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多事之秋』,孩子在秋季確實是很多事的。雖然已經入秋很久了,但嶺南地區天氣還是很熱。最近,我在門診也發現來看病的孩子多了好多,感冒、咳嗽、腹瀉等等一些秋季疾病開始顯露了。今天,我就來說說怎麼提高孩子的抵抗力,預防一些秋季常見病。
入秋已經一段時間了,最近秋老虎橫行,嶺南地區的氣溫高企,但不難發現空氣的溼度漸漸降下來了,甚至有點乾燥。有家長反映,孩子早上起來有幾聲咳嗽,嘴唇也變幹了,總喊口渴,這都是秋燥悄悄肆虐的表現。
夏季轉秋季,本來天氣就不太穩定,孩子抵抗力差,感冒、咳嗽、發燒、腹瀉等等都會陸續找上門來。孩子臟腑嬌嫩,在換季的時候身體是很「虛」的,有三種虛在秋季尤為突出,家長要針對不同的症狀來幫孩子辨證調補。
感冒咳嗽警惕肺虛,秋後養肺是關鍵
明代《育嬰家秘》中記載:「小兒肺常不足。」孩子臟腑嬌嫩,尤其是肺腑功能較為虛弱。肺氣與秋季相通,是一個喜潤惡燥的臟腑。但秋季燥邪當令,秋燥侵犯人體最容易耗傷肺津,消耗肺氣,對肺腑是個很大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肺腑功能就會更加疲軟。
肺主皮毛衛外,主管人體的皮膚和毛髮,是人體最外部抵禦外邪的防護網,肺腑得不到滋潤,呼吸系統的疾病就會找上門來。臨床上,孩子在秋季發生感冒咳嗽的機率是很高的,就算沒有感冒咳嗽,也會容易出現口腔和鼻腔乾燥、流鼻血、皮膚乾燥、嘴唇乾燥、口乾舌燥等等的情況。
● 家長要怎麼做:
1、清淡飲食是原則,適當加入養肺的食物:孩子要以清淡飲食為主,切忌盲目地「貼秋膘」,也不要著急給孩子進補。可以給孩子吃點白色的食物,白色入肺,可以補益脾臟,益肺氣,養肺陰。大多數白色食物如杏仁、雪耳、百合、白蘿蔔,都有潤肺益氣的功效。
養肺的食材,家長可以用好南杏仁。《本草綱目》有記載,杏仁具有潤肺、消積食、散滯氣的功效,而南杏仁更滋潤,更適合乾燥的秋天幫孩子滋潤肺腑。南杏仁性微溫,味甘,歸肺、大腸經,能潤燥補肺,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可以搭配同是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川貝,組成川杏衛肺方,每周給孩子喝1~2次。
川杏衛肺方
材料:
川貝3克,南杏仁5克,陳皮2克,茯苓8克,五指毛桃10克,豬瘦肉100克
做法:
1. 所有藥材入鍋加適量水,大火煮沸,改小火熬煮 30 分鐘;
2. 轉大火煮沸後,加入豬瘦肉,再煮 20 分鐘即可。
功效:
清熱潤肺,理氣健脾,燥溼化痰,具有補益肺脾、化痰止咳。
宜忌:
◆ 適用於肺炎恢復期。
◆ 3 歲以上辨證服用。
◆ 蠶豆病可以用。
2、掌握一套補肺推拿手法:家長可以在每晚睡前給孩子做做推拿,日常保健可以補脾經100~300下,補肺經100~300下;孩子咳嗽時可以分胸八道4~6次、分推肩胛骨100~300下、揉羶中1~2分鐘、肅肺4~6次。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口乾舌燥警惕陰虛,每周1次清潤湯水
燥是秋季的主氣,具有乾燥、收斂的特點。夏季轉初秋,夏季的暑熱還沒完全褪去,燥邪和暑邪會聯合起來侵犯人體。燥邪乾澀,侵犯人體,最易損傷津液。加上最近天氣很熱,孩子在戶外跑一跑出了一身汗,津液耗損得更為嚴重。津液長期耗損,就會傷陰,容易形成陰虛體質。
在秋季,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放在煤氣爐上的熱鍋,大自然的熱就像是爐火,鍋內的水就如人體的津液,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津液,熱鍋就會慢慢被爐火燒乾了,出現小便短少、大便乾結、口乾舌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手腳心發熱等等的症狀。《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燥勝則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家長要怎麼做:
1、飲食要以清潤為原則,多吃點清潤的食物和湯水:秋季期間要注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在飲食上加入蓮藕、百合、銀耳等清潤養陰的食材。在孩子消化好的時候,每周可以吃1~2次甘涼清潤、潤燥潤肺的湯或糖水,廣東地區很受歡迎的蓮子百合糖水、蓮子銀耳糖水等都可以給孩子吃。
食療方方面我推薦雙雪百合湯,這道食療方是由鮮百合、雪梨、銀耳組成的,具有養陰潤肺的功效,每周可以給孩子喝1~2次作為日常保健。
雙雪百合湯
材料:
鮮百合20克,雪梨1個,銀耳(雪耳)10克。
做法:
1. 銀耳洗淨泡發;
2. 雪梨去皮切塊,與百合、銀耳共入鍋,燉煮至酥爛即可。
功效:
清潤養肺、生津潤燥。
宜忌:
◆ 適用於病後舌紅、口乾、易咳的症狀。
◆ 3 歲以上辨證服用。
◆ 蠶豆病可以用。
2、保證充足的睡眠:睡眠是一個養陽的好方法,同時也是一個養陰的過程。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是陰氣最盛的時間,此時進入深度睡眠,可以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
秋季腹瀉警惕脾虛,四季不忘健脾胃
秋季的燥容易侵犯孩子的脾胃,脾喜燥,但喜歡的是平和之燥,而不是秋季迅猛的燥。如果燥氣太過,會壓制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胃喜潤惡燥,燥氣再傷胃後,造成脾胃俱傷。脾失健運,胃不受納,所以雖然是「燥」,但水谷得不到運化,反而變成了「溼」,導致孩子拉肚子,臨床上,秋季腹瀉是孩子秋季高發的疾病之一。
另外,孩子的脾和嶺南地區的「溼」整整鬥爭了一個長夏,即使到了秋季,脾臟功能還不能很好地恢復。加上,孩子脾常不足,脾臟功能天生就疲弱,而脾是後天之本,是孩子抵抗力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健脾胃這件事兒在四季都不能忽視。
● 家長要怎麼做:
1、關注消化情況,抓住時間健脾胃:家長每天堅持「10秒判消化」,聞口氣、看睡眠、看大便、看舌苔,發現2個或以上不正常,要及時給孩子消食導滯。消化變好時,給孩子健脾胃,秋季可以每周用2次安秋方,既能健脾消食,又能養陰潤肺,有效改善孩子秋季的積食問題,亦能顧護脾肺,預防咳嗽、腹瀉等秋季高發疾病的發生。
小兒安秋方
材料:
炒谷芽10克,炒麥芽8克,陳皮1~2克,烏梅5克,蓮子5克,百合8克,豬瘦肉適量
做法:
1. 將蓮子去心,把所有材料洗淨,並加入鍋中;
2. 大火煮沸,小火慢燉約 40 分鐘,晾溫飲用。
每周 2 次效果更佳。
功效:
養陰潤肺、健脾消食。
宜忌:
◆ 適用於易噯氣泛酸、口氣大、睡眠不安、大便不調的症狀。
◆ 3 歲以上辨證服用;1 ~ 2 歲喝湯不吃渣。麥芽過敏的孩子慎用。
◆ 最好在無病痛時用。
◆ 蠶豆病可以用。
2、掌握一套健脾推拿手法:家長可以在每晚睡前給孩子做做推拿,日常保健可以補脾經100~300次,推三關50~100次,運板門100~200次,運內八卦100~200次。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黃帝內經》:「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雖然說的是大人秋季養生時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但放在孩子身上也同樣適用。在秋季裡,孩子的作息要和雞的節奏一樣,應該早睡早起;家長要顧護好孩子的情志,讓孩子情緒保持安定平靜,緩解秋季悲傷的心情;要讓孩子的肺氣保持通利調暢,否則會到了冬季還會發生完谷不化的腹瀉病。家長們謹記著這幾句話,顧護好孩子的脾胃,養肺潤燥,就能讓孩子順利度過「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