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漣 曾任日本相愛大學 城西國際大學國際人文學部教授
現任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日福祉比較研究所教授
2018年10月,筆者應海南科學養生協會會長李永春先生及綠島養生科學研究院潘曉軍先生之邀,為在海南創辦國際福祉教育學院制定了總體方案與教學大綱。當年,試圖借海南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打造康養旅居聖地之機,謀求走國際化辦學之路,實行中日聯合辦學,培養符合國際標準的介護人才。目前,該項目雖仍在籌劃之中,不過,我相信乘自由貿易港建設之東風,將來若能在海南創辦成功,必將引領我國介護福祉教育發展,為國內外輸送大批優秀的介護福祉人才。介護,中文稱作 「護理」或 「照護」。在我國養老事業中,介護問題,尤其是介護人才的培養問題已上升為主要矛盾。目前,日本缺少介護人才37萬,而我國則高達3000萬以上。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介護人才的短缺問題會更加日益凸顯。研究介護問題,首先要搞明白什麼人需要介護?即介護的對象是誰?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我國需要介護的老年人中,患有糖尿病症候群晚期、腦卒中致偏癱與認知症的老人比例最高。糖尿病症候群晚期的症狀主要表現為:昏睡、心衰、心肌梗塞、腦梗塞與腦出血、糖尿病足、眼部疾病、腎功能不全等;腦卒中致偏癱主要是無法行走、老人長期臥床;認知症(又稱「阿爾茨海默病」)則主要表現為: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由於病症不同,介護技術亦有所差異。介護人才的培養必須以醫學知識為基礎,必須經過專門培訓,方能擔當及適應介護工作。而介護工作的首要問題是要正確理解「介護」的涵義。首先, 「介護」一詞是日語的漢字詞彙。隨著我國養老事業的興起,中日兩國在該領域的交流不斷深入,「介護」一詞作為專業名詞,如同 「經濟」「社會」「哲學」等近代由日本傳入的「日式漢字詞彙」一樣,已經移植於我國。
目前,或者直接使用該詞,或者將該詞翻譯為「護理」「照護」,在我國養老業界已開始廣泛使用。不過,「介護」一詞的原意與中文的「護理」「照顧」有著微妙的區別,而正確理解 「介護」的涵義,對於我國養老領域的從業人員有著重要的意義。
「介護」一詞的「介」字,在中文裡屬於象形文字,甲骨文為「」,是指事字,在「人」的四周加四點指事符號,表示裹在身上的護革,即聯在一起的鎧甲片。早在我國第一部詩歌集《詩經》裡便有:「駟介旁旁」「舍爾介狄」等用例。《說文解字》將該字解釋為 「介,畫也。從八,從人。人各有介。」意思為:介字屬於畫(象形),由八字與人字組成,是會義文字,表示人各有其界限。不過, 「介 」作為動詞,它的意思為「居中」「位於」兩者中間,起到聯繫、連接的作用「,含有「媒介」「中介」「介入」「介和(調解,說合)」之意。其用例有「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
除此之外,「介」字還有「 幫助」「佐助」「憑藉」「依靠」等含義,如「介爾景福」「介人之寵,非勇也」「凡所介貳,皆有卓絕之稱」等,皆屬於其用例。再看「護」字,其繁體字為「謹」,是形聲字,意思為:保衛、保護、愛護、袒護、救助等。
日本人熟知兩字的含義,故將這兩個漢字合在一起,組成了「介護」一詞。其意思為:通過媒介、介入、介和來達到幫助、佐助、救助之目的。日本人認為:「介護」的「介」字,就是「媒介」的「介」,所謂「介護」就是「將自己媒介化的一種技術。需要介護的不只是老人,我們需要將眾多的人作為媒介才得以維繫生活,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網之中才能得以生存。」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介護是人與生俱來或不可缺的行為,所有的社會成員皆須依靠媒介來經營自己的生活,人們皆生活在相互依存的關係網之中。所謂「生活自立」是需要條件的,它受到年齡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當老年人失去青春活力的時候更需要依賴並置身於相互依存的關係網之中,通過介護者來保障老後的安康生活。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將自己很好地媒介化,才能使他人變為自己的「媒介」。從這個意義上講,「介護」的優劣與介護水平的高低,既取決於介護者,更取決於受介護者本人。
介護的關鍵在於一個「介」字,惟有通過「介」才能將「彼」與「己」,主觀與客觀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將此概念運用於養老福祉上,其涵義根據日本出版的《完全圖解·新介護》一書的解釋,可整理歸結為以下幾點:
介護就是為老人營造生活,生活的主體是老人,以媒介(介護者)為手段或契機,激發老人的潛能與生存機能,使老人由患者變為正常的生活者;為老人尋找生活樂趣,幫助老人從事其想做之事,使老人再度成為生活的主人公。這就是介護所追求的總體目標。介護就是為老人重新建立相互依存的生活關係網,通過開展結伴、集會、各種娛樂愛好活動,使老人重新燃起生活的欲望;通過人與人的交流獲得正能量,從而激發潛能,克服老年心理障礙,以減少或戰勝各種身心疾患。
介護是由家屬與介護工作者之間的連帶關係而構成,家屬是介護的主角。對於老人來說,家屬是精神與心靈的慰藉之所在,是介護的當事者,而不是介護保險的消費者。良好的家屬關係是介護的基礎。同時,介護的社會化首先要落實於家庭與街道基層組織,家庭與街道基層組織的相互配合,以及街道基層組織的積極援助是優化介護服務之根本。
介護工作人員必須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必須懷有大愛之心,克服權威主義、行政管理主義、拜金主義,必須努力使自己成為老年人的依靠與行動的拐杖,必須成為老年人與社會交流的「媒介」。為此,介護者首先要使自己媒介化,即:熟練掌握介護知識與技能。
介護不同於醫療護理,醫療護理的對象是病人,醫療護理的目的是通過醫療護理手段使病人恢復健康;而介護的對象是老年人,由於老化而引起的各種身體障礙,單憑醫療看護則無法對應,而介護是把握每位老人的身心狀況,根據每位老人的不同需求,為其營造適合於本人狀況的生活。因此,介護的目的就是通過介護手段使老年人能享有尊嚴地過正常人的生活。
老年人的生活受到身體機能、精神與心理、 生活環境三大要素的影響,介護者為了使老年人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需要通過介護手段(即:A準確把握老人的身體機能狀況;B為老人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C幫助老人激發潛能與生活欲望)來進行調節,使老人具有基本的生活行動(飲食、排洩、入浴等)能力。
介護由一整套的科學知識與介護技術、技能所構成,介護者必須經過專業教育與專業培訓及臨場實踐通過國家資格考試,合格者方能從事該項工作。
日本為了規範介護福祉教育,由政府頒布法令來確定其教育內容。其課程設置除了「介護的基本知識、溝通交流技術、生活支援技術、介護過程、介護綜合演習、介護實習」之外,還要開設「發育與老化之理解、認知症之理解、障礙之理解、身與心的結構,人的尊嚴與自立、人際關係與交流、社會之理解」等科目。日本各福祉大學與福祉學部皆根據政府所規定的科目來配備教員,實施完整的介護專業教育。
綜上所述,「介護 」一詞,由中國古漢語中的「介」字與繁體字的「護」字結合而構成;該詞兼有「媒介」「介入」「中介」「介和」「佐助」「愛護」「救助」之意。
而身體的自然老化與老年性身體障礙,並非醫療護理所能解決;在日常生活中,通過「介護」的技能與手段激發老年人的潛能,恢復老年人的行動能力,使老年人重新融入社會,成為生活的主人公,這才是「介護」的真正涵義。
因此,介護不同於醫療護理,將日語「介護」翻譯為「 護理」或「照護」,則不能涵蓋「介護」的所有含義。而且,日本將介護作為老年福祉的重要內容,不僅通過制定法律來提供保障,而且在專業教育與人才培養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與教學內容,值得我國借鑑與參考。
我國目前缺乏大量的介護人才,許多養老機構所僱傭的介護員工大都由農村召集而來。這些員工普遍文化程度較低,雖經過簡單培訓,但距離介護專業要求相差甚遠,很難勝任真正意義上的介護服務工作。因此,組建福祉學院,設立真正意義上的介護專業,培養大批具備專業知識的介護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待續未完)責 任 編 輯:孫久富
新媒體編輯:裴 玥
校 對:吳葉凡
審 核:孫久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