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手術破解小兒肝移植難關

2020-12-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肝移植手術複雜且艱難,尤其以小兒肝移植為甚。原因在於,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型變化大,匹配到合適大小的肝臟更難,減體積肝移植、親屬活體肝移植等新術式最初都是根據兒童肝移植的需求而發明的。

為了挽救這些生命,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肝臟移植中心朱志軍團隊創新了多種手術術式,成功破解了小兒肝移植的種種技術難關。

案例

2018年,友誼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相繼接診了兩個男孩。8歲的小航和19歲的小勇(化名)分別患有兩種罕見的遺傳代謝性疾病。患有高蛋氨酸血症的小航需要長期服用特殊食物,頭MRI檢查提示腦白質損傷,如果進一步發展可能出現智力減退及神經系統損害。而同時患有OTCD(鳥氨酸氨甲醯基轉移酶)和HHH綜合症(高鳥氨酸血症-高氨血症-高同型瓜氨酸尿症)的小勇反覆發作肝性腦病,即使嚴格限制蛋白飲食,也已經出現了腦萎縮等嚴重的神經系統損害。

創新

互換患者部分肝臟

對於兩個孩子來說,肝移植手術迫在眉睫!如何保全兩個家庭的幸福?友誼醫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軍教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兩種代謝性疾病雖然均可導致神經系統損傷,但是在不同通路,並且沒有交叉,兩人血型相同,體型接近,肝臟形態差別不大,理論上完全有可能通過互換兩人的部分肝臟進行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來實現肝臟功能的完善。

很快,這一想法得到了患者家屬的認可。進行充分準備後,朱志軍決定為兩個男孩互換左半肝來完成肝移植手術。

這一臺史無前例的肝移植手術,不僅理論超前,在外科技術上更是要求極高。通過數字影像技術,朱志軍帶領團隊構建了肝臟三維透視圖像,精確計算了移植肝臟的大小以及兩個肝臟上的每一條血管和膽管,確保手術萬無一失。

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準備後,2018年12月29日,歷經9個多小時的手術,朱志軍肝移植團隊順利完成了兩臺肝移植手術,實現了一次不需要器官捐獻的器官移植手術。這也是世界上首例兩人互換部分肝臟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

2019年12月,朱志軍第二次成功實施交叉輔助多米諾肝移植手術,又為兩個12歲、分別患有瓜氨酸血症和克裡格勒-納賈爾症候群(又稱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黃疸)的男孩,成功互換了右半肝。

案例

一位父親要給患有膽道閉鎖的女兒捐獻肝臟。可在術前評估時,醫生發現,這位大塊頭的父親身高183釐米、體重90公斤,他的左外葉肝臟重量及前後徑過大。這個肝臟,對於當時僅10個月大、體重8公斤的女兒來說,太大了。

對兒童肝移植患者來說,要找到一個大小合適的肝臟非常不容易。「我們要確保拿到的供肝,體積不僅上下左右要變小,厚度也要變薄,因為手術中,如果父親捐的肝臟太厚,孩子的肚子是關不上的。稍有不慎,移植肝臟還可能會壓迫患兒體內血管,從而引起大肝症候群甚至導致死亡。於是,我們決定行解剖性單段移植,只取下供者體內有血運且大小合適的一小部分肝臟。」

手術中,只需在父親的肚皮上打幾個孔進行操作,使用腹腔鏡小心翼翼地從父親體內獲取解剖性第二段肝臟,並成功移植到幼小的女兒體內。

移植完監測顯示,女兒的血流通暢,手術很成功。

創新

腹腔鏡微創取肝

在國內,多數有資質開展肝移植手術的醫院主要開展的是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的移植手術,當遇到一些危重病人需要緊急手術時,只能夠聽天由命。而北京友誼醫院早已跨出了更遠的一步——熟練開展各類親屬間的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作為醫生,在面對親屬捐獻的器官手術時,我們一直努力的方向是:保護供者安全,儘可能地減小這類手術帶來的創傷和風險,把手術變得越來越小。」朱志軍說。

從2019年下半年開始,北京友誼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將腹腔鏡微創取肝的技術作為活體肝移植供者的常規手術方法。目前已經開展了全腹腔鏡下的右半肝獲取、左半肝獲取以及左外葉獲取,並在2019年12月18日成功完成了國內首例採用腹腔鏡供肝獲取的單段肝移植手術。

「未來,在兒童肝移植手術中,尤其當患者是小體積嬰兒時,如果患兒本身需要的肝不多,而父母的供肝體積又相對偏大,都可以採取腹腔鏡供肝獲取的單段肝移植手術。」朱志軍說,「相信這種損傷較小的全新手術術式,將大大降低供者的心理負擔,提升捐獻意願。」

案例

2017年6月27日中午,已經昏迷兩天的少女小艾被救護車送至北京友誼醫院重症醫學科病房。這個年輕的女孩因急性暴發性肝衰竭引起肝昏迷,生還希望很渺茫。肝移植中心主任朱志軍決定爭取一切機會,盡最大努力為小艾進行肝移植手術。當天下午4點,隨著小艾父親首先被推進手術室,一場親體肝移植手術拉開序幕……28日凌晨6點,歷經14個小時的急診活體肝移植手術終於順利結束,小艾被推回重症醫學科。術後第6天,這個美麗的姑娘終於脫離了呼吸機支持,轉危為安。

創新

進行輔助性肝移植

事實上,國內的兒童青少年急性、亞急性肝衰竭病例非常少。

「這恰恰是因為基層診斷能力較弱,很多孩子發病、昏迷後,往往還沒弄清楚病因,就過世了。」朱志軍說,兒童青少年急性肝衰竭非常緊急,一開始,可能僅僅是乏力,過幾天眼睛開始發黃,之後很快昏迷,凝血功能不好,再得不到及時救治就會危及生命。如果首診醫生能及時發現患兒出現肝衰竭並馬上轉到有移植能力的醫院,那麼患兒大約還有2到3周的時間可以準備移植手術。

去年,友誼醫院肝移植中心一共為6例急性肝衰竭的患兒實施了手術,然而由於病情緊急,也有尚在準備倫理審核材料時孩子就去世的情況發生。

「一般亞急性肝衰還有機會治療,而急性肝衰如果內科治療無效,很難有機會接受到肝移植,往往很多都救不過來。」朱志軍直言,「只有基層診斷能力提高,內外科合作加強,建立起重症肝病的救治多學科合作模式,這部分患兒才能更早被發現,死亡率也會大幅降低。」他透露,目前他所在的肝移植團隊承擔了一項北京市科委的特色研究項目——針對沒有肝硬化背景的患兒,在出現急性或亞急性肝衰時,可以通過輔助性肝移植的方式進行救治。換句話說,手術中,醫生不把患者的肝臟全部摘除,而是把一部分供者的肝臟放在患者肝的旁邊,幫助患者度過最危險的多臟器功能衰竭階段,並密切觀察,患者自身殘餘的肝臟是否有再生。如果發現自體肝臟體積變大、細胞結構慢慢恢復時,就可以慢慢減少患者服用的免疫抑制劑,讓移植物萎縮,同時讓自己的肝臟「回來」。

「我們希望未來這項技術能在全國的移植醫院慢慢推廣。」朱志軍說。

來源 北京晚報

本報記者 劉歡

流程編輯 王夢瑩

相關焦點

  • 小兒肝移植:顯微鏡下的精雕細琢
    日前,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院長李海洋、副院長左石帶領的肝移植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團隊,成功在貴州完成了一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患兒是一名不到2歲的男孩,被診斷出丙酸血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目前肝移植是該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貴醫附院成功實施第四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
    手術中8月26日,記者從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了解到,22日,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李海洋院長、左石副院長帶領的肝移植團隊聯合上海交大附屬仁濟醫院夏強教授團隊,成功在貴州完成了一例小兒親體肝移植手術。據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負責小兒活體肝移植工作的谷化劍主任醫生介紹,患兒年僅1歲8個月,是個小男孩。被診斷出丙酸血症,這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是由於體內因羥化酶缺乏導致丙酸大量堆積,導致發育遲緩、精神行為異常,目前肝移植是該疾病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 中國醫大一院完成小兒肝移植
    原標題:中國醫大一院完成小兒肝移植(記者閻紅 特約記者蔡爽)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肝膽外科聯手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為一名9月齡的膽道閉鎖嬰兒施行了肝臟移植手術,填補了遼寧省小兒肝移植的空白。
  • 第1000例小兒肝移植在滬誕生 為全國兒童肝移植總數一半
    8月23日,在為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六個月大河南女娃元元順利實施活體肝移植手術之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夏強團隊對外宣布:成功完成1000例兒童肝移植,這一數量約為全國兒童肝移植總數的二分之一。 元元出生於今年2月3日,出生第4天時就發現了黃疸,服藥後無果,後來在當地醫院確診為先天性膽道閉鎖。
  • 江西省第二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學術會議
    2018年5月11日,天使媽媽江西省膽道閉鎖篩查、義診啟動儀式暨第二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學術會議在南昌成功舉辦。此次活動由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中國民主建國會江西省委員會、江西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辦,北京天使媽媽慈善基金會、江西省兒童醫院承辦。
  • 廣西有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綠色通道」
    活動現場  12月26日,廣西第四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義診活動在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舉行。  當天,來自天津和廣西兩地的小兒外科、器官移植等相關學科的專家為百餘名患兒提供義診活動。活動現場  目前,廣西國際壯醫醫院與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開通了「綠色通道」,術前評估和術後的複查及管理可在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小兒外科就診處理。
  • 第七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論壇在天津落幕
    為了更新膽道閉鎖的相關知識,加強國內外專家交流,2018年10月13日,由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天津市兒童醫院、《中華小兒外科雜誌》編輯部和《中華器官移植雜誌》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七屆膽道閉鎖與小兒肝移植論壇在天津召開。
  • 福建首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成功
    福州新聞網4月18日訊(福州晚報見習記者 林雅 記者 陳丹 通訊員 夏雨晴)將一個肝劈離成兩部分,70%救了一個大人,剩下的30%救了一名孩子……近日,我省首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成功。  這種一肝救兩命的技術,難度高、風險大,卻是緩解肝源緊張的有效手段。
  • 中國兒童肝移植手術存活率接軌國際先進水平 手術量創世界紀錄
    陳金海 攝   中新網上海8月23日電 (記者 陳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夏強團隊23日為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的六個月大河南女娃元元(化名)順利實施活體肝移植手術,元元媽媽220克肝臟被植入女兒的體內。  至此,該團隊已成功完成1000例兒童肝移植,數量約為全國兒童肝移植總數的二分之一。
  • 川大華西醫院醫生為6個月危重嬰兒做肝移植手術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小兒肝移植團隊連夜組織會診,楊家印教授、向波教授、靳曙光副教授、李可為博士用七個小時的時間,從死神的手裡把孩子搶了回來!,目前,這名患兒已經度過了危險期,據醫生介紹,患者今後只要長期服用抗排異的藥物,能夠與普通人生活無異。這名年僅半歲的患兒只有6公斤重,他被診斷為膽道閉鎖伴肝功能衰竭、肝硬化晚期、門靜脈高壓。
  • 高雄首例孕婦肝移植手術成功
    高雄首例孕婦肝移植手術成功 時間:2001-05-09 14:51   來源:   臺灣消息:高雄長庚活肝移植小組再創紀錄,於上周為一名妊娠18周的孕婦取肝移植給她兩歲的女兒,手術成功,母女恢復情況很好。
  • 半歲小美女葛西手術失敗,急需肝移植手術救命
    2019年11月7號轉至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11月9日做造影確診為膽道閉鎖III型,隨即開腹做了葛西手術。 術後遵醫囑住院20天,住院期間各指標均有好轉,於11月27日出院。
  • 上海中山醫院完成亞洲首例機器人肝移植手術
    神採奕奕的小楊怎麼看也不像是上周剛剛做過肝移植手術的「病人」,她做肝移植手術是為了捐肝拯救自己20個月大的寶寶。當記者問媽媽小楊怕不怕取肝手術,小楊十分得意地說:「不怕,感覺就和剖腹產差不多,傷口也不太疼,而且傷口很隱蔽,以後去沙灘度假也不用擔心。」
  •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建兒童活體肝移植鏈式管理新模式及實踐
    目前國內行兒童活體肝移植手術患兒的管理大多為單一的護理團隊內開展,患兒在上一個科室的病情變化、保護措施效果評價及高危防控等信息無法被下一個科室捕獲,導致患兒的圍術期護理管理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與幹預措施斷層,科室間及科室內缺乏患兒病情交接的有效監督手段,存在無人負責的「責任真空區」,是兒童肝移植管理的安全隱患。
  • 全國首例試管嬰兒親體肝移植寶寶康復出院
    20多天前,他們6個月大的女兒囡囡接受了親體肝移植手術——全國首例試管嬰兒親體肝移植手術,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囡囡已於當天康復出院。   「肝移植」成唯一希望 母親選擇割肝救女   6個月大的小囡囡,是一名珍貴的「試管嬰兒」,她的到來帶給父母無盡的喜悅和歡樂;可是命運並未因此善待她,她自出生便患有「先天性膽道閉鎖」「動脈導管未閉」。
  • 上海仁濟小兒肝移植攻克罕見遺傳病,武漢協和為獨腎患者贏得新生
    分享兩篇近期IQQA全量化3D手術規劃平臺應用於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診療的臨床研究論文,包括輔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肝臟外科對一例罕見的遺傳代謝性肝病患兒行親屬活體肝移植術,以及支持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對一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的獨腎患者進行術前全定量三維重建,並在手術中將IQQA精準分析結果導入達文西系統,與手術圖像同屏顯示,進行術中實時導航
  • 湖北小宇涵患膽道閉鎖,急需做肝移植手術
    做葛西手術失敗 宇涵寶寶四個月大時,醫生建議做葛西手術。 宇涵父母就聽從醫生的話讓宇涵寶寶做了手術,這個時候又花費了7萬。
  • 母親割肝救子,高難度肝移植手術成功救治6月齡嬰兒
    但頭部的手術和全身情況的惡化,使得臨床救治的難度難以預估,同時給肝移植手術帶來不可預測的難度。如此危重的兒童病例在國內外報導中均十分罕見。如何才能保住這個命運多舛的可愛小寶貝呢?肝臟外科主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楊揚教授從武漢抗疫前線返粵並解除隔離後,顧不上休息,第一時間召集了中山三院兒童肝移植團隊、ICU團隊、麻醉團隊、護理團隊、影像團隊的核心成員進行多學科會診討論,針對肝移植手術創傷大、凝血功能差、腦出血術後及腦水腫、體重輕月齡小等幾大難題展開熱烈討論,並制定了詳細的術前、術中、術後應急預案。
  • 90母親為半歲寶寶捐肝 系湖北最小年齡患兒肝移植
    隨後,小兒外科與肝膽外科肝移植病區熊俊教授聯繫,建議患兒在病情穩定的基礎上繼續保守治療,至體重達到6公斤以上,再行肝移植手術,如有病情變化,隨時來院治療。    爭搶著捐肝:不能愧對自己的良心    小明輝一天連100毫升的奶都吃不了,成天嗜睡、腹脹,有時痛得哇哇大哭,病情明顯加重。
  • 年輕媽媽產後突發肝衰竭 肝移植手術讓一家三口幸福團聚
    11月20日晚,胡女士在池州順產一名男嬰後,卻不料突發產後大出血和急性肝衰竭,情況十分危急,經安醫大一附院多學科聯合搶救並為胡女士成功進行肝移植手術後,目前胡女士恢復情況良好,下周即可康復出院,一家人幸福團聚。「懷孕期間,醫生說B肝不會影響寶寶健康,也不會造成生產風險,所以我們都沒有心理準備,以為一切會很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