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活體肝移植手術成功!

2020-12-17 中國生物技術網

天山網訊(記者康顥嚴報導)「父母給了我第一次生命,姐姐和醫務人員給了我第二次生命!」6月11日,37歲的努爾加那提 · 亞森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病房眼含熱淚說,她的體內,姐姐布結乃提 · 亞森的一半肝臟已成功移植存活。這是西北首例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的活體肝移植。

來自喀什地區莎車縣的姐妹倆年齡相差兩歲,感情一直要好。兩年前,努爾加那提身體明顯「變黃」伴隨雙腿水腫,去當地醫院檢查,診斷為肝硬化晚期。原本在中學教書的她,因身體原因只得退下教學一線,為了兩個年幼的孩子,她得活下去,她和家人寄希望於「肝移植」。

然而,申請器官捐獻的肝臟移植後,一年多的等待中,新疆肝源本就為數不多,且沒有與努爾加那提匹配的,剩下的出路,只有親人間的活體移植。「姐姐知道親人間可以移植,立即去烏魯木齊做了檢查,當時我又感動又難過,既為了能活下去而高興,又覺得虧待了姐姐。」努爾加那提說,病情嚴重時她全身水腫,而醫生的話和姐姐的決心給了她生的希望。

「臨床上常採取的是器官捐獻的供體,活體移植畢竟是從健康人身上切取部分肝臟,對捐獻者本身健康有影響,但這對姐妹感情真摯,我們也願意盡最大努力幫助她們。」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副主任李濤介紹說,活體移植技術要求高,對健康人的肝臟切除部分,多了會影響捐獻者自身健康,少了又不足以支撐移植病人恢復肝臟功能。近三周時間,在相關倫理委員會審批的同時,科室手術團隊與器官移植中心團隊也在反覆研討、模擬、確定手術方案。

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與器官移植中心團隊為姐妹倆手術。

5月28日10:30,努爾加那提被推進手術室,十餘名手術團隊成員分工合作,一方面切除妹妹硬化變色的肝臟,一方面在捐獻者姐姐體內通過腹腔鏡微創手術,精準切下53.9%的肝臟,重約610克,與模擬預計數據幾乎無偏差。動脈靜脈血管縫合連接、膽道系統完整連接,一切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妹妹自身的膽道已產生變異,在兩個指甲蓋大小的區域,要把變窄後直徑僅0.2毫米的膽道進行吻合,這項操作就進行了2個小時。

「肝臟分泌膽汁是輔助消化、保障胃腸功能正常的必要條件,膽道就是輸送通道。原本很多手術採用膽道與腸道相連的方式操作相對簡單,但為了儘量減少術後併發症,我們採用膽道自身端吻合方式,操作難度較大。」李濤說,最終手術團隊在患者纖細的膽道內置入引流支架,幫助其自身功能恢復,歷經10多小時至晚上21時,活體移植手術順利完成。

新醫大一附院肝臟 · 腹腔鏡外科副主任醫師吐爾洪江 · 吐遜一同參與手術全過程,讓他倍感欣慰的是,由於對捐贈者姐姐採用腹腔鏡微創手術,整個過程出血量非常少、損傷降至最低,術後第二天姐姐就能下床走動了。他介紹說,「微創手術創口僅10釐米長,是傳統手術的三分之一,患者恢復快、痛苦小、損傷少,我們想用最好的技術讓這對姐妹恢復健康。」

姐妹倆術後恢復良好,與各自的孩子及護理人員合影。

11日上午,姐妹倆把一面代表謝意的錦旗交到肝臟 · 腹腔鏡外科團隊手中,下周她們就可以一同出院回家,慢慢回到正常生活軌道。

據了解,微創活體供肝的肝臟移植技術是目前外科學界最具挑戰性的制高點。自2014年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順利開展我國首例全腹腔鏡下活體肝移植供肝切取手術以來,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在全國僅華西醫院等三家單位有13例報導。

新醫大一附院就此次腹腔鏡右半肝供肝切取的活體肝移植手術,向中國科學院新疆科技查新諮詢中心進行委託查新,據6月8日出具的《科技查新報告》顯示該手術為西北首例。(圖由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提供)

相關焦點

  • 貴醫附院成功實施第四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
    手術中8月26日,記者從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了解到,22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海洋院長、左石副院長帶領的肝移植團隊聯合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團隊,成功在貴州完成了一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經過檢查,父親和孩子配型成功,可以捐肝,孩子爸爸決定將1/8重量的肝臟移植給兒子,為兒子延續生命。為此,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專家團隊和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團隊進行了充分的術前討論,制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 出生僅80天嬰兒活體肝移植成功
    仁濟醫院團隊打破低齡手術禁區出生僅80天嬰兒活體肝移植成功本報訊 (首席記者唐聞佳 通訊員袁蕙芸)昨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傳出消息,該院肝臟外科夏強團隊近日成功為出生僅80天的嬰兒進行活體肝移植手術
  • 上海中山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機器人肝移植手術
    原標題:《亞洲首例「機器人」輔助成人-幼兒活體供肝移植手術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取得成功》今年31歲的80後媽媽小楊(化名)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大樓的移植病房忙來忙去,「丈夫在辦出院手續了,我給寶貝兒子樂樂
  • 專家成功為80天大嬰兒活體肝移植
    專家成功為80天大嬰兒活體肝移植 2019-05-28 17:36:13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姜雨薇     夏強團隊為年僅80天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兒進行活體肝移植手術。
  •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迎來機器人時代
    中國西部地區首臺正式裝機Mako機器人THA手術!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迎來機器人時代!  中新網新疆新聞5月13日電(胡洋 劉雋)2020年5月13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曹力主任迎來一臺相對特殊的手術,史賽克MAKO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
  •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浪:加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 打造高...
    人民網南寧5月29日電(陳燕)5月29日,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李浪做客人民網「人民好醫生·八桂名醫」系列訪談演播室,介紹該院在拓展疑難複雜疾病診療新技術以及加快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打造高水平區域性醫療中心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 創新手術破解小兒肝移植難關
    肝移植手術複雜且艱難,尤其以小兒肝移植為甚。原因在於,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型變化大,匹配到合適大小的肝臟更難,減體積肝移植、親屬活體肝移植等新術式最初都是根據兒童肝移植的需求而發明的。為了挽救這些生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臟移植中心朱志軍團隊創新了多種手術術式,成功破解了小兒肝移植的種種技術難關。
  • 小兒肝移植:顯微鏡下的精雕細琢
    日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李海洋、副院長左石帶領的肝移植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團隊,成功在貴州完成了一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患兒是一名不到2歲的男孩,被診斷出丙酸血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目前肝移植是該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面恢復正常診療
    人民網烏魯木齊9月15日電(陳新輝)患者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後,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就可接受醫生的診療了,醫院在門診安排專人負責維持就診秩序,確保每個診室只有一名患者就診。烏魯木齊新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堅決貫徹執行自治區黨委關於疫情防控的決策部署,快速行動,全院3000餘名職工堅守工作崗位,持續為全疆的患者服務,為奪取疫情防控攻堅戰的勝利發揮了積極作用。9月2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面開診,目前接診患者數量逐步接近疫情前的狀況。
  • 福建首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成功
    福州新聞網4月18日訊(福州晚報見習記者 林雅 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夏雨晴)將一個肝劈離成兩部分,70%救了一個大人,剩下的30%救了一名孩子……近日,我省首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成功。  這種一肝救兩命的技術,難度高、風險大,卻是緩解肝源緊張的有效手段。
  •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建兒童活體肝移植鏈式管理新模式及實踐
    目前國內行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患兒的管理大多為單一的護理團隊內開展,患兒在上一個科室的病情變化、保護措施效果評價及高危防控等信息無法被下一個科室捕獲,導致患兒的圍術期護理管理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與幹預措施斷層,科室間及科室內缺乏患兒病情交接的有效監督手段,存在無人負責的「責任真空區」,是兒童肝移植管理的安全隱患。
  • 中國移動新疆公司助力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打造5G智慧醫療
    7月15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聯合中國移動新疆公司(以下簡稱新疆移動)、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率先在疆內開展首個5G智慧醫院的試點活動。5G導診機器人中存儲了醫院科室等全量信息,可以幫助患者及家屬快速確定就醫科室位置,並通過導診機器人提供的線路指示找到就診科室,緩解導診人員的壓力,同時也給患者帶來了優質的就醫體驗。
  • 南京醫科大學:承襲千年醫脈 續寫濟世明德
    80年前,南京醫科大學創始人之一的陳果夫用毛筆手書這段醫學條幅。「為博愛謀福利人群」的精神伴隨這所學校走過80載風雨徵程。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為救治傷員,南醫大創辦「江蘇省重傷後方醫院」,時任院長胡定安親赴戰區,不分晝夜地為軍民診治,並組織空襲救護隊和流動醫療隊。
  • 匹茲堡大學:活體肝移植相比死亡供體肝移植要好,包括三年生存率
    匹茲堡,2019年7月12日——根據匹茲堡大學(UPMC)託馬斯·e·斯塔茲爾移植研究所和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活體肝移植比死亡肝移植有很多優勢,包括患者三年存活率更高,成本更低。此外,等候名單上約有25%的人每年都在等待移植手術,而最終接受移植手術的人往往在等待名單上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導致移植時的健康狀況較差。醫學博士阿比納夫·胡馬爾(Abhinav Humar)說,「對等候名單上的病人來說,後果可能意味著生與死的不同,因為他們等待的時間越長,病情就越嚴重。
  • 機器人手術顯微鏡落戶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6月22日上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KINEVO900機器人手術顯微鏡開機儀式。「新利器」的加入,將更好造福患者、推動該院神經外科事業發展。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陳俊強,副院長何松青、李浪、鄭寶石,神經外科主任黃瑋主任醫師,以及神經外科、手術室、麻醉科、醫務部、護理部等相關醫務人員參加開機儀式。  陳俊強說,此次機器人手術顯微鏡的應用,是醫院以技術引領服務區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醫院堅持以提升醫療技術水平為根本,以攻克疑難危重症為己任,壘建了廣西醫學史上的一個個高地。
  •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11小時成功完成5例TIPS微創介入手術
    手術中  近日,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介入放射科兩支團隊僅用了11個小時,便成功完成5臺TIPS介入手術,為病人搭建起「生命的通道」。  五臺手術的病人為三男兩女,年紀最大為75歲,最年輕的是42歲。第一臺手術從早上8點30分開始,最後一臺手術結束時間是19點32分,總共歷時11小時,五條「生命的通道」搭建完成。其中,時間最短的一臺手術僅用時1小時零8分。
  •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來了個全能手術「特長生」
    廣西新聞網南寧5月15日訊(記者 李冠宏 通訊員 石鵬)5月15日上午,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開機儀式,並成功開展了首例「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手術,標誌著該院骨科邁入了智能化、精準化時代。
  • 接力生命: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堅守
    在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膽胰內科搶救一周後,年過六旬的外公決定捐半個肝臟給外孫女,一家人遂轉到北京三○二醫院,準備進行活體肝移植手術,但未果,崔英只得在北京接受保守治療,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病情逐漸惡化,命在旦夕,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肝移植中心的每個人都掛念著崔英的安危。
  • 母親割肝救子,高難度肝移植手術成功救治6月齡嬰兒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燕紅通訊員 周晉安圖/受訪者提供今天,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嶺南醫院肝移植病區,6個多月的小文文(化名)露出從未有過的燦爛笑容,一掃家人數月來壓抑無比的壞心情。不久前,這個小生命在中山三院肝移植團隊的精心救治下,接受了媽媽捐獻左外葉的活體肝移植,被專家們從死神手中奪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