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懂財經
海底撈(HK:06862)上市不到兩年,股價翻了1倍,是眾所周知的大牛股。
然而,這還不是最誇張的。過去兩年,其火鍋底料供應商頤海國際(HK:01579)股價從10港元左右漲到如今的68港元,漲了接近6倍。如今,頤海國際的動態市盈率為89倍,遠高於海底撈的70倍。
這也不難理解,因為在頤海國際估值「吊打」海底撈背後,其業績同樣也遠超海底撈。2017年至2019年,頤海國際淨利潤增長增長了1.75倍,期間海底撈增長也不過1.28倍。
從這個角度來說,你如果想投海底撈,還真不如投頤海國際。
但縱觀消費品數十年的發展史,很少有一個消費品牌供應商的業績,比消費品企業還好。那麼,為什麼頤海國際會成為這個例外?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張勇在海底撈上市前的一個微妙布局。
2017年,也就是海底撈上市前,頤海國際宣布,其通過全資附屬公司頤海上海與新派上海(海底撈的全資子公司)籤訂合作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從事自加熱小火鍋的生產及銷售。
其中,頤海上海出資3000萬,新派上海出資2000萬,分別擁有60%及40%的權益。協議中,新派上海承諾,將授權合資子公司獨家、免費使用其經營必須的商標。
藉助海底撈的品牌,頤海國際方便速食的收入高速增長。過去兩年,方便速食的收入分別為4.49億人民幣、9.99億人民幣,收入佔比從2017年的3.6%提升至23.3%。
這是過去兩年頤海國際業績增速高於海底撈的重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這也徹底改變了資本市場對頤海國際的估值邏輯。
某種程度上說,頤海國際已經不單單是過去那家做TO B服務的底料提供商,更像是擁有極強品牌,依靠終端銷售規模增長驅動的消費品公司。
/ 01 /
海底撈業績輸給頤海國際
從業務結構看,頤海國際的收入主要來自火鍋調味料、中式複合調味料、方便速食和其他。其中,火鍋調味料的佔比最高,佔到公司收入的65.7%。
眾所周知,頤海國際是做海底撈底料供應起家的。但從過去幾年看,海底撈在頤海國際的業務佔比,在不斷下降。截止2019年底,海底撈在頤海國際的收入佔比約為39%,較2016年的55.3%下降不少。
擺脫「海底撈依賴症」後,頤海國際業績反而取得了更好的增長。過去兩年,其業績增速甚至開始超過海底撈。
從營收看,過去三年頤海國際的營收增長了1.6倍。而海底撈同期的營收增長了1.41倍。
在淨利潤增速方面,頤海國際表現同樣優於海底撈。頤海國際過去三年的歸母淨利潤增長1.75倍。而海底撈的同期歸母淨利潤僅增長了1.28倍。
換句話說,過去兩年頤海國際的業績成長性都跑贏了海底撈。除了業績增長外,頤海國際的毛利率和淨利率也都出現了明顯提升。
從數據看,2017年頤海國際的毛利率為37.2%,2019年這一數據提升至38.2%。與毛利率相比,淨利率的提升更為明顯。2017-2019年,頤海國際的淨利率從15.9%提升到18.6%。
反觀海底撈,隨著門店數量擴張,同期毛利率和淨利率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換句話說,至少從最近兩三年看,頤海國際的財務數據表現已經全方位跑贏了海底撈。
當然,對投資人來說,比起財務數據表現的差異,更重要的是,這些差異背後頤海國際究竟做對了什麼?
/ 02/
頤海國際做對了什麼?
頤海國際的轉變,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海底撈上市前的一個微妙布局。
2017年之前,頤海國際的業績增長,主要是靠海底撈規模擴張帶動的。從數據看,2014年至2017年頤海的收入增速基本和海底撈收入增速保持一致。海底撈給頤海國際貢獻的收入佔比也一直維持在54%左右。
短期看,「抱大腿」好處顯然易見,業績增長不用愁。但拉長周期看,業績好壞全看海底撈的擴張速度,並不有利企業發展。
所以2017年頤海國際開始尋求變化。從業務上,公司開始縱向發力產業鏈下遊的方便速食賽道,也就是當下火爆的自熱小火鍋,以尋求降低對海底撈的依賴,增加公司業績增長的確定性。
面對新興市場,頤海國際的做法很聰明。
由於兩家公司控股股東同為張勇夫婦,頤海國際通過借用海底撈的品牌進場。2017年,頤海國際宣布,其通過全資附屬公司頤海上海與新派上海(海底撈)籤訂合作協議,成立合資公司從事自加熱小火鍋的生產及銷售。
其中,頤海上海出資3000萬,新派上海出資2000萬,分別擁有60%及40%的權益。協議中,新派上海承諾,將授權合資子公司獨家、免費使用其經營必須的商標。
有了海底撈這個強大品牌背書,頤海國際進軍自熱小火鍋市場自然「如虎添翼」。
2018年,公司的第三方收入佔比開始快速提升。直到2019年底,這一數字已經提高至61.2%,較2017年增長17個百分點。而佔比提高的核心原因正是自熱小火鍋業務的增長。
隨著頤海國際第三方收入佔比提升,其毛利率也進一步提升。原因也很簡單,過去給海底撈供應火鍋底料的毛利率只有27.5%,而第三方收入的綜合毛利率基本在30%以上。
某種程度上說,頤海國際已經不單單是過去那家做TO B服務的底料提供商,更像是擁有極強品牌,依靠終端銷售規模增長驅動的消費品公司。
這也徹底改變了資本市場對頤海國際的估值邏輯。
/ 03/
投海底撈,不如投頤海國際
過去頤海國際的火鍋底料供應生意,儘管增長很穩定,但其實天花板有限。原因是,由於頤海是海底撈的關聯方,市場需要火鍋底料的大型火鍋店和海底撈均存在競爭關係,所以頤海的火鍋底料業務發展存在明顯瓶頸。
儘管2014年至2017年頤海國際的收入增速不低,但估值卻低得可憐。2016年、2017年頤海國際在港股的平均市盈率分別只有25.3倍和25.7倍。
但自從頤海國際成功切入方便速食領域後,一切都不同了。從市值看,頤海國際的股價從兩年前的10港元左右,漲到如今的68港元,漲了接近6倍,大幅高於同期淨利潤的增速。
首先,相比於過去單純依靠海底撈規模擴張,帶動公司業績增長。現在頤海國際可以說是兩條腿走路。除了海底撈規模擴張外,自熱小火鍋業務本身也能帶來不錯的收入增長。自熱小火鍋的存在,也使得頤海國際的成長性必定好於海底撈。
其次,由於市場規模足夠大,自熱小火鍋市場本身也看點十足。
根據天風證券數據,目前自熱小火鍋的主力消費人群為18-29歲。截至2018年,中國20-24歲、25-29歲的人口佔比分別為5.95%、8.12%。按20-24歲人群人均購買率為0.7桶/年,25-29歲人均購買率為0.5桶/年,其他群體為0.2桶/年,自熱小火鍋平均單價為30元/桶計算,整個市場規模能夠達到106.4億元。
到2019年,頤海國際這部分收入規模只有不到10億元,且增速高達120%。考慮到海底撈的品牌加持,頤海自熱小火鍋業務的增長潛力還很大。
相比於火鍋店的門店擴張的增長邏輯,小火鍋的增長邏輯顯然要簡單許多。本次疫情催化,又進一步加速用戶消費習慣的形成。不出意外,在未來一段時間,頤海的方便速食收入還將保持高速增長。
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你想投海底撈,還真不如投頤海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