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感受打上標籤之外,注意到一種情緒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也很有用。當你體驗到一種自動浮現出來的情緒時,我們稱之為原發情緒。繼發情緒指的是那些作為對原發情緒的回應而體驗到的情緒,也就是對於感受的感受。
當你處在一個讓你感到有危險的環境中時,你會因此而感到害怕。恐懼是原發情緒。繼而,你可能會對這個情緒進行審視,產生某些評判,比如「膽小如鼠的人才會害怕」,於是就導致了繼發情緒的產生:更加恐懼,同時還有羞愧和自我厭惡。也就是說,你本來只是害怕而已,但是之後有了想法:「感到害怕是不對的,真可恥!」結果,你就在最初的害怕上又加了羞恥。也就是下面這個公式:
恐懼+接納=恐懼
恐懼+不接納=恐懼、羞愧、自我厭惡以及更多恐懼
你可曾有過一開始焦慮,後來又為自己感到焦慮而羞愧的體驗?或者因為抑鬱而抑鬱?抑或先是感到悲傷,然後因為感到悲傷而憤怒?當我們去關注一個情緒的時候,尤其要去覺察這個情緒到底是原發的還是繼發的。
有一個方法能助你躲過隨之而來的大量繼發情緒,就是去關注哪個情緒是最先出現的,並且去注意那個情緒給你帶來的思考和感受。通過帶著接納的態度去認可,即承認自己的感受,你就會更少產生繼發情緒。
認可包括把你的情緒正常化,比如思考一下:「我因為沒有得到那個晉升機會而感到悲傷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情。有這種感受很正常。」但是,這不代表你可以認可自己玻璃心的脆弱行為,或者認可自己魯莽草率的行為。比如,如果你正在改善自己暴怒的脾氣,卻說:「我大吼大叫完全合理,因為我真的很生氣。」
不認可的反應包括評判或者不接納自己的情緒。在本章最開始的例子裡,如果你在雜貨店裡注意到自己感到不開心,可以對自己承認:「今天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事,感到不開心再正常不過了。」當然你也有可能會想:「我對這通愚蠢的電話太小題大做了。我太敏感了,真是一驚一乍的可憐蟲。」一旦有了這樣一個不認可的反應,之後會產生怎樣的繼發情緒呢?估計是更多的悲傷和羞愧難當。
在這裡暫停一下,回憶一下自己曾有過強烈情緒體驗,並跟其他人進行討論的情境。這可能會很有幫助。你能回憶起自己在分享之後感覺好多了的情況嗎?對方都說了和做了什麼呢?
你能想起一個在分享自己的情緒之後反而感覺更糟糕的例子嗎?我打賭當你分享情緒體驗之後感覺更好,是因為對方認可了你的感受。當一個朋友用接納的態度聆聽你的情緒體驗,並對你說「誰都會有這種感覺」時,你會感到被認可了。
與之相反,如果你被打斷,或者被告知「你太敏感了,這有啥可難過的」時,就會讓你感到不被認可。當我們自己對自己不認可的時候,也會產生如同我們對他人講述自己的情緒體驗而不被認可時一樣的感覺。
看完之後,原發情緒和繼發情緒你都了解了嗎?其實,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