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敬」和「畏」

2020-08-08 文竹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古人曾言:「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糾有所止,偶有逾矩,安不出大格。」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心中具有敬畏之心,他的言行舉止都會變得規矩,即使偶爾會有逾矩的行為,也不會太過出格。

而一個人的敬畏之心,需要從小開始培養,父母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讓他養成敬畏之心,對規矩和法則持有蔑視的態度,只會讓孩子今後的人生變得一塌糊塗。

事例:

小濤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也是人們口中經常提到的「熊孩子」。

其實沒有孩子一開始就會「熊」的,而是在他們犯錯之後沒有得到批評與懲罰,這才導致他們的觀念出現了誤差,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受約束。

要說小濤變成熊孩子的誘因,還得從這一件事情說起。那時候小濤才剛剛上一年級,還算是一個聽話的乖寶寶。

一年級的孩子經常會有一些小打小鬧,小濤身為一個男孩子,更是經常以「武力」解決問題。

有一次他和同桌因為一些小事吵了起來,動手打了一架,他把同桌揍得鼻子都流血了。

最後老師請了雙方家長來協商處理問題的時候,小濤的爸爸媽媽雖然當著老師的面給另一個小孩道歉賠償以外,轉過頭來卻誇小濤做得好,自己的寶貝兒子怎麼能被別人欺負了。

小濤的父母還說,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讓小濤不要怕,爸爸媽媽會替你收拾爛攤子的。

爸爸媽媽的處理方式讓小濤有了胡鬧的底氣,之後再在學校裡和同學打架的時候,都放開了手。因為小濤體格比較健壯,很少成為別人的手下敗將,這更助長了他囂張的氣焰。

在學校裡,他沒有把校規校紀放在眼裡,看誰不順心就揍一頓,反正自己的父母有錢幫他擺平。

久而久之,他就成為了讓老師頭疼的頭號搗蛋分子,身邊和他一起玩的也是一些壞孩子,專門以欺負別人為樂。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給予懲罰,讓他學會敬畏,約束自己的行為,反而縱容孩子的錯誤。

分析:小濤的父母為什麼會放縱孩子?

①父母也缺乏對規矩的敬畏之心

小濤的父母,仗著自己的經濟實力比較強,不把孩子闖禍後造成的損失放在眼裡。在他們心中,孩子欺負別人是一種「本事」,其他孩子被欺負是一種「無能」

再加上小濤的父母不把學校的校紀校規放在眼裡,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所以才會放縱孩子在學校裡四處搗蛋。

②父母溺愛孩子

在小濤父母眼中,自己的兒子是最寶貝的,所以他們寧願自己的兒子去欺負別人,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被別人欺負。

這樣的觀念其實是很片面的,為什麼不能夠讓自己的孩子與人為善呢?有些溺愛孩子的父母很少會考慮到這一選項。

在他們心中,自己的兒子必須比其他人強,絕不能比其他人弱,而平等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

這樣的溺愛也會造成孩子變身成為熊孩子。

李玫瑾: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


李玫瑾教授作為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在《圓桌派》這一節目中表示:「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行使自己作為監護人的教育權利,讓孩子接受懲罰。只有孩子受到了教訓,他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進而約束自己的行為。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只有遵守規矩,養成對規矩和法律的敬畏之心,才能夠以平和的姿態生活在這個社會,這反而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

如果父母縱容包庇孩子的錯誤,反而會讓孩子缺少敬畏之心,藐視規則,養成唯我獨尊的自私性格,一切都從「利己」這個角度出發,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對他人、對社會產生惡劣的影響。

那麼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何懲罰孩子,才會讓他長記性?

①該打的時候就要打

有一些孩子犯錯之後,父母好好和他講道理,他是不聽的。

當沒有收到實質性的懲罰時,孩子是不會把自己犯下的錯誤記在心上,父母的規勸也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嘴上說「知道了、對不起」,但是還是會繼續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當父母發現講道理沒有用的時候,該打還是要打的。

當然這並不是支持父母採用「棍棒教育」,這一教育方式只有在孩子知錯不改,屢教屢犯的情況下,才能讓孩子以這種方式長教訓。

②讓孩子學會「敬」和「畏」

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只有對規則保持敬畏,孩子才能夠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因為心中有敬畏,所以規矩才能成方圓。

如果孩子缺少了敬畏之心,不僅會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都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父母在懲罰孩子的時候,要向孩子科普相關的規則,讓孩子清楚了解規則並知道了如果違反規則的後果以及懲罰,這樣也能讓孩子「吃一塹長一智」。

和你說句貼心話


美國作家鮑德溫曾說過:「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當一個孩子不懂何為規則,絕大多數是因大人未起到表率作用。」


身為孩子的父母,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樹立起敬畏之心,遵守規則,自己也要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約束自身的行為,以身作則,讓孩子跟隨著父母的腳步前行。

今日話題:如果孩子缺乏敬畏之心,你認為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呢?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懲罰孩子等於保護孩子,父母要教會孩子"敬"和"畏"
    家長要明白,如果孩子心中有敬畏之心,他們的一舉一動自然就會變得規矩一些,即使偶爾有點叛逆的行為,其實也不會太過於逾矩和出格。當然,想要孩子有敬畏之心,需要從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如果家長並沒有重視這個方面,那麼,長大之後,孩子只會不懂得規矩,蔑視法則。
  • 跟孩子講道理沒用?李玫瑾:孩子該打就得打,要讓孩子學會敬和畏
    當然這番話並不是為了讓父母故意打孩子,而是要告訴父母,在孩子犯錯誤時必須要施以教訓,為什麼以前的私塾先生上課時會帶著戒尺?那是因為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要懲罰孩子,以保證孩子存在敬畏之心,這樣孩子才能有好成績。
  •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孩子「敬畏」心培養的重要性
    ,「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得犯錯。「畏」是指擔心憂慮,還形容戰戰兢兢之態。從內心出發對其事物既尊敬而不敢逾越界限反而帶有些害怕而非親切。很多成年人在憶童年時,總有一個讓自己敬畏的人,我們從心底裡既愛他也怕他,但是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的小朋友,老一輩隔代親對孩子百般依順,年輕父母工作繁忙僅有的陪伴時間似乎更像補償孩子,儘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答案
    · 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02李玫瑾教授提出,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保護他。
  • 能不能懲罰不聽話的孩子?不知道的父母,該聽聽李玫瑾教授的建議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有的家長學得好,教出來的孩子有成就;而有的家長根本沒入門,最後孩子也會變得平庸。所以家長們要學會自己的教育方式,找到和孩子相處的平衡點。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很多家長都對此抱有一定的看法,也都有各自的想法,覺得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怎樣,如何如何。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和孩子講道理,把事情和孩子講清楚。而這和以前我們接受的「棍棒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家長不再以暴力手段去「馴服」孩子,而是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分析事情。
  • 孩子「該打就打」?《圓桌派》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導致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導致「打孩子」這個詞成了貶義詞,給人一種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的感覺,其實並不是這樣。老一輩的人就常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所以才有了懲罰教育,李玫瑾就曾提到過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表示: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種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我們有時候在講,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讓他真的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 李玫瑾教授: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的解釋。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對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 心理好文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
    當父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慢慢養成習慣後,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 李玫瑾:父母教育孩子要趁早,當娃到了青春期,要學會點到為止
    帶孩子去超市路上,爸媽忍不住說:「在學校好好讀書,不要太貪玩。」可剛說兩句,阿福就說「不用你們管」。這句話讓爸媽不高興,雙方鬧得僵硬,阿福逛超市時也全程擺著臭臉。李玫瑾教授曾說:在青春期的時候跟孩子說話,第一,話要少。孩子六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十二歲之後,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
  • 李玫瑾:孩子有這「4種行為」,父母該管就得管,否則將來難回頭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的李玫瑾教授,在青少年心理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她曾在節目上說過這樣一番話,在育兒方面給了許多父母很大的啟發。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猶如『黃金』,但孩子過了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對他而言就是『垃圾』。」
  • 孩子偷錢要「先打為敬」?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解析,讓眾父母羞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身上的是非觀、價值觀是在一點一點逐漸豐富和形成的,而這通常與父母們的教育引導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尤其是在孩子身上道德感不強的情況下,父母們恰當的糾正和引導就顯得更為重要了。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上經常會遇到父母們提問孩子偷錢的問題,甚至在一些經濟條件比較優越的家庭中,父母仍然會為孩子偷錢的行為所困擾。對此李玫瑾教授認為,比起大多數父母過激地應對孩子偷拿錢的行為,不妨先從找到孩子偷拿行為背後的誘因入手。對於孩子偷錢,不是讓父母們不要管,而是讓父母更有智慧的管。
  • 孩子犯錯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詮釋,是最好的答案
    幫媽在《圓桌派》中,看到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一席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事實上確實如此,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他們漠視生命、漠視法律。
  • 孩子「不打不成器」是糟粕?李玫瑾:「打」孩子,還是有必要的
    曉雯說,其實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對孩子太寬容。這實際上也就是西方傳入的「賞識教育」,它教我們要以鼓勵、欣賞的態度去包容孩子,挖掘孩子潛在的優點。這個觀點可以說是非常符合理想教育的境界,即:一個家庭父母平和包容,孩子天真順從。對待孩子的錯誤「賞識教育」也是強調要有寬容之心,反對任何形式的體罰,他們認為這是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一種施暴。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教授在這方面也表達過自己的看法:「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而從沒挨過打的孩子,如果父母處事冷靜溫柔,孩子也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學會理性處理,性格也更為溫和。經常挨打的孩子更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哪些規則應該維護,當觸碰底線就會受到懲罰。所以經常挨打的孩子成年後做事都很有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