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意圖
一、 教材解讀
(一)人文主題及教學策略:
《不懂就要問》是本冊教材第一篇略讀課文,也是小學階段第一篇略讀課文。通過描述孫中山先生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因為不明白書裡講的是什麼,大膽向私塾先生提問,不怕先生責罰的故事。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有新鮮感的詞句,理解、體會孫中山先生寶貴的求知精神,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獨立思考的習慣。
(二)語文教學內容及策略:
1. 識字、寫字板塊:
(1)識字
字音方面:重點是本冊書第二、第三個多音字的引導學習。「背、圈」。可依據意思在具體語境中加以區分,並進行造句練習。另外,容易讀錯的字「挨」,雖然本課中沒有作為多音字進行處理,教師教學中應結合課文語境和生活語境加以糾正和強化,讀準「挨打」。
字形方面:依據結構歸類識字。「圈」全包圍結構,「戒、厲」是半包圍結構,「背、呆、楚」是上下結構,其餘7讀字均是左右結構。
字義方面:藉助工具書講練結合識記「背、圈」。藉助字理特點識記「呆、戒、挨」其餘認讀字可以結合文章理解進行隨文識字。
(2)寫字
本課為略讀課文,沒有要求有寫字環節,所以沒有會寫的字。這樣便將更多的時間留給13個認讀字,對於容易讀錯的音和多音字,教師可反覆強調。
2. 閱讀理解板塊:
(1)表達特點分析
①文本特點分析
《不懂就要問》文章語言通俗易懂,卻又蘊含深刻道理,具有新鮮感。例如:「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
②語言特點分析
課文一共有9個自然段,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敘述。首先敘述了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學習,他背誦書裡的內容很流利,但卻不明白什麼意思,於是私塾先生請教,嚇呆了其他同學 (1-3自然段)。接著敘述了私塾先生檢查完孫中山的背誦後,向同學們講解孫中山提出的問題 (4-7自然段)。最後敘述了一位同學和孫中山之間的問答,表現了少年孫中山具備的「不懂就 要問」的求知精神(8-9自然段)。一些詞語具有時代特點,學生可能會感到有些陌生,如「私塾、戒尺、咿咿呀呀」等。
(2)學習方法分析
本課是略讀課文,課後並沒有設置練習題,而是在課前設置了閱讀提示。略讀課文需要培養學生運用精讀課文所學到的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閱讀提示的出現實際上是一種將課後習題前置的學習轉化。在正式學習之前,學生閱讀提示要求,明確本課學習目標,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① 閱讀提示一: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和同學交流對這件事的看法。
能力導向:整體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釋。
結合課文配備的兩幅插圖,將插圖內容與故事內容相對應,並抓住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有助於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課文內容。交流看法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理解,即使出現不同意這樣大膽做法的同學,更要順勢而導。
教學策略與方式:抓關鍵詞,以讀促悟。
②答案要點:孫中山小時候在私塾讀書學習,私塾先生只讓學生背書,不講書中的意思。孫中山 背誦書裡的內容很流利,但卻不明白什麼意思,於是私塾先生請教,嚇呆了其他同學。私塾先 生檢查完孫中山的背誦後,向同學們講解孫中山提出的問題。(課文先說了什麼,接著講了什 麼,最後講了什麼,再將各部分內容連起來。)
閱讀提示二:把有新鮮感的詞句畫下來和同學交流。
能力導向:提取信息、形成解釋
教學策略與方式:充分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放手讓學生運用精讀課學到的學習方法,自主發現。
比如:跟陌生的私塾學習有關的詞句「私塾、戒尺」,可以說一說私塾的上課方式和現在的上課方式有什麼不同。「咿咿呀呀、搖頭晃腦」可以通過動作體會投入。「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雖然通俗易懂,但是又蘊含深刻道理,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學問」的意思,再理解才能獲得真正的學問。聯繫課文中同學們的反應,體會出當時孫中山這麼做是非同尋常的,冒著挨打的風險求學問,孫中山先生真是一個敢於質疑的人。
③ 明確略讀方法
課後兩個學習的泡泡提示了略讀課文的兩大學習方法:一是初讀課文時,可以讀得粗略一些,了解課文大意就行。二是如果有個別字不認識,個別的詞語不理解,也沒有關係。要引導學生按照泡泡的要求學習略讀課文。
3. 積累、表達板塊:
(1)積累部分
詞句可以引導學生歸類積累。一是與私塾有關的詞語,如「私塾、戒尺、挨打」,二是與追求學問有關的句子,如「這樣糊裡糊塗的背,有什麼用呢?」「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表達部分
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可以引導學生規範語言表達。例如:
課文先講了什麼,接著講了什麼,最後講了什麼。
4. 綜合學習板塊:
整理兩個勤學好問的故事,講給同學聽。一個故事發生在自己的班級裡,講清楚在什麼課上哪位 同學提出了什麼問題;另一個故事既可以是自己課外搜集到的,也可以是從爸爸媽媽那裡聽來的。
二、本單元主題和語文要素
三、板書設計
四、教學評價
五、資源連結
孫中山的簡介。
孫中山(1866-1925),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三民主義倡導者。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氣質,「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
教學過程
單元整體架構
參見上方
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1. 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後標出自然段。
2. 出示活動一:詞語團圓【課件出示:出示詞語】
(1)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本課13個認讀字所在的詞語,開火車讀詞。
背誦 照例 圈了一段 練習 糊裡糊塗 嚇呆了 戒尺 厲聲問道
挨打 清楚
(2)指名讀,並引導學生觀察、識記字形。
出示所有生字:背 誦 例 圈 段 練 糊 塗 呆 戒 厲 挨 楚
以練代講,回歸文本
1. 完成學習單第1-3題
2. 集體交流、糾正
(1)同桌互判
(2)教師巡視時發現的錯誤資源,糾正、指導。
3. 實物投影學習單1-3題完成情況。
4. 活動助力,重點指導識記
活動一:尋根溯源
(1)【課件出示: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同學們嚇呆了。】
呆,會意字
【課件出示本義:頭腦遲鈍,不靈敏。】
(2)【課件出示:先生拿著戒尺,走到孫中山跟前,厲聲問道:「你會背了嗎?」】
戒,會意字
【課件出示本義:戒備】
(3)【課件出示: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本課不做多音字處理,學生只需讀準「挨打」ái即可。
挨,會意字
【課件出示本義:擊背。挨打ái 挨餓ái 遭受、忍受】
活動二:小小變臉
【課件出示:列—例 胡-糊 餘-塗】加一加識記。
看,我們的漢字多多有趣呀!
【設計意圖】
通過自主學習、字理助力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自主識記生字。通過講練結合的方式有效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落實識字目標。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主要內容
1.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藉助學習單第4題提示,說一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 反饋填空。完成學習單第4題。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方式進行匯報。
參考要點:背書,書中的意思,糊裡糊塗地背沒有意思,嚇呆了,孫中山的背誦,詳細講了孫中山提出的問題(或者書中的道理),挨打,「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3. 說清楚了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現在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嗎?
預設:
觀點一:不同意孫中山的做法。那樣太冒險,可能對老師不尊敬。
觀點二:同意孫中山的做法。遇到不明白的就要請教。
尊重學生的理解,並順學而導。既要尊重教師,又要大膽質疑。
預設質疑:
學生可能會問:問私塾先生為什麼會挨打?
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過去的封閉式教育的弊端,與社會主義鼓勵式民主教育的不同,點到即可。
通過整體感知文章內容,引導學生發表觀點並提取關鍵信息,為下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圈畫新鮮詞句,走進人物朗讀
1. 方法指導。以第一自然段為例,用直線畫出有新鮮感的,圈出有新鮮感的詞語,讀一讀。【課件出示:句(1)、(2)、(3)、(4)】
預設
(1)那時候上課,先生念,學生跟著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樣。學生讀熟了,先生就讓他們一個一個地背誦。至於書裡的意思,先生從來不講。
過去讀書咿咿呀呀像唱歌,現在要求學生們讀書「不唱讀、不拖音」,正好相反。過去老師教學生念和背,不理解課文。現在老師會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正好相反。
板書:過去、現在;唱讀、不拖音不唱讀;不講意思、理解課文
(2)有新鮮感的詞語:私塾:古時候的學校。
小結:因為陌生引起好奇所以感到新鮮。可通過想像朗讀或者藉助插圖加深理解。
2. 自主學習。
3. 合作學習。
4. 匯報交流,教師點撥。
(1)尊重學生的選擇,規範學生語言。
我畫的有新鮮感的句子是,圈的有新鮮感詞語是。因為,所以讓我覺得很有新鮮感。
(2)孫中山讀了幾遍,就背下來了。可是,書裡說的是什麼意思,他一點兒也不懂。孫中山想:這樣糊裡糊塗地背,有什麼用?於是,他著膽子站起來,問:「先生,您剛才讓我背的這段書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
引導:現在老師鼓勵學生提問,提問對於大家來說並不陌生,更不用膽怯。為什麼以前學生提問私塾先生竟然要「壯著膽子」?
過去封閉式教育的弊端,先生「一言堂」,以前向老師提問可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與社會主義鼓勵式民主教育的不同。
(3)這一問,把正在搖頭晃腦高聲念書的同學們嚇呆了,課堂裡霎時變得鴉雀無聲。先生拿著戒尺,走到孫中山跟前,厲聲問道:「你會背了嗎?」
當孫中山提出問題後,學生表情有什麼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出示課文插圖,啟發學生展開想像。【課件出示:出示學生的變化】
學生:搖頭晃腦—--嚇呆了
先生的反應呢?為什麼會又有這樣的反應?
先生:拿著戒尺,厲聲問
戒尺: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進行體罰所用的木板。
以前向老師提問可能被認為是離經叛道。
板書:不能提問、鼓勵提問
(4)後來,有個同學問孫中山:「你向先生提出問題,不怕挨打嗎?」孫中山笑了笑,說:「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完成學習單第5題。
通過教、扶、放的形式,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句體會新鮮,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傾聽意識和有效表達。
恰當評價人物,適當聯繫生活
1. 通過課文的學習,你認為孫中山是個什麼樣的孩子?他的地方值得我們學習?【課件出示】
預設:有膽量、獨立思考、不懂就問、不怕風險等。
提升:敢於突破常規。
2. 回憶自己有沒有過「不懂就要問」的經歷?用自己的話寫下來。【課件出示】
可以規定句式,引導學生。例如:
我曾經在課上,學習的時候,發現我不明白,於是我就問了。他(她)給我的講,我終於弄懂了。我覺得不懂就要問。
3. 簡介孫中山,引導學生對「國父」有初步印象。並引導學生少年孫中山學習,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不懂就要問。
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北京的中山公園,就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
板書:孫中山、弄清道理、不怕風險
通過引導學生評價人物和聯繫生活實際提取信息,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形成解釋的能力。
綜合學習