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更替時,寶寶最容易生病。這段時間,家長養育寶寶最容易做錯的是秋行夏令。也就是秋天到了,卻仍然按照夏季的方法養娃。現在開始,寶寶的吃、睡、行以及秋季常見病的預防,都和夏天不一樣了。該如何迎接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給寶寶做好保健呢?
暑熱正濃,勿忽略漸起的涼意
睡眠習慣要慢慢轉變
一整個夏季我們都在講,外界陽氣盛、陰氣衰;但立秋之後,天地間的陽氣就會慢慢衰減下去,陰氣漸漸旺盛起來。這意味著什麼呢?立秋之後,白天太陽依然猛,夏天暑熱的餘韻仍在,但氣候的整體趨勢是越來越陰冷的,約等於無的秋意很容易被忽略。在陰長陽消的節點上,寶寶尤其要順應時節,積極調整自身陰陽平衡的狀態。秋主收斂。此時要逐漸減少過度消耗,將夏季外散的陽氣收回體內了。現在夏意正濃,還不宜做過重的滋補調理。立秋前後的收斂,可以從寶寶作息開始調整:
秋季寶寶如何作息?
夏天可以稍微晚睡,但立秋之後,寶寶最好早睡早起。立秋後晝夜溫差逐漸增大,晚上睡覺時,之前蓋夏涼被、吹空調很舒服的感覺會慢慢變得不舒服,更容易感冒著涼。正確的做法,可以視寶寶夜晚的感受,適當把空調溫度調高1~2℃,涼蓆也可以慢慢收起來了。
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平時喜歡跑跳玩耍的寶寶安靜下來,多做些放鬆身心、舒緩的活動。
夏天多吃生薑蒜
立秋減辛適增酸
夏天可以給健康寶寶多做些炒菜,適量加點生薑蒜這類味辛的調味料,有發汗驅寒、解暑開胃的功效。而隨著秋天逐漸逼近,味辛的食物就要逐漸少吃了。但少吃,並不是立即禁吃的意思。在「減辛」層面,家長可以循序漸進、逐漸減量。比如,給寶寶蒸魚的時候,薑絲可以比夏天時少放一點。等秋意更濃之時,還可以把薑絲換成檸檬片,做成檸檬魚。這也是因為,減辛的同時,要逐漸增酸。「藥王」孫思邈說:「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立秋後,肺金當令,肺氣太盛會反傷肝。人的五臟六腑是彼此相連的。肝主疏洩,肝木受損,就無法很好地疏洩脾土的鬱滯,不僅情志受影響,還會牽連脾胃,影響寶寶的消化功能。秋季養肝,可以適當多吃酸味的食物,比如山楂、葡萄、檸檬、陽桃等。被眾多家長評選為最好喝的「明星」保健食療方之一的秋檸飲,最近就可以給寶寶做起來,1周喝1~2次。它是最適合這個時候服用的寶寶保健飲品:
秋檸飲
材料:陳皮1~2g,新鮮檸檬1~2片,蜂蜜10ml。
做法:陳皮用熱水洗淨,與檸檬一起用熱水泡開,放溫,再加入蜂蜜即可。
功效:理氣潤燥。
適用年齡:1歲以上辨證服用。蠶豆病可服。
注意:1歲以內的寶寶不能吃蜂蜜,可用適量黃糖代替。
有一點要提醒:秋天到了,但並不代表炎夏健脾方、安夏健脾方、安心蓮子水這些名字中帶「夏」的食療方寶寶就不能喝。絕大部分嶺南地區要到10月後才有明顯涼意,日常的暑溼仍然較盛。只要對證,依然可以時不時煮給寶寶喝,調理身體。尤其秋天比較溫燥的地區,養陰生津的小兒酸梅湯也可以常喝。
不過,偏辛溫的夏季飲,比如紅糖姜棗茶等,沒什麼特殊對症病情的話,立秋之後就不宜給寶寶繼續喝來保健了。
秋風起,秋咳就來了?
立秋前後,寶寶最容易被溫燥傷肺。最近兒科門診看呼吸道疾病的病例也開始增多。溫邪侵肺導致的咳嗽很有特點:常常乾咳少痰,嗓子又幹又癢;有發熱、頭疼的症狀;平時不太怕冷,但一出門就熱得咳嗽。因此,從現在起,家長要尤其關注寶寶的呼吸系統,潤燥潤肺是關鍵。食療方面,家長可以開始準備一些清熱潤肺的食物,如蓮藕、百合、銀耳等,每周吃1~2次。
芡實蓮藕羹
材料:芡實15g,荸薺15g,蓮藕30g,去核紅棗2枚,冰糖適量。
做法:將芡實、蓮藕、荸薺搗碎,和紅棗一起,加約3碗水煮至稀糊狀,加適量冰糖即可食用。
功效:養胃生津。適用於食欲不振、口渴咽燥、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花剝苔的寶寶。
適用年齡:3歲以上對證可食,少量多次分服。蠶豆病可食。
沙參玉竹瘦肉粥
材料:瘦肉50g,沙參5g,玉竹8g,去核紅棗2枚,姜1片,粳米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約5碗水,大火燒開後文火煲1.5~2小時,即可調味食用。
功效:養陰清熱,益胃生津。
適用年齡:3歲以上可食用。蠶豆病可食。
等秋意更濃的時候,除了幫寶寶潤肺,還要兼顧收斂陽氣。大前提是脾胃要足夠健運,能夠承受較夏天力度強一些的進補。所以,寶寶的脾胃消化也是家長要持續關注的重點。
有家長問,寶寶總是一到秋冬季就反反覆覆咳嗽,一拖小半年都不好。這多是因為脾失健運,水溼停滯,上犯於肺。就是說,脾胃運化不了的水液,凝結成了痰液,堵塞管道,痰隨氣逆,咳嗽就好不了。所以,想要寶寶秋天少咳嗽、少生病,顧護脾胃依然是根本。茯苓粥可以祛溼健脾,又不會讓寶寶過燥。
茯苓粥
材料:茯苓15g,粳米50g。
做法:材料下鍋,加3碗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30分鐘至粳米軟爛,加少許鹽調味即可。可隔渣喝粥水。1周1~2次。
功效:健脾祛溼。
適用年齡: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可食。蠶豆病可食。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