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2021-02-23 小學數學

一個「熊孩子」,不知道是因為無聊還是好玩,從28層向下扔了15個啤酒瓶。

孩子家長得知後,瞬間急瘋了:索性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後果還是不堪設想!

於是,家長連忙在業主群裡鄭重向鄰居們道歉,反思自己平時沒有對孩子進行高空拋物危險性的教育,同時,還曬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現了一個問題。

如果去小學看看,會發現有些孩子,面部表情呆滯,學習成就也不好,上課不聽講,考試的卷子都不做完;

他們沒有什麼疾病,父母也很健康,符合優生優育,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

這位老師把原因歸結為,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挨過打。

是不是很奇怪?

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

當父母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麼,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

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慢慢養成習慣後,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有沒有道理?不是完全贊同,但也有一定的說服性。

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

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

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

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而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曾多次提到過,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教育成本的上升,換來的卻是效率的降低,這一點該讓我們反思。

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中,並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個小小的問題,父母要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孩子聽。

對於這種教育,當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車軲轆話翻來覆去的說,孩子把它當成一種噪音,是不是也要換一種方式?

舉個例子:

小時候的我從來不害怕老爸,他從來沒有打過我,所以每次犯了錯誤,都是先告訴他;

如果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媽知道後拿起雞毛撣子要打我,我的大腦就會高速運轉,感覺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無以復加;

此後的很長時間,都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什麼心理產生陰影,痛恨父母,感覺自卑膽小;

這些統統不存在,因為我確實犯了錯誤,自己知道這頓揍跑不了,還想什麼其他的?

現在的父母,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會先看看書怎麼說,考慮很久才會做出決定。

換做二十年前,父母上來兩個嘴巴子,孩子啥問題也沒有了,雖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們永遠都會長記性(現在當然是不提倡的)。

但這種對比也會給我們反思。

為什麼過去經常挨打的孩子,什麼心理問題也沒有?

我們會經常反思這樣的問題,在80後90後小時候,是經常挨打的,經常的場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門。

自己跟著小夥伴在外面晃蕩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媽媽氣消了嗎,然後弱弱地問一句,媽媽,飯做好了嗎?

然後一家人開始吃飯,誰也不提剛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沒事人一樣了。

而現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家長存在愧疚心理,孩子還會出現種種的問題,為什麼同樣是挨打,兩代人出現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況?

現在的孩子,都是蜜罐裡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圍著一個孩子打轉,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什麼風雨都不會經歷。

父母都已經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樂的,但是他終究會長大。

面對學習的壓力,面對社會的壓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過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趕緊跑;

現在的孩子呢,父母說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

歸根結底,是抗壓能力太弱,說不得,受不了苦,別說打了,連罵都成了罪過。

現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爾挨打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反應;

身體不靈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輕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場,所以這樣的情況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家長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還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過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錯誤時,雷聲大雨點小的動動手;

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個抄傢伙的動作,孩子就嚇得跑遠了,不一會回家了,就會老實好幾天。

這種打其實更傾向於一種「嚇唬」,讓孩子知道這件事很嚴重,觸犯了底線,學會反省和畏懼。

這樣的孩子,心比較大,也比較皮實,長大後受到挫折,也不認為是多大的苦;

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也不會難受好幾天,他嘻嘻哈哈就過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強。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有句話,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其實是做人的一種底線,這種底線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脫不開關係。

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觸碰的,而很多時候,這種觀念的形成,是靠懲罰來完成的。

捷克教育教誇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後不去犯錯。

人生有些錯誤,孩子犯了無傷大雅,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

這種錯誤就要懲罰,這是在保護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學會遵守和適應規則。

但,最好的懲罰方式不是打罵,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但暫時沒有更好的懲罰手段時,「打」算不算一種有效的方式呢?

相關焦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經常有家長說,孩子「該打就要打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對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他媽媽知道後打了孩子一頓,可是孩子一邊挨打一邊委屈地說:「你總是埋怨我,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在教育孩子該有的懲罰中,「打」是選項之一。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 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
  • 李玫瑾教授: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的解釋。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02 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心理好文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孩子「該打就打」?《圓桌派》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孩子犯錯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詮釋,是最好的答案
    但幸好這次「熊孩子」的家長沒有包庇,反而在業主群裡向其他人道歉,還保證道:以前沒有對孩子教育到位,才釀出這次大禍,所幸這次沒有傷亡,以後一定會對孩子加強管理,最後曬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對於這次的事件,再也沒有人站出來說:「他還是孩子。」反而都支持父母要好好管教孩子,有些危險行為就是不能去做,孩子該打就要打,否則以後再出什麼大問題,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 李玫瑾:教育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能打嗎?那要看情況以前的孩子,都是想打就打的,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做法,那就是把孩子揍一頓了。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打不得了,甚至,打孩子還變得犯法了。那麼,哪些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通過打孩子來教育孩子的呢?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所以,「棍棒教育」逐漸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專家開始呼籲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交朋友,卻發現這樣做迎來的不是孩子感恩,反而是孩子的得寸進尺。所以,很多父母就不免會產生疑問,那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真的可能教育好孩子嗎?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聽過的最好答案!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老一輩人經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味的講道理是沒用的,雖然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但有些時候「該打就得打」,要讓孩子感受到敬畏,這樣孩子才不敢再犯錯。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就連李玫瑾教授認可,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的意思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還有敬和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才是真的保護他。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
  • 為什麼說孩子該打就要打?教育專家給出最正的答案
    講到該不該打孩子這件事,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很迷茫。為此也專門趁著空閒時間,和一些做父母的聊了這個問題。反對方:不應該打,孩子還小,還沒有明確的對錯概念,打他,不如用更溫柔的方式讓他明白應該怎麼做!聽起來好像都有道理,那麼到底該不該打呢?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一味講道理沒用,要讓孩子感受敬畏
    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現在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罵,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其實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34;!最好的例子就是郭德綱和郭麒麟,郭麒麟每次在爸爸的面前都乖巧得不得了,但是爺倆的感情卻並不差,這就是敬畏感最好的詮釋。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他害怕地掩飾自己的錯誤,可迎來的卻是母親更盛的怒氣,她怒打了梁啓超幾十下才停下,並給他立下了「不許說謊」的家庭規矩。直到後來,梁啓超稍微長大了一些,母親才鄭重地解釋給他聽為什麼不能說謊。孩子還小不懂事,那就該打打、該罵罵,只要別讓打罵成為孩子生活的常態。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
    李玫瑾是我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也是一名育兒專家,她在網上的講座得到很多家長的認可,同時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該打就要打!尤其這3個行為別慣著,超過6歲很難改!: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教授說過,很多孩子長大後之所以成為逆子,多半是有個過度寵溺的父母!你的嬌生慣養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而且當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他們就會威脅父母,比如當孩子想要糖果家長不給予時,孩子就會立馬大哭大鬧,最後在軟磨硬泡下妥協,所以,家長該打就得打,不然孩子這種耍賴的心理很讓人反感。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長大後難以改正
    而關於教育孩子這方面,李玫瑾教授曾表示過: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該打就要打,等長大就晚了,長大後難以改正。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最起碼的禮貌以及尊重,尤其是對待長輩,可千萬不要由著孩子太過隨心所欲。父母在發現孩子有不尊重人的情況時,該打就要打,不然你此時不打,以後就會有人幫你打。
  • 李玫瑾:發現孩子有4個行為,家長該打就要打,長大後想改來不及
    相信有不少家長並不是有意要這樣做的,而是對孩子不夠了解,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管什麼時候不該管。為此,李玫瑾教授就指出了一條更簡單的方向,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下面這4種行為,那就是家長該管的時候了。1.於是當孩子某一方面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鬧脾氣。2歲的孩子說話還不利索,就喜歡各種摔東西,甚至用小拳頭去打自己的家長。孩子2歲的時候,其實並不明白事理,家長即便好言好語勸告,有些孩子還是不會聽。這就需要家長狠一狠心了,用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明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