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老師誇「很乖」,媽媽不喜反憂:是誰偷走了乖孩子的自我?

2020-09-03 亮小熊

一,父母想要的乖孩子,是用什麼樣的代價換來的?

和好友聊天,說到孩子,朋友說最近一次去接孩子放學,老師告訴她說「一一(孩子名字)太乖了!」她知道老師是在誇孩子,可是心底卻不知為何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反而有隱隱的擔憂。於是就問我說:我最近也意識到一一太乖了,雖然她有時也有小脾氣,但大部分時候,她都不會生氣,太懂事了。這會不會有問題啊?『

朋友接著還給我講了另一件事。有一次她帶一一出去,答應好了經過麥當勞時給她買一個她一直特別喜歡吃的甜筒冰淇淋,可是經過那裡時,正好排的隊很長,她就給女兒說,這裡排隊要等很久,咱們去別的地方買好不好,一一懂事地點點頭;她們一起走了很長一段距離,也沒有看到賣同款的冰淇淋的,於是朋友又給女兒說,別的地方沒有賣甜筒冰淇淋的,那等會給你買其他的冰淇淋好不好?一一說好;等她們繼續往前走,一直到了她們的目的地,卻再沒有遇見賣冰淇淋的,朋友有點為難又有點心疼地告訴女兒:你看,我也沒想到這邊沒有賣冰淇淋的,那媽媽下次帶你出來一定補給你好不好?小姑娘看起來有點失落,可也只說了一句:好吧。

沒有哭鬧,沒有委屈,也沒有生氣,只是有點失落,可她只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啊。

很多父母都巴不得想要孩子乖乖的,又聽話又懂事,可是正如朋友所擔心的一樣,孩子太乖了肯定是不對勁的,因為這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單純、直接、想要就說,不給就生氣甚至哭鬧,才是一個孩子的正常反應。

假如你的孩子乖的讓周圍人都誇讚,而且具有以下明顯且典型的表現:

  • 小心翼翼,看著別人的眼色說話行事;
  • 一再 的退讓,不懂拒絕,以他人的意願和喜好為先;
  • 自己的需求可以被忽略被無視,受了委屈也沒關係,不抗爭、不生氣、不憤怒…

那做父母的一定要警惕了,因為你的乖孩子很可能正形成「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上,Braiker(2002)將「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興」的個體稱之為討好者(people-pleaser)。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別人的事情似乎永遠是最緊急、最重要的。

一旦形成了討好的人格模式,沿著這個模式一路承襲和加固,這個乖孩子就會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討好他人。

二,那個陷入討好模式的乖孩子,是父母調教出來的,還是孩子主動變乖的?

育兒圈裡都知道一個詞叫「可怕的兩歲」,是說嬰兒一開始軟萌可愛懵懂順服,到兩歲時,突然變得自主叛逆到不可理喻,讓父母抓狂。

其實就如《發展心理學》書中所說:「可怕的兩歲」是自主性所帶來的一種正常表現。學步期兒童必須驗證一些觀念,即他們是獨特的,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控制力,他們有一些新的令人興奮的力量,他們有強烈的意志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實現自己的愛好以及自己進行決策。

而這些表現正是一個生命個體「自我」的萌芽,所以,成長為自我,是一個人正常而必然的走向。但是,如果有一天,一個孩子竟然放棄了自我,中斷了這種自我的成長和發展,轉而去討好他人,以他人為要、為先、為中心,那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探究下來,能讓孩子發生如此轉變的原因不外乎下面幾個。

  • 01,父母為了滿足自己,而對孩子進行錯誤誘導,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他人才是最重要的。

前段時間,一個綜藝節目帶火了一句「明人明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句話用在父母對待孩子身上再合適不過。現在很多父母雖表面來看上不再強迫孩子做什麼,實際上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實質卻是不變的,那就是:我(父母)說的才是對的,你(孩子)要按我的方式來。


而很多父母並不是以孩子的健康發展和成長為出發點,而是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 孩子不想去上興趣班,媽媽說:你看我們掙錢這麼辛苦,卻願意花這麼多錢讓你去學習xx,是想讓你提高競爭力,都是為了你好啊——父母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和攀比心理:別的孩子都上,都學,那我的孩子也得上。
  • 孩子害羞,不願意叫人,父母非逼著孩子叫「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有人見孩子可愛就想親親抱抱,孩子明顯很排斥,父母卻在一旁逼迫著孩子去和對於孩子來說很陌生的人去親近…——嘴上說是為了鍛鍊孩子外向一些,其實只是父母在乎自己的面子,或者想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 孩子想做A,父母想讓孩子做B,就對孩子說:你要是做了A,我會很傷心的。你是個好孩子,你不會不聽我的話去做B的,對不對?——完全忽視孩子本身的意願,用情感去綁架孩子,還給孩子「你要是讓父母傷心,就不是好孩子」的心理暗示,只是為了讓孩子聽自己的話。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有愛父母的意願,而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當父母利用這些來作為「要挾」孩子服從的條件時,孩子是無力反抗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別人再無理再極端的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應該滿足,而自己的意願不重要,應該放在一旁,就這樣一步步的放棄自我。

  • 02,孩子的基本需求大部分沒有被滿足,為滿足需求而不得不去討好別人。

《突圍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溫暖、安全、充滿關愛的,孩子就能培養出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和原始信任。而這種關係的形成,需要父母努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著名心理治療師克勞斯·格拉夫概括了這四種基本需求:

關係需求

獨立和掌控需求

快樂需求

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這些需求如果大部分被滿足,孩子大概率會健康而陽光的成長;而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大部分都不被滿足,那麼孩子就會被本能的驅使著用各種方式去獲得這些滿足,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討好」——我討好你,你能不能滿足我?

於是,孩子們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小心翼翼,學會了刻意讓你開心,學會了超出你預期的做事,就是為了討好你,只是期望能你能滿足他的基本需求。而自己的真實感受變的不再重要,甚至直接被忽略。

  • 03,為了避免傷害,而不得不迎合他人,久而久之形成慣性。

當孩子不幸遇到一個粗暴而愚蠢的家長時,孩子只能壓抑自己,迎合和討好父母,來避免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時間久了,就變成一種行為模式,孩子在和其他人相處時,也會慣性地用這種方式來迎合和討好他人。

三,討好型人格,對一個人會有怎樣的影響?

  • 01,因為太在意他人,就會把外界當做自我的評價體系,就容易受到外界的打擾和影響,被他人牽著鼻子走;因為忽略自我,就無法形成穩定的自我內核和穩定的價值觀,沒有主見,沒有主心骨。
  • 02,不會憤怒的人,無法保護自己和他人。

憤怒其實是不是一種負面情緒,而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當自我的安全和底線被觸碰時,憤怒就會被激活來進行自我保護。但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因為她們一切以別人的喜樂和需求為先,自己的感受反而被排在最後,所以很難憤怒起來。當自我一步步退到角落裡時,自我的需求和底線被無限延後時,憤怒這顆「利齒」也就慢慢退化了。

所以,當受到傷害和邊界被侵犯時,討好型人格的人因為不會憤怒,就會渾然不覺或者根本無力反抗。

  • 03,討好型人格的人,大部分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揣測和討好他人上,就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自我發展。他們的心一直跟隨他人而浮動著,很難潛心下來做出卓越的成績;即使有所成就,也是為了討好他人,難以得到內心真正的滿足和自豪感。

四,如果孩子已經或正在形成討好型人格,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和阻止呢?

答案是:用最本能的父母之愛,讓孩子回到本該有的樣子: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 01,彌補孩子沒有被滿足的基本需求,讓孩子騰出心力來做自我,發展自我。

孩子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會在內心形成一個空洞,這個空洞,孩子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向外界索取肯定來填補。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幼時因各種原因被送到別人家去養,與父母分離的孩子,當被父母接回,再次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一定要把這個孩子當成分離時那個年齡的他去養,只有這樣,中間分離的那幾年才不會作為斷層和隔閡把孩子和父母隔開,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才能再次連接起來。

也就是說「缺什麼就補什麼,在哪裡缺的就在哪裡補,缺的越多就越使勁去補」。不要在孩子的基本需求上留下空白,只有孩子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他才不會把心思都花在討好他人,通過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上,才能有精力來關注自己,發展自己。

  • 0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由恐懼轉為安心。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害怕才去討好:害怕父母不要他,害怕父母不喜歡他,害怕自己不這樣做會讓父母傷心…等等,他們被這樣的恐懼和擔心支配,只好先把自己的真實感受放在一邊,轉而去做一些討好父母的事,好讓他們開心、滿意。


而在孩子的恐懼背後,其實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只有怎樣怎樣了,我才愛你」,這種「條件句」讓孩子時刻處於失去愛的擔心和恐懼之中。只有父母明確的表現出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對孩子永遠的敞開懷抱接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永遠不會被父母拋棄或嫌棄,感覺到安心,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安心學習、玩耍和成長,而不是再去小心翼翼去地討好他人。

  • 03,鼓勵孩子「自私」一點,先做自我,再說其他。

一直以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大方、無私、和氣、寬容,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等等口號,好像關注自我就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是不應該的。其實,這真是一個誤解,因為一個人只有先是他自己,先成為他自己,才能發展出能力去福澤他人和社會。捨棄假大空的僵化教條,從本質出發來培養孩子:鼓勵孩子做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並且在孩子這樣做的時候盡全力保護他——這才是合格的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世上大多的錯誤是由於無知而犯下的,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由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過程不了解,加上受到外界和權威的影響,才會掉進陷阱,結果給孩子的身心留下創傷。不過,幸運的是,父母只要開始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什麼時候彌補都不晚,重要的是要有真誠想要改變的態度和行動。

相關焦點

  • 乖孩子錢三一:我真的不希望你很乖
    不過,錢三一不僅是一個美少年,他還是一個乖孩子哦!是的,錢三一是眾人眼中的乖孩子。真的很乖!乖在他的脾氣好,聽話,從來不跟父母起爭執。雖然,有時他並不贊同母親的觀點,但他總是默默地隱忍和承受。比如,他並不喜歡喝母親熬製的十全大補湯。
  •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
    做一個乖孩子好不好?曾經有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說幼兒園是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後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了問題,為什麼?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沒人願意去幼兒園,因為三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因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 我們想要教育出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在坑孩子一生!
    一個男孩約她看電影,她的反應是立即掏出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要不要和這個男孩一起看電影呢?」媽媽還在電話那頭表揚她:「女兒,你真乖!」等女孩掛斷電話,男孩早已經被嚇跑了。連看不看電影這種小事都無法自己決定,誰還會和她談戀愛呢?有的孩子因為一直聽話,事事聽從家長安排,所以不會獨立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可是家長不管這些,看見「出國熱」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學。
  • 「媽媽喜歡乖孩子」,父母這樣做就是在扼殺孩子的自我,培養傀儡
    我們不需要給孩子解釋抽象概念「做自己」,孩子現在理解不了這種抽象概念,也不需要理解,所以我們告訴他怎麼做就可以了!就這件事來說,其實這位爸爸也已經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自己了——勇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為了單純的遵從大人的規定,符合大人的期望。「我不吃,媽媽說小孩子吃冰激凌不乖。」孩子這是為了符合媽媽的期望。
  • 那個「很乖」的女人,活得很累
    大人們聚攏在一起的時候,總是會討論各自的孩子,一說到某某的孩子很乖,大家都會讚不絕口。可是有誰真正能夠換一種角度去理解那個很乖的孩子呢?是不是孩子本身就願意做一個乖孩子,還是被大人逼著他變成了乖孩子?答案不得而知。
  • 你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嗎?
    大部分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就是「乖,聽話」這樣的話了。很多家長,也把孩子乖和聽話當做自己的驕傲。看起來不乖不聽話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家長的煩惱了。很乖很聽話的孩子一定好嗎?從長遠的眼光和孩子一生的發展來看,我們一定要從小把孩子培養得很乖很聽話嗎?
  • 不要培養乖孩子
    想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再想想身邊比較熟悉的一些人的成長經歷告訴自己不要再做乖孩子 不要培養自己的孩子做乖孩子唉 真的是後背發涼我半輩子做父母的乖孩子也沒見父母多尊重多信任我我失去自我不知道自己是誰 想要什麼我又在哪裡半生糾結 蹉跎歲月想想表妹永遠都在做乖孩子
  • 我不喜歡做一個「乖孩子」,也不希望媽媽做一個「好媽媽」
    成功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都有一個懂事的孩子,但懂事的孩子,卻各有各的不開心。,是鄰居們眼中「別人家的孩子」。被老師和周圍人貼上標籤:乖孩子,學習刻苦。畢業以後,我成為一名老師。和孩子們接觸得越多,我越發現我媽的那種思維和方式的錯誤。這種錯誤的思維,壓抑了我的本性,讓我把自己藏起來,裝成一個「乖孩子」,因而錯失了很多美好的體驗,比如吃喝的快樂、遊戲的趣味、交際的魅力、團隊的凝聚力。
  • 「乖孩子」的悲劇人生
    誰是阻撓孩子獨立思考、發展自我的劊子手?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得了心理疾病!前兩天,一位遠房親戚來找我,她面有難色:那個,聽說你學了些心理學,和你表弟聊聊吧。他最近失業了,心情總是不太好。教育家辦學多年,無數次近距離觀察發現:乖孩子的傷最重。這些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乖孩子缺乏自我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有一個願望就是成為自己,否則他會痛苦,會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而乖孩子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存在等於被感知。孩子很小的時候非常在乎父母如何看待自己。
  • 幼兒園老師誇女兒"午睡乖,沒亂動",媽媽看毛巾被後,心疼落淚!
    文|阿妖張女士(化名)是幼兒園老師誇女兒"午睡乖,沒亂動",媽媽看了毛巾被後,心疼落淚其實很多的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都很不習慣,不論飲食、學的課程和作息,都與舒適的家裡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作息問題,一些媽媽都反映過自家的孩子以前從沒有午睡的習慣,可一上幼兒園,中午就被老師逼著"睡"2個小時,那我們的孩子到底是怎麼挨過這2小時的呢?
  • 《西奧和不先生》:乖孩子和小霸王都將掌控內心的力量,自信成長
    問題根源:自我意識其實,這兩類煩惱是共通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自己的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有時會表現為自私、不顧及他人感受,比如小孩子會肆無忌憚破壞家裡的東西。媽媽叫西奧吃飯,不先生會大聲回答「不!」不先生把果汁弄灑了,媽媽說「你能把這些擦乾淨嗎?」不先生也說「不!」只有西奧才能看見不先生,在媽媽看來,打翻果汁、一直說「不」的是西奧自己。不管媽媽說什麼,不先生都回答「不!」西奧都著急了,媽媽會生氣的!
  • 老師誇女兒睡得乖,看到監控之後,媽媽哭紅了眼
    導讀:老師誇女兒睡得乖,看到監控之後,媽媽哭紅了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老師誇女兒睡得乖,看到監控之後,媽媽哭紅了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從來不頂嘴的乖孩子,都是悶聲做大事的人,讓父母后悔都來不及
    做家長的沒有不希望自家孩子乖巧聽話的,但事實上,從不頂嘴的乖孩子,往往都是悶聲做大事的人,一旦東窗事發,就會讓我們大驚失色。可齊明月和朱朝陽都是背地裡偷偷做大事的人,齊明月的媽媽一心想讓女兒考中國政法大學,將來當律師或者檢察官,可齊明月想當記者,但她不敢跟媽媽說,因為她知道媽媽不會任由她「胡來」。
  • 心理學:不服從的孩子才是乖孩子!這一點媽媽必須知道
    好孩子的標籤就是你的,你還可以變成別的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沒有父母知道孩子快不快樂。乖孩子的定義本來就不是父母來解釋的,一個光服從父母的孩子,是一個正在被扼殺的孩子。有多少人因為父母的一句「你要乖要聽話」而變得沉默,你不敢吃不被允許的食物,不敢去玩遊戲,甚至都不敢表明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 孩子,你不可以學壞,但是可以不太乖
    乖孩子總是討喜的,因為他讓成人免去了為難,省卻了麻煩。但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卻最容易被忽略。在心底,我一點也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那麼「乖」。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與讚賞,而委屈自己,這是大多數「乖孩子」的成長模式。一網友說:「小時候跟著奶奶去商店,心裡明明非常想要買一個玩具,卻不敢說出來,甚至還主動說自己一點都不想要玩具,這樣奶奶就會誇自己『乖』了。」
  • 「乖孩子」式的教育,也在傷害孩子的內心
    但是很多情況下,當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法讓孩子聽話時,家長就開始搬出「乖小孩」的論調,苦口婆心的開唱:「孩子,孩子,為啥你這麼不聽話,乖乖,要真心悔改,媽媽才會給你買好吃的,帶你去好玩兒的地方……」他們會頻繁的給孩子說「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總之,一切違反成人世界思維的事情都貌似不可以。但是培養一個「乖孩子」真的好嗎?這些「不可以」真的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真的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嗎?
  • 女兒在幼兒園午睡「很乖」,媽媽看到監控之後,瞬間心疼了
    導讀:女兒在幼兒園午睡「很乖」,媽媽看到監控之後,瞬間心疼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女兒在幼兒園午睡「很乖」,媽媽看到監控之後,瞬間心疼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有多完美就有多孤獨:乖孩子的人生,別讓自己的娃去複製
    沒有誰是天生的乖孩子,但往往會被這種公認的準則所壓迫,進而形成一種苦行僧式的嚴格自律。接觸過一個孩子,在初三月考中偶爾一次考了第一名,欣喜若狂,家人也幾乎是奔走相告的狀態。然而,接下來的月考他卻連年級組前二十名都沒能進入,孩子壓力很大,甚至有割腕自殘的行為。
  • 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這是怎麼了?
    經過這件事,我們不由得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那些小時候很乖很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大多都有心理問題?那些乖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1、 乖巧只為了討好無論是過去舊時代,還是如今新時代,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很統一,那就是希望孩子聽話乖巧。如果孩子不聽話乖巧,父母就會對他動輒打罵。
  • 聖代——《書院來信》出圈:你對乖孩子的執念,可能會毀了孩子
    早戀、網癮或是逃課,無論您的孩子有什麼問題,它都能幫您解決。解決的方式也不局限於非法監禁,還有凌虐,性侵等。你可能會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會有這樣的地方存在。 但這也會踩到他的尾巴,他就抓著我的頭髮,把我逼向牆角,不停打我,他的指甲又長期不剪,然後就拿那個指甲抓我。」根據媽媽的描述,澤清儼然就是一個暴躁瘋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