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越來越關心自己的情緒,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
但是很多人感受到了情緒卻表達不出來。
我在諮詢中聽到很多來訪者會:
用「我心裡難受」「我睡不著覺」這樣的話來側面性的描述自己的情緒;也有的人受網絡資訊的影響,不管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什麼,一律用「焦慮」或「抑鬱」來形容自己的情緒。
這都是因為我們對情緒的了解還不夠。
從情緒的產生來說,我們可以把它分為基本情緒和複合情緒。
基本情緒也叫原始情緒,它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是在進化中為適應個體的生存演化而來的,每種基本情緒都有不同的適應功能,包括:快樂,痛苦,憤怒和恐懼。
同一種情緒也會存在強度差別,繼而細分出不同的情緒。
比如:
憤怒按由弱到強分別是煩惱、生氣和暴躁,負性情緒的強度越高,那我們所體驗到的舒適度就會越低。想想你在暴躁時,身體是不是非常緊繃,大腦可能還會出現短暫的暈眩,這就是情緒對我們身體的影響。
而複合情緒是在基本情緒的基礎上,並在社會情境中經過自我的認知評價而派生,每種複合情緒均以個體的認知評價為中介,由構成自我的文化結構的滲透而形成,它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
換句話說複合情緒是被教育出來的。
複合情緒是多種基本情緒的結合,比方說:
當你感到信任和害怕時,那你會產生服從的情緒,服從就是一種複合情緒;或者你現在感覺自己很樂觀,那把它拆分開,其實是你體驗到了喜悅和盼望的情緒。
解決情緒問題的第一步就是認識情緒。
有科學實驗發現,當人們能夠識別出自己目前處於什麼情緒時,該情緒的強度就會趨於平緩。
因為情緒是我們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和相應的行為反應,通過識別情緒我們可以探知自己的願望和需要。
舉個例子,比方說:
周末在家,你一大早就開始忙活家務,老公睡懶覺,醒了就打遊戲,中午吃飯時老公說了一句今天炒的菜有點鹹,你心裡不舒服,不想跟他講話,甚至想跟他吵一架。其實分析一下,你的不舒服可能是委屈,生氣,厭惡,難過綜合起來的,那再思考一下這些情緒是如何產生的呢?委屈是你覺得老公批評了你;生氣是你覺得他作為你的老公沒有做到幫助你的責任;厭惡是對他睡懶覺打遊戲行為的不滿;難過是你覺得他不理解你,你被傷害了。
當你把每個情緒都分析完之後,你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你希望的是老公可以幫助你,理解你,不要在小事上批評你。
你理解了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治癒。
如果後續你能就此跟你老公進行充分的溝通,兩個人達成一致意見,那你的這些負面情緒很快就會消散,而不是一直積壓在你心裡。
很多時候我們情緒爆發並不是因為某件事,而是之前的很多件事都讓我們了產生了情緒,但我們沒有去處理,任由它們積壓在自己的心裡,直到突然之間因為某一件小事把那些情緒全部都勾出來。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客觀的傳達我們的感受,如果你總是隱忍不發,刻意忽略它,那它會反覆出現,然後一次次的擊垮你。
邱吉爾有一句名言是:
「心中的抑鬱就像只黑狗,一有機會就咬住我不放。」
其實不止是抑鬱,很多情緒都像那隻趕不走的黑狗,我們只有越早注意它,傾聽它,理解它,才能越早的控制它,而不是讓它越來越大,大到你被它控制。
本文由檸檬心理課堂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