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歡(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編輯:曉歡
父母與孩子溝通時,往往對所表述的語言有所斟酌。主要考慮自身語言對孩子很深的影響,多保留積極影響的語言,剔除負面影響的語言。但是往往家長卻忽視了,肢體語言同樣暴露著巨大的信息量。所傳遞出的信息,孩子是能夠接收到的。
在和兒子逛超市的時候,兒子看到了一輛玩具汽車就向我索求。但是家中已經有好幾個類似的玩具汽車了,大多又是兒子的新鮮感在作祟。我嘴上答應兒子說,等媽媽發了工資之後再給你買。心裡想的是等孩子這個&34;過去了,就不會在意玩具汽車了。
兒子卻回應到,&34;本著不縱容孩子不浪費的心理,確實我是欺騙了兒子,但令我更加好奇的是,我究竟是哪裡露陷了?讓孩子看出來我心中的想法。
由此可見,在親子溝通中,交流不僅限於語言上的對話,肢體語言、神態轉變等同樣在&34;。語言本身且具備欺瞞性,但是,神態和動作往往傳遞出的信息,信息量更為巨大且更具真實性。
舉例而言,當警察在審查嫌疑人的時候,往往會採用通過解讀嫌疑人人的微表情和小動作。這些肢體、神態語言往往比言語本身更真實,更具說服力。通過這樣的解讀,對尋找出真正的罪犯有很大的幫助。
阿爾伯特·梅拉賓說過:&34;一個人在溝通中的每一個動作(或是靜止狀態)都代表著某些含義&34;小心思&34;當兩個人相處愉快的時候,他們會模仿對方的姿勢和動作,這代表著我們心靈相通。&34;媽媽相信你什麼都可以做到的&34;媽媽,每次我和你分享有趣的事情,你都不認真聽我說。"我反思了自己,確實好幾次兒子在和我分享幼兒園趣事的時候,正趕上我要做飯,我就一邊擇菜一邊聽她說。雖然我也在聽,但是孩子卻認為我沒有用心。
難怪孩子近幾次很少和我分享趣事了。由此可見,家長需要通過更清晰的肢體動作讓孩子感知到家長有在認真聆聽,例如微微前傾身體,雙方有眼神互動。孩子才能更明確的感知到父母在聆聽我,才更願意和家長溝通。
肢體語言同樣是一門大學問,父母要學會把控好自己的言行舉止,善用肢體語言讓親子溝通更順暢。通過言傳身教,努力成為孩子更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