧(化名),眼睛大大的,睫毛長長的,皮膚白白的,一頭烏黑的秀髮紮成一個松松的馬尾辮,自然地垂在腦後,清秀可愛。孫寧生性活潑熱情,是周圍人的開心果。就在記者見到她之前的幾分鐘,她還特意跑到隔壁,向即將進手術室的小姐姐「傳授」 手術心得和康復經驗呢!看著她這股調皮好動的勁頭,任誰也不會將她與肝移植手術聯繫在一起。
承諾 還生命以斑斕的色彩
四個多月前,孫寧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接受了肝移植手術。
「孫寧是我們這手術年齡最小的,看她恢復得這麼好,我們都特別高興。」護士長於穎說。據她介紹,孫寧患的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先天性銅代謝障礙,致使肝功能惡化。自高一時起,她就輾轉北京、上海多家醫院十餘次,錢沒少花,罪沒少遭,但她的健康卻每況愈下。手術前的她被肝部病痛折磨得面色青黑,脾氣暴躁。這種病不會立刻將人擊垮,而是慢慢地侵蝕人的神經。如果不做手術,孫寧仍能正常地生活兩至三年,但她將逐漸喪失生活能力,生活質量越來越糟,直至神經被完全侵害。
「去年年末,經過資料庫配比,正好遇到了適合孫寧的、質量非常好的供肝。」醫院副院長、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副主任呂國悅告訴記者,由於供肝緊張,配型難度大,能夠獲得適合的供肝的機率並不大。孫寧是幸運的。
備血備藥、術前檢查、移植手術、術後護理、術後複查……經過一系列複雜、精密的手術程序,在麻藥的作用下沉睡的孫寧告別了折磨她許久的病肝。提起手術之後的感受,孫寧並沒有太多關於痛苦的表述,她一直掛在嘴邊的是醫護人員的體貼和熱情,「照顧我的四個小大夫都可好玩兒了,國悅院長特別親切,沒事兒就過來問問我『感覺咋樣啊』!」這些溫馨的畫面在她的人生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以後終於不用老往醫院跑了,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孫寧淺淺的笑容,溫暖而燦爛,閃爍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堅守 給生命以延續的力量
2月24日,在孫寧複查的隔壁病房,記者見到了即將接受肝移植的女孩兒崔英(化名)。當時的她安靜地躺在病床上,面色蠟黃,虛弱不堪,但是眼睛卻很明亮,一看就是個懂事、要強、能幹的女孩子。崔英是長春某大學的一名大四學生,去年考研衝刺階段,急性肝衰竭讓她的生命瀕臨枯萎。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搶救一周後,年過六旬的外公決定捐半個肝臟給外孫女,一家人遂轉到北京三○二醫院,準備進行活體肝移植手術,但未果,崔英只得在北京接受保守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逐漸惡化,命在旦夕,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每個人都掛念著崔英的安危。就在這時,一位黑龍江省的40歲男子病亡後家屬同意捐獻,經檢查、比對,按入院先後及病情輕重等原則,院裡研究決定,將這個肝源給崔英。
「有肝源了,孩子可以做肝移植了!」23日18時,呂國悅的一個電話,讓陷入悲痛中的崔英一家燃起了希望。當晚21時,一家人在北京120的緊急護送下,從北京到吉林連夜疾馳12小時,準備肝移植。
崔英的歸來,讓肝移植中心整個團隊進入了緊急備戰狀態。
無影燈、呼吸機、殺菌器、輸液管、穿著白衣服嚴肅而忙碌的身影……崔英的生命被肝移植中心的那些原本素不相識的醫護人員輕輕託起,迎著旭日,迎接曙光……當崔英再次睜開眼睛,感受著空氣進出鼻腔、肺裡,感受著手術刀口的隱隱疼痛,生命在延續,這就是一切努力的意義。
呵護 給恐懼以喘息的空間
「除了謝謝,不知道還能說些什麼,沒有他們,孩子就沒救了。」崔英的父親站在肝移植中心重症監護病房的門前,隔窗望著已經脫離危險的女兒,他略顯疲憊,眼圈微黑,輕聲地說著。「手術後這段時間,崔英恢復得不錯。我們暫時都不能進去陪她,多虧這裡的醫生護士們,又細心,又盡力,對她特別好。」
「崔英的意志很頑強,她術後情緒相對比較穩定,積極配合治療,只是晚上不敢睡覺。我們的護士們就每天陪她聊天,幫她消除恐懼。」護士長於穎說,「為了能幫助崔英減少疼痛,讓她精神放鬆,我們還會每天在病房裡播放一些輕音樂,為她營造適宜的休息環境。」
醫生孫曉東介紹,這種情況並不是特例,肝移植患者術後都會有比較強的恐懼心理,身體上的不適反應和一些藥物的作用還會使他們產生或多或少的幻覺。有的患者還會出現比較激烈的反應,這給醫護人員帶來很多挑戰。為了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肝移植中心還經常找醫院的心理衛生科專家會診,進行科學的藥物治療或心理疏導。
一個微笑、一句關懷、一點陪伴,肝移植中心的醫護人員用責任呵護著重生的希望,用真誠留住了大家的信任。起初,崔英的父母非常擔心,見到醫護人員就會問個不停,但是幾天下來,他們已經完全信任醫護人員了,對肝移植中心充滿了感激。
成就 在責任的重壓下更顯輝煌
2013年7月至記者發稿時止,像孫寧一樣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獨立完成DCD肝臟移植的肝病患者共有16例,無論從數量到質量上都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尤其是遷徙新病房大樓後的5個月內共成功移植14例。16位手術的患者中,男性11人、女性5人,年齡最小者21歲,年齡最大者64歲。他們的原發疾病多種多樣,包括肝功能衰竭、肝細胞癌、肝炎後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肝豆狀核變性等。目前,所有患者術後均恢復良好,僅有一名患者因腦血管畸形致腦出血後死亡。無論是在醫院的,還是已經出院的患者,都與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醫護人員保持著聯繫,建立起一種超乎尋常的友誼。
「這幾天手術都排滿了,其他的手術都是定好的,不能更改,我們必須得對每一位患者及家人負責。」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肝膽胰外科、吉林大學肝移植中心主任王廣義介紹,肝移植手術極其複雜,為了讓供肝和受體都保持最佳狀態,所有的肝移植手術都是臨時加上的,而且平均每臺肝移植手術都要持續8個小時左右,醫生、護士必須在完成已經安排好的手術、護理任務的基礎上,全神貫注地投入到這個手術中來,這對耐力和體力都是一場考驗。
王廣義告訴記者,肝移植手術必須依託一支強大的團隊,需要各位醫生分工協作,各個處室給予支持,醫護人員全部到位。呂國悅在接受採訪時說:「每臺肝移植手術都是院內許多科室的一個聯動,經常要在患者沒有辦理住院的情況下事先準備很多東西,例如聯繫輸血科提前備血、藥劑科提前準備特殊藥品、病理科深夜準備快速病理,這些科室一聽到是肝移植的患者,都毫不遲疑地答應了。別看患者做這一個手術,實際上院裡有100個人在為他服務。」
「肝移植手術是一把『雙刃劍』。很多患者術前都是長期經受病痛折磨,所以一旦肝移植成功,帶給我們醫護人員的就是巨大的成就感。」文質彬彬的呂國悅講話的語氣沉著、平緩,但是仍然能讓人感受到那份從心底噴薄而出的自豪。
「然而,與其他手術百分之零點幾的死亡率相比,肝移植手術太過複雜,死亡率高達4%,這是很多患者及家人都要認真考慮的問題。筆落如號令,這一份對生命的承諾,成為了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全體醫護人員的神聖使命。也讓我們承受了更大的責任和更多的壓力。」呂國悅說。
起航 抒寫肝移植事業的新篇章
從最初的一無所有,到2012年11月22日第二屆肝移植病友聯誼會順利召開,再到2013年成功地獨立完成十餘例肝移植手術的輝煌戰績,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團隊用紮實的業績、穩健的步伐,打破了吉林省肝移植事業長達近6年的沉默,轉變了「吉林省不能開展肝移植」的形象。這一路的歷程,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1998年,業內一批專家遠赴海外學習先進技術,回國後湧現一批精英,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王廣義、張學春教授就位列其中。
2002年,王廣義拿下省政府投入的100萬肝移植項目資金,正式開始了肝移植的前期準備工作。同年12月,科室邀請外院專家,共同進行了吉林省首例肝移植,因受體術前狀態非常不理想,術後不久死亡,半年後,又做了我院第二例移植手術,這個患者經過了術後60餘天的艱難的恢復過程康復出院,至今仍健康存活,成為吉林省目前存活時間最長的病例。
從2004年至2006年三年間,醫院調整科室結構,由器官移植中心進行了16例肝移植手術,不過全部是邀請的外院專家。2007年,衛生部進行了全國肝移植醫院資質認證,對肝移植進行了系統的管理,此後這項工作一直停滯。
直至2010年,衛生部試行推廣DCD器官捐獻工作,組織全國16個省市進行捐獻試點,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的肝移植事業才重新開展,出現了轉機。
2011年年初,醫院成立了DCD(心臟死亡)辦公室。7月份,為儲備肝移植團隊人才,20餘名醫護人員赴上海進修。
「器官捐贈在國內是個新鮮事物,因為受到傳統風俗的影響,捐獻工作開展很難。」據呂國悅介紹,在國外實際上施行的是DBD(腦死亡)捐獻,專業的神經科醫生可以根據腦幹活動跡象消失做死亡判定。「這在國內是行不通的,只要有心跳,家屬就不會放棄,所以我們只能開展心臟死亡器官捐獻。」
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作為吉林省心臟死亡器官捐獻試點單位,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在技術不夠熟練,器械、設備缺乏的情況下,聯合外院專家,成功地完成了10例肝移植手術。
在此過程中,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團隊不斷地學習、實踐、成熟。2013年,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正式成立,肝移植事業穩步前行。由3名副教授、4名主治醫師、6名經治醫師及10餘名手術室護士共同組成的吉大一院肝移植團隊,克服著各種困難,頂著巨大的壓力,用一年多的時間逐步將DCD肝移植工作引上常規化軌道。以DCD捐獻工作為原點,完善機制,進修學習,籌備器械,開展宣傳,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13年7月,肝移植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至今已經成功完成16例,以後發之勢,直逼全國前列。
「我對這支團隊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十分自信。在技術成熟的基礎上,肝移植手術主要依賴於捐獻供體的數量。有30%至40%的患者是在等待中逝去的。醫院投入大量精力,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不斷地加大宣傳,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支持肝移植事業,為生命賦予更加豐富的價值。」呂國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