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詮釋,是最好的答案

2020-12-25 孕嬰幫

文/孕嬰幫,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段時間,合肥中鐵國際城小區發生了一件驚呆眾人的事:一個「熊孩子」竟然因為好玩,從28層往樓下扔了15個啤酒瓶。但幸好這次「熊孩子」的家長沒有包庇,反而在業主群裡向其他人道歉,還保證道:以前沒有對孩子教育到位,才釀出這次大禍,所幸這次沒有傷亡,以後一定會對孩子加強管理,最後曬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對於這次的事件,再也沒有人站出來說:「他還是孩子。」反而都支持父母要好好管教孩子,有些危險行為就是不能去做,孩子該打就要打,否則以後再出什麼大問題,就後悔也來不及了。

幫媽在《圓桌派》中,看到李玫瑾教授說過這樣一席話:「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事實上確實如此,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他們漠視生命、漠視法律。在他們第一次犯錯時,家長採取了包容的態度,那麼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我這樣做是可以的、反正有人給我兜底」的心態,於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觸犯底線,直到最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教育孩子是也是如此。他們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有時候即使他們犯了錯,父母也是教育為主。但有些錯誤,僅僅教育孩子是長不了記性的,最關鍵的還是要懲罰,要讓孩子明確地知道,這個錯是不應該的。不過現在的很多孩子都挨不了打,有時候家長打一下就像是受了很大的委屈,導致家長們也不敢隨便出手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抗壓能力太弱

很多孩子都是當成「小公主」、「小皇帝」養大的,兩代人都圍著一個孩子打轉,好吃的好玩的應有盡有,捨不得孩子受一點委屈,條件好的家庭甚至連孩子長大以後的路都已經布置好了。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犯了錯,也會有一堆人護著,孩子從來沒有經歷挫折,自然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弱。如果父母懲罰了他,孩子首先心裡想的是自己被拋棄了、自己不受疼愛了,而不是到底錯在哪裡,應該怎麼去改正。

2、孩子很少挨打

現在的父母基本上都講究文明教育,孩子偶爾犯了錯,也是以批評說理為主,很少直接動粗。有些父母刀子嘴豆腐心,嘴上說著打罵,實際上總是下不了手,孩子從來沒有挨打過。所以一被父母動手,就會遭受很大的打擊,覺得自己是不是沒救了。有些孩子還會因此進入叛逆期,事事都跟父母對著幹。

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時,要視情況而定,有些無傷大雅的小錯說說就行,有些大錯即使心疼孩子也要動手懲罰,要讓孩子銘記於心,以後才會不再犯。

我是幫媽,一名高級育嬰師,私信「育兒」,幫您解答帶娃路上的困擾~

相關焦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還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02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對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在教育孩子該有的懲罰中,「打」是選項之一。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我聽過的最好的答案!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聽過最好的答案
    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也慶幸,他的父母沒有溺愛孩子,事後做出了補救,第一,在業主群道歉,反思這種行為的嚴重性。第二,就是把暴打孩子的照片發出來,告訴大家,他們已經狠狠懲罰了孩子。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 李玫瑾教授: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的解釋。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 02 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現了一個問題。這裡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並不是懸在那裡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 心理好文 |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是?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孩子「該打就打」?《圓桌派》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
    對於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後還不知道做出什麼事。而是當今的環境,故意誇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於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一味講道理沒用,要讓孩子感受敬畏
    其實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現在的孩子不能打也不能罵,究竟應該如何教育?其實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34;!最好的例子就是郭德綱和郭麒麟,郭麒麟每次在爸爸的面前都乖巧得不得了,但是爺倆的感情卻並不差,這就是敬畏感最好的詮釋。
  • 李玫瑾建議:孩子「該打就要打!」,發現娃有這三個行為,別慣著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老一輩人經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一味的講道理是沒用的,雖然打罵教育是不可取的,但有些時候「該打就得打」,要讓孩子感受到敬畏,這樣孩子才不敢再犯錯。
  • 孩子犯錯了要不要打?美國教育學家:「打」是為了他以後不再犯錯
    孩子沒有起來的意思:「我不要,我就要你給我買這個,你不買我就不起來。」聽著孩子「威脅」的話語,媽媽的好脾氣已經用完,狠狠的在屁股上踢了兩腳,拉著孩子就走。但依然還會有人採用這樣的方式,其實大部分的家長並不會無緣無故的打孩子,有時候會因為情況緊急或者孩子過於調皮搗蛋,家長才會採用這樣的方式,打他們只是一種懲罰的手段。就像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曾經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後不去犯錯。
  • 教育孩子時,該不該打孩子?聽到李玫瑾教授的解釋,不用糾結了
    所以,「棍棒教育」逐漸成為了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專家開始呼籲家長和孩子講道理,和孩子交朋友,卻發現這樣做迎來的不是孩子感恩,反而是孩子的得寸進尺。所以,很多父母就不免會產生疑問,那就是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真的可能教育好孩子嗎?不打孩子真的是對他們最好的教育方式嗎?
  • 孩子犯錯了,該不該懲罰——關於「懲罰」,家長要注意的三個事項
    孩子犯錯了,到底該不該懲罰?對於這個問題,家長們觀點各異。有的家長認為,老話說得好,正所謂不打不成材嘛,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犯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否則他們就永遠長不了記性;也有的家長認為,我們教育孩子,還是儘量要以理解和鼓勵為主,懲罰多了,會損害親子關係,不利於孩子的長遠發展。
  • 李玫瑾:教育孩子該打就要打?關於懲罰,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孩子能打嗎?那要看情況以前的孩子,都是想打就打的,無論是老師,還是父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最常用,也是最簡單的做法,那就是把孩子揍一頓了。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孩子變得打不得了,甚至,打孩子還變得犯法了。那麼,哪些情況下我們是可以通過打孩子來教育孩子的呢?
  • 孩子老犯錯,究竟該懲罰還是不懲罰?
    很多家長可能也有著相同的煩惱,加減法在某搜尋引擎搜索「孩子」兩個字就出現了很多條熱搜問題,這些問題都是關於「孩子不聽話,犯錯,打罵不管用的,該怎麼教育」的求助。孩子犯錯、不聽話的問題困擾著眾多家長,那孩子為什麼老是犯錯呢?
  • 李玫瑾: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父母要讓孩子學會「敬」和「畏」
    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給予懲罰,讓他學會敬畏,約束自己的行為,反而縱容孩子的錯誤。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行使自己作為監護人的教育權利,讓孩子接受懲罰。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 李玫瑾:孩子「該打就要打」,不管不罵不罰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有書,ID:youshuc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 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6歲前該打就打,尤其這4種行為不能慣著
    在老一輩人的教育理念中,「棍棒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立竿見影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孩子做了一件錯事,父母嘮嘮叨叨的說了好多次孩子都不會改正,但是,打一次孩子立刻就會記住。很多父母基本上都說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意思就是教訓孩子一次之後,孩子可以老實好幾天,父母也能少操心幾天。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