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話說「三歲看老」,但是這句話在我身上並不應驗。我三歲以前基本上是媽媽看大的,據她說那時我還是一個活潑開朗,熱情外向的小朋友。後來,媽媽上班,養育和教育我的任務就到了爸爸身上。
也是從跟爸爸一起,我開始變得內向、不愛說話、唯唯諾諾、敏感多疑起來。一直到現在,我雖然已經是個成年人了,成熟穩重了不少,但是在骨子裡我是自卑的。
如果身邊的人或者工作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我總會把原因歸結到自己身上,覺得是自己的錯誤導致了不好的結果。
即使我知道並不是我的過錯,但是我的內心還是隱隱作痛,在失敗的深淵難以自拔。我不敢展現自己,躲在人群中使我有安全感。
直到看到《與內心的恐懼對話——擺脫來自親人的負能量》我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這樣。這本書的作者蘭迪·克萊格在書裡《引言》部分第一句話就是「肯定我有問題」,她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她有一個罹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前男友。他喜怒無常,上一秒甜言蜜語,下一秒就視她為仇敵。在她看來,前男友簡直不可理喻,然而更糟糕的是她竟然在男友的精神控制下不知不覺接受了前男友嚴重的現實,甚至以為自己滿身缺點。她前男友對她的影響很深,及時分手了,她仍然感覺找不到自尊。
但是她是幸運的,她找到了靠譜的心理諮詢師,從此開始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經過她的描述,她前男友是典型的邊緣性人格障礙特徵。她在治癒自己內心創傷的同時,決定寫一本能夠助人自助的書,於是就與資深的心理諮詢師保羅·梅森合作,寫了這本大眾心理學經典著作,幫助了很多面臨同樣問題的讀者,我就是其中一位。
這本書指導人們理解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行為,並通過實例展現給讀者這種行為會對人們的親密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並且最重要的是指導人們學會如何去應對。
通過閱讀此書,我終於明白自己的性格為什麼發生了如此的變化。原來我有一個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爸爸,我爸爸總是說一不二,如果我不按照他說的做,他就會罵我而且罵得很難聽。但是,他心情好的時候又像變了一個人,這個時候不管我做什麼他都笑呵呵的。但是,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暴風雨就會來臨。
於是,我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但即便如此,爸爸還是喜怒無常,我像生活在地雷田裡,不道什麼時候就會被炸得粉身碎骨。他永遠是對的,我永遠是錯的。
在本書第三章《了解混亂: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的行為》中我了解到,「持續不斷地指責和批評,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所採取的另外一種『對外付諸行動』的防禦機制。指責可能有一點事實依據,但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往往言過其實,也可能純粹是來自於邊緣性人格的想像之中」。
認識了人格障礙並知道它會如何對你產生影響,下一步就要學習一些特殊技巧,幫你成功地掌控自己的生活,避免被身邊的混亂幹擾。
我們首先要明確你無法改變人格障礙本身,或者讓親友主動接受治療,你所能做到的就是學會接受現實,嘗試改變自己。
雖然很難,但是書裡給出了非常有用的建議。
1、照顧自己:我們要懂得尋求幫助支持,懂得疏解內心的鬱悶,學會控制情緒,增強自尊心。
2、擺脫情緒困擾:保有自己的選擇,幫助而不是解救他人,直面內心的恐懼、責任感和內疚感,而不是逃避。
3、用傾聽去溝通:要明白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的一些做法只是為了引起注意,消除自己的不安,要積極傾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含義,儘量與之共情。
結語:
其實相對於本書中描述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行為的實例來說,我爸爸的做法並不是太過分,我現在理解的是他恨鐵不成鋼,嚴格要求我是為了我好。但是他確實需要控制一下他火藥桶般的脾氣,每次跟他出去,都感覺他在發火,跟超市收銀員、飯店服務員、醫院的醫生護士等等。
對於我爸爸來說,想要勸他去找心理諮詢師尋求幫助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作為子女我只能儘量調整自己,多多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勇敢面對內心的恐懼,用愛心溫暖他。真的很感謝本書的作者可以把她自己的經歷和研究成果分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