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來,
大品牌關店的新聞層出不窮
繼馬哥孛羅之後
上海人吃了二十年的宜芝多
也身陷關店潮……
不曉得坊友們走過路過時有沒有發現,8月以來,宜芝多開在地鐵站和街邊的門店消失了一半,據了解,關店數量達70多家。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這個已經來上海21年的臺資烘焙品牌也撐不住了?還得從它的創立開始說起...
宜芝多地鐵遊泳館店貼出關店告示。
1992年
臺灣烘焙師出身的蔡秉融在上海創立了「宜芝多」品牌。那時正是上海臺資烘焙企業的黃金年代,同期的還有「克莉絲汀」「85度C」等知名品牌。
1999年
美羅城的地下一層開出第一家宜芝多。並在1999-2010年的黃金10年,進駐上海各大商圈。
2016年
宜芝多與上海申通地鐵集團籤訂名為「百店計劃」戰略合作協議,加速了宜芝多在上海地區門店的拓展。
之後宜芝多75%的營收都來自於設立在地鐵站的門店,地鐵門店數達105家。更有人說:在上海,只要能換乘的地鐵站幾乎都有宜芝多的店鋪。
今年
受疫情影響,宜芝多1個半月內在上海地區關店了70餘家,門店數僅剩疫情發生前的一半。
宜芝多創始人、總經理蔡秉融坦言
疫情打擊慘重,尤其是疫情最為嚴重的2至4月,地鐵人流量慘澹,基本沒有營收。5月逐步復工以來,地鐵人流已恢復到原先的七成,但消費力仍因「人們都戴口罩,匆匆忙忙過門不入」而不振。
「地鐵店因合同到期」是上海宜芝多各處地鐵站門店關停通知中給出的關店理由,但真正的原因仍是因疫情導致收入銳減造成的資金鍊緊張。
其實不止宜芝多
上海人記憶中的那些老牌麵包店
也在先後遭遇「滑鐵盧」...
01
馬哥孛羅:全部關店
8月17日,新華路上最後一家馬哥孛羅偃旗息鼓、停止營業。有網友透露,馬哥孛羅關店的原因是因為老闆年事已高,但又沒有可以接班的人,更不想把品牌交給別人,所以只能把店全關了。(點擊回顧)
02
克莉絲汀、可頌坊:門店銳減
昔日行業中最火的克莉絲汀,門店數從最高峰時的900至1000家,減少到了400餘家。
主打法式甜點風格的可頌坊,在滬的店鋪數量也在減少。
03
新僑:門店所剩無幾
「老字號風味」新僑,在上海的門店數也已經所剩無幾。
這些上海人記憶中的味道
在如今麵包店競爭激烈的魔都
紛紛大規模關店,不免讓人唏噓
那麼這些老牌的麵包店
到底差在哪呢?
新鮮出爐的麵包,是上海人早餐當中離不開的主食之一。李茂君攝
上海食品協會常務副會長高克敏認為,創新不夠是這些品牌的通病,面對新生代的消費群體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他們沒有做出及時的變化。
如今,市場主力消費人群為90後、95後新生代消費群體,他們更注重健康,全麥麵包,餡料含有五穀雜糧、堅果等健康食品的受到歡迎。年輕消費者對跨界的零售模式越來越熱衷。並且為了追求新鮮度,他們更喜歡現烤現賣的經營模式。
那麼,你現在還會去光顧
這些老牌的麵包店嗎?
對於老牌麵包店的「滑鐵盧」
各位坊友怎麼看?
來源:上觀新聞、界面新聞
編輯: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