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分組回歸中,其實每個變量都有各自的係數,比如在OLS回歸中可以根據係數影響大小(若係數表示的是邊際效應)。那為什麼又需要進行假設檢驗?這裡可以這樣想,這個結果僅僅是根據一組樣本做出來的,是否會因為隨機誤差而引起的這個差異呢?所以不能僅根據這一組樣本數據就得出結果,需要進行更為嚴謹的檢驗,即這裡的假設檢驗。對於你提的問題,如果你檢驗出來兩組是存在顯著差異的,我覺得是可以得到那樣的結論。很多時候,也會把原假設寫成大於或小於的形式。
另外,建議你還是放一個全樣本的回歸,加入城市虛擬變量,以及城市虛擬變量與network的交互作用來進行檢驗,這樣更能識別效果。
(2)Probit模型的係數顯著性與邊際效應的顯著性不是等價的。不知道你算邊際效應的時候是怎麼算的,是不是at mean,這些都會影響結果。你把邊際效應的公式以及方差寫下來,就知道不一定具有相同的顯著性。你在at mean, at median,25百分位數,75百分位數的各種位置上,變動一單位的效果其實不同,兩者不是等價的,只能說明在均值(各種分位點),是否具有邊際顯著性。
關於回歸係數和邊際效應的問題,可以參考這個帖子:
https://www.statalist.org/forums/forum/general-stata-discussion/general/1329201-marginal-effects-significance-vs-original-model-effects-significance
在運用ivprobit模型解決內生性時,變量中存在解釋變量與變量A的交互項,請問運用兩步法進行工具變量的命令中此交互項是否需要改成工具變量與變量A的交互,還是無需重新定義?勞您指教,謝謝!
即:did= 解釋變量*A
ivprobit 被解釋變量 控制變量 交互項 (解釋變量 =工具變量),first twostep
此交互項是did= 解釋變量*A?還是did=工具變量*A?
首先,ivprobit是非線性模型,非線性模型加交互項不是隨便加的。其次,如果解釋變量是內生變量,那麼也應該對「解釋變量*A」尋找工具變量。因為corr(解釋變量,e)不等於0,那corr(解釋變量*A,e)也應該不等於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