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網訊(記者康顥嚴報導)「父母給了我第一次生命,姐姐和醫務人員給了我第二次生命!」6月11日,37歲的努爾加那提 · 亞森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病房眼含熱淚說,她的體內,姐姐布結乃提 · 亞森的一半肝臟已成功移植存活。這是西北首例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的活體肝移植。
來自喀什地區莎車縣的姐妹倆年齡相差兩歲,感情一直要好。兩年前,努爾加那提身體明顯「變黃」伴隨雙腿水腫,去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肝硬化晚期。原本在中學教書的她,因身體原因只得退下教學一線,為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她得活下去,她和家人寄希望於「肝移植」。
然而,申請器官捐獻的肝臟移植後,一年多的等待中,新疆肝源本就為數不多,且沒有與努爾加那提匹配的,剩下的出路,只有親人間的活體移植。「姐姐知道親人間可以移植,立即去烏魯木齊做了檢查,當時我又感動又難過,既為了能活下去而高興,又覺得虧待了姐姐。」努爾加那提說,病情嚴重時她全身水腫,而醫生的話和姐姐的決心給了她生的希望。
「臨床上常採取的是器官捐獻的供體,活體移植畢竟是從健康人身上切取部分肝臟,對捐獻者本身健康有影響,但這對姐妹感情真摯,我們也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她們。」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副主任李濤介紹說,活體移植技術要求高,對健康人的肝臟切除部分,多了會影響捐獻者自身健康,少了又不足以支撐移植病人恢復肝臟功能。近三周時間,在相關倫理委員會審批的同時,科室手術團隊與器官移植中心團隊也在反覆研討、模擬、確定手術方案。
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與器官移植中心團隊為姐妹倆手術。
5月28日10:30,努爾加那提被推進手術室,十餘名手術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一方面切除妹妹硬化變色的肝臟,一方面在捐獻者姐姐體內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切下53.9%的肝臟,重約610克,與模擬預計數據幾乎無偏差。動脈靜脈血管縫合連接、膽道系統完整連接,一切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妹妹自身的膽道已產生變異,在兩個指甲蓋大小的區域,要把變窄後直徑僅0.2毫米的膽道進行吻合,這項操作就進行了2個小時。
「肝臟分泌膽汁是輔助消化、保障胃腸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膽道就是輸送通道。原本很多手術採用膽道與腸道相連的方式操作相對簡單,但為了儘量減少術後併發症,我們採用膽道自身端吻合方式,操作難度較大。」李濤說,最終手術團隊在患者纖細的膽道內置入引流支架,幫助其自身功能恢復,歷經10多小時至晚上21時,活體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副主任醫師吐爾洪江 · 吐遜一同參與手術全過程,讓他倍感欣慰的是,由於對捐贈者姐姐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整個過程出血量非常少、損傷降至最低,術後第二天姐姐就能下床走動了。他介紹說,「微創手術創口僅10釐米長,是傳統手術的三分之一,患者恢復快、痛苦小、損傷少,我們想用最好的技術讓這對姐妹恢復健康。」
姐妹倆術後恢復良好,與各自的孩子及護理人員合影。
11日上午,姐妹倆把一面代表謝意的錦旗交到肝臟 · 腹腔鏡外科團隊手中,下周她們就可以一同出院回家,慢慢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據了解,微創活體供肝的肝臟移植技術是目前外科學界最具挑戰性的制高點。自2014年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順利開展我國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肝移植供肝切取手術以來,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在全國僅華西醫院等三家單位有13例報導。
新醫大一附院就此次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的活體肝移植手術,向中國科學院新疆科技查新諮詢中心進行委託查新,據6月8日出具的《科技查新報告》顯示該手術為西北首例。(圖由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