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廣大孕婦營養狀況得到顯著改善,使得近年來孕期超重者明顯增多,呈逐年上升趨勢。不久前,上海市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孕期超重及肥胖者達72.3%,值得人們引起高度重視。
那麼,如何了解自己的體重是否合理,懷孕期間長多少合適呢?
科學的方法是根據每個人孕前的體重指數(BMI)來計算,體重指數不同的孕婦,懷孕期間允許的增重量也有所不同。
體重指數(BMI)是目前國際上通用的一種衡量人體整體肥胖的客觀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平方米)
體重指數標準因國籍和年齡不同而異:
我國成年人BMI正常值為18.5~23.9,如果BMI>24為超重,BMI>28為肥胖。相反,當BMI<18.5時為體重過低,即消瘦或營養不良。
孕婦體重的增加應該和懷孕前的體重BMI值相匹配:
BMI<19.8的孕婦整個懷孕期間的體重增幅應該在12.5千克到18千克之間,平均每周增重0.5千克為宜。
BMI在19.8到26之間的孕婦,孕期體重增幅應控制在11.5千克到16千克之間,平均每周增重0.4千克。
BMI在26到29之間的孕婦,體重增幅須在7千克到11.6千克之間才不至於超重,平均每周增重0.3千克。
簡單地說,就是懷孕前體重越輕的孕婦,懷孕後增重的幅度就應該越大。反之,懷孕前就比較胖的孕婦,懷孕後就要謹慎地控制體重了。
在懷孕的過程中,孕婦體重的增加,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進度:
體重正常的女性在妊娠初3個月體重增加1.1千克左右為宜。
懷孕的第4~6個月,每月體重增加1.5~2千克最好。
懷孕的第7~10個月,每月體重的增加也最好控制在2千克之內。
肥胖孕婦在妊娠最後一個月體重以每周增加0.5千克左右為宜。如果不在這個範圍內,孕婦就要去醫院進行適當的安全檢查。
如果沒能很好地控制體重,導致超重,孕婦將面臨很多問題。首先,孕期超重者子宮過度增大,身體負擔沉重,活動受限,加上膈肌抬高,易致呼吸困難,動一動就氣喘籲籲。現有數據顯示,肥胖孕婦常患妊娠高血壓症候群及羊水過多等問題,發病率分別為15%及10%,為正常孕婦的3~4倍。其次,當巨大兒經陰道分娩時,可導致產婦嚴重的陰道或會陰撕裂傷,同時產後也易因子宮較大,收縮乏力等原因,引起產後大出血或產褥期感染,其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2~3倍,嚴重者致失血性休克。此外,不少產婦因產程延長,身體十分衰弱,剖宮產率也明顯增高。
此外,孕婦超重也會增大寶寶出生的困難和風險。據調查,超重和肥胖孕婦所生巨大兒(指出生體重≥4千克的新生兒)發生率為6%。巨大兒因頭徑大,顱骨較硬,胎頭常不能進入骨盆而阻於骨盆入口處,醫學上稱「頭盆不稱」,為難產發生的重要原因。分娩時若胎頭僥倖通過骨盆娩出,此時胎兒脂肪豐富的肩部可能會卡在骨盆裡出不來,形成「肩難產」。如果助產醫生勉強牽拉,容易引起新生兒鎖骨骨折、臂叢神經損傷及面神經癱瘓。若產程中牽拉時間過久,還可能導致新生兒窒息,增加新生兒死亡率和後遺症。
專家建議
為防止孕婦超重以及巨大兒出生帶來的憂患,專家們建議,女性懷孕後多吃優質蛋白(如鮮魚、蛋類等),少吃動物脂肪及內臟,常吃時令水果及蔬菜,適當補充鐵、鈣劑及多種維生素,堅持適度運動。
於懷孕中晚期每周稱體重次。若發現體重增長過快,應著重調整飲食。控制攝入含有大量糖、澱粉、脂肪類的食物。可用脫脂奶代替全脂奶。爭取在短期內將體重降到正常範圍。
王小衡/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