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好友聊天,說到孩子,朋友說最近一次去接孩子放學,老師告訴她說「一一(孩子名字)太乖了!」她知道老師是在誇孩子,可是心底卻不知為何怎麼都高興不起來,反而有隱隱的擔憂。於是就問我說:我最近也意識到一一太乖了,雖然她有時也有小脾氣,但大部分時候,她都不會生氣,太懂事了。這會不會有問題啊?『
朋友接著還給我講了另一件事。有一次她帶一一出去,答應好了經過麥當勞時給她買一個她一直特別喜歡吃的甜筒冰淇淋,可是經過那裡時,正好排的隊很長,她就給女兒說,這裡排隊要等很久,咱們去別的地方買好不好,一一懂事地點點頭;她們一起走了很長一段距離,也沒有看到賣同款的冰淇淋的,於是朋友又給女兒說,別的地方沒有賣甜筒冰淇淋的,那等會給你買其他的冰淇淋好不好?一一說好;等她們繼續往前走,一直到了她們的目的地,卻再沒有遇見賣冰淇淋的,朋友有點為難又有點心疼地告訴女兒:你看,我也沒想到這邊沒有賣冰淇淋的,那媽媽下次帶你出來一定補給你好不好?小姑娘看起來有點失落,可也只說了一句:好吧。
沒有哭鬧,沒有委屈,也沒有生氣,只是有點失落,可她只是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啊。
很多父母都巴不得想要孩子乖乖的,又聽話又懂事,可是正如朋友所擔心的一樣,孩子太乖了肯定是不對勁的,因為這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單純、直接、想要就說,不給就生氣甚至哭鬧,才是一個孩子的正常反應。
假如你的孩子乖的讓周圍人都誇讚,而且具有以下明顯且典型的表現:
那做父母的一定要警惕了,因為你的乖孩子很可能正形成「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上,Braiker(2002)將「總是把他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努力地讓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高興」的個體稱之為討好者(people-pleaser)。討好者總是在不自覺地取悅著其他人,別人的事情似乎永遠是最緊急、最重要的。
一旦形成了討好的人格模式,沿著這個模式一路承襲和加固,這個乖孩子就會小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討好他人。
育兒圈裡都知道一個詞叫「可怕的兩歲」,是說嬰兒一開始軟萌可愛懵懂順服,到兩歲時,突然變得自主叛逆到不可理喻,讓父母抓狂。
其實就如《發展心理學》書中所說:「可怕的兩歲」是自主性所帶來的一種正常表現。學步期兒童必須驗證一些觀念,即他們是獨特的,他們對這個世界有控制力,他們有一些新的令人興奮的力量,他們有強烈的意志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實現自己的愛好以及自己進行決策。
而這些表現正是一個生命個體「自我」的萌芽,所以,成長為自我,是一個人正常而必然的走向。但是,如果有一天,一個孩子竟然放棄了自我,中斷了這種自我的成長和發展,轉而去討好他人,以他人為要、為先、為中心,那究竟是因為什麼呢?
探究下來,能讓孩子發生如此轉變的原因不外乎下面幾個。
前段時間,一個綜藝節目帶火了一句「明人明言」: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句話用在父母對待孩子身上再合適不過。現在很多父母雖表面來看上不再強迫孩子做什麼,實際上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實質卻是不變的,那就是:我(父母)說的才是對的,你(孩子)要按我的方式來。
而很多父母並不是以孩子的健康發展和成長為出發點,而是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
每一個孩子天生就有愛父母的意願,而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當父母利用這些來作為「要挾」孩子服從的條件時,孩子是無力反抗的。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別人再無理再極端的要求都是合理的,都應該滿足,而自己的意願不重要,應該放在一旁,就這樣一步步的放棄自我。
《突圍原生家庭》一書中說:如果在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溫暖、安全、充滿關愛的,孩子就能培養出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和原始信任。而這種關係的形成,需要父母努力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
著名心理治療師克勞斯·格拉夫概括了這四種基本需求:
關係需求
獨立和掌控需求
快樂需求
自我價值感和渴望被認可的需求
這些需求如果大部分被滿足,孩子大概率會健康而陽光的成長;而如果這些基本需求大部分都不被滿足,那麼孩子就會被本能的驅使著用各種方式去獲得這些滿足,而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討好」——我討好你,你能不能滿足我?
於是,孩子們學會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小心翼翼,學會了刻意讓你開心,學會了超出你預期的做事,就是為了討好你,只是期望能你能滿足他的基本需求。而自己的真實感受變的不再重要,甚至直接被忽略。
當孩子不幸遇到一個粗暴而愚蠢的家長時,孩子只能壓抑自己,迎合和討好父母,來避免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時間久了,就變成一種行為模式,孩子在和其他人相處時,也會慣性地用這種方式來迎合和討好他人。
憤怒其實是不是一種負面情緒,而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當自我的安全和底線被觸碰時,憤怒就會被激活來進行自我保護。但是,討好型人格的人,因為她們一切以別人的喜樂和需求為先,自己的感受反而被排在最後,所以很難憤怒起來。當自我一步步退到角落裡時,自我的需求和底線被無限延後時,憤怒這顆「利齒」也就慢慢退化了。
所以,當受到傷害和邊界被侵犯時,討好型人格的人因為不會憤怒,就會渾然不覺或者根本無力反抗。
答案是:用最本能的父母之愛,讓孩子回到本該有的樣子: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願。
孩子沒有被滿足的需求會在內心形成一個空洞,這個空洞,孩子會在以後的日子裡向外界索取肯定來填補。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講過這樣一個例子:幼時因各種原因被送到別人家去養,與父母分離的孩子,當被父母接回,再次回到父母身邊時,父母一定要把這個孩子當成分離時那個年齡的他去養,只有這樣,中間分離的那幾年才不會作為斷層和隔閡把孩子和父母隔開,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才能再次連接起來。
也就是說「缺什麼就補什麼,在哪裡缺的就在哪裡補,缺的越多就越使勁去補」。不要在孩子的基本需求上留下空白,只有孩子的基本需求被滿足了,他才不會把心思都花在討好他人,通過他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上,才能有精力來關注自己,發展自己。
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害怕才去討好:害怕父母不要他,害怕父母不喜歡他,害怕自己不這樣做會讓父母傷心…等等,他們被這樣的恐懼和擔心支配,只好先把自己的真實感受放在一邊,轉而去做一些討好父母的事,好讓他們開心、滿意。
而在孩子的恐懼背後,其實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愛是有條件的:「你只有怎樣怎樣了,我才愛你」,這種「條件句」讓孩子時刻處於失去愛的擔心和恐懼之中。只有父母明確的表現出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對孩子永遠的敞開懷抱接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永遠不會被父母拋棄或嫌棄,感覺到安心,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孩子才能安心做自己,安心學習、玩耍和成長,而不是再去小心翼翼去地討好他人。
一直以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理念就「大方、無私、和氣、寬容,先人後己,捨己為人」等等口號,好像關注自我就是一件很「自私」的事,是不應該的。其實,這真是一個誤解,因為一個人只有先是他自己,先成為他自己,才能發展出能力去福澤他人和社會。捨棄假大空的僵化教條,從本質出發來培養孩子:鼓勵孩子做自己,把自己放在首位,並且在孩子這樣做的時候盡全力保護他——這才是合格的父母真正應該做的。
世上大多的錯誤是由於無知而犯下的,養育孩子也是一樣,由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過程不了解,加上受到外界和權威的影響,才會掉進陷阱,結果給孩子的身心留下創傷。不過,幸運的是,父母只要開始自我覺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什麼時候彌補都不晚,重要的是要有真誠想要改變的態度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